
香港出土文物精品簡介.pdf
6页1香港出土文物精品簡介 鄧聰 前言 早期人類在香港的活動,最少有 7,000 多年的歷史近十年來隨著香港地區大量考古新的發現,本地遠古的歷史舊貌變新顏本文中介紹了香港地方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彩陶盤、商代串飾、牙璋和春秋至戰國的青銅劍及水晶耳飾,旨在讓讀者更多認識香港出土文物的歷史 (一)新石器時代中期彩陶盤 1933 年,芬戴禮在南丫島大灣遺址首次發現了兩件頗為完整的泥質圈足彩陶盤,風格別樹一幟據最近碳十四年代測定的大量數據,年代約距今 5,000─6,000 年前由於這種別具特色的彩陶器最初是在南丫島大灣發現的,學術界提議命名之為 「大灣式彩陶盤」大灣式彩陶盤的特色是相當明顯的,一般高 6─9、口徑 15─25厘米,泥質陶,矮圈足,淺盤圈足與器身的高度相約盤身外表及圈足的內外面常有陶衣及紅彩紅彩主要為波浪紋圈足上常見有刻劃的水波紋和排列有序的鏤孔行列 從 1933年迄今半個世紀以上,珠江口考古起了重大的變化目前對大灣式彩陶盤的分佈範圍,已有了初步的認識從粵東海豐沿海西向至珠江三角洲一帶水域的附近,都是現今所知大灣式彩陶盤分佈的中心範圍估計南海沿岸及珠江水系流域的範圍附近,都很可能會發現大灣式彩陶盤的蹤影,學界稱之為大灣文化圈。
1991 年初筆者初次考慮大灣彩陶盤及共存的白陶與長江流域中流大溪文化之關係,初步提出大灣文化若干技術因素,是從長江流域中流大溪文化輾轉傳到珠江口沿岸的地域1長期在長江中游流域指導考古工作的何介鈞教授回應筆者的意見指出:「鄧聰先生在《環珠江口史前文物圖錄》的前言《環珠江口史前考古學芻議》中對以上各說提出了異議,不僅明確主張 『大灣式彩陶盤是受長江中游一帶大溪文化的影響而產生的』,且有著令人信服的論據」並強調「環珠江口大灣式彩盤這一類型彩陶接受的直接影響只能是來於鄰近的長江中游地區,特別是偏南的洞庭湖地區」2隨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任式楠亦表示香港大灣出土彩陶與白陶所代表的文化,與著名的大溪文化有密切聯繫3目前,學術界已普遍肯定大灣文化與大溪文化的關係但致於傳播方式、途徑及其社會文化意義和影響等問題,都未有深入的探討譬如說在 5,000─6,000 年前長江流域的水稻文化已相當發達是否在傳播彩陶、白陶技術同時,稻作農業技術也同時傳播到珠江三角洲一帶呢?彩陶與白陶背後宗教或社會意義,是否能說明長江與珠江前沿有著某種關係呢?都是很引人入勝的問題 Copyrighted Material2(二)玉石串飾 1990 年間,香港中文大學與廣州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合作發掘大灣遺址,在先秦時期M6中發現一組完整串飾與牙璋共存,串飾1組共18件,由璧形飾、三角墜、管、管珠組成,除兩件管珠外,其餘均為高嶺岩。
出土集中於M6墓坑西南偏中部位璧形飾 4 件其中 3 件周沿尚可見管鑽痕跡,均以鑽芯一類為素材製成另一件略呈橢圓形,厚度不均,似由其它器物改作而成璧形飾 4件均中部有穿孔,2件由單面鑽孔,1件先琢後鑽穿最後 1件亦為單面鑽孔,器身兩面部份研磨減薄,只剩下穿孔邊沿部份隆凸,是較高超的技術,別具特色三角墜兩件,均為等腰三角形,一角處單向鑽穿,穿孔處器身較薄兩三角墜的素材似由殘戈一類器物之邊沿改作而成,均尚保留改作前原件之舊刃部切割素材之痕跡清晰可辨管一對長 5cm 左右,均為對鑽穿孔其餘管、管珠 5 對依次長度遞減全部串飾穿孔邊沿均有明顯的墜痕,顯示此套飾物曾被長期佩掛三角墜 1對、管、管珠 3對均形制、大小、質料相近另 1件管墜痕磨耗遠較其他的飾物明顯,說明此管佩掛的時日較長,似為采集自舊有的佩飾湊數同樣情況在璧形飾亦有反映,其中 1 件璧形飾由素材加工與穿孔的製作均見倉猝,穿孔的琢痕尤欠美觀,與其餘璧形飾製作風格不相稱綜上觀察,M6 串飾在長期使用期間因破損等因素,可能將新舊飾物摻雜使用我們根據串飾的形狀、穿孔、位置、排列、疊壓等相互關係,嘗試復原串飾本來串綴的面貌 大灣 M6 出土的串飾淵源及年代的認識,目前尚有待進一步探究。
無論是璧形飾、管、管珠等飾物,在中原地區如殷墟婦好墓中,都發現過同類型的飾物同樣,越南方面在馮原文化晚期,出現大量的管、管珠及一些璧形飾玉器其年代經 C14 測定介乎 3,000─3,500年之間如果年代測定正確的話,可以作為大灣 M6串飾年代下限的參考 華北地區商文化向四周的輻射,對中原以外地區古文化產生過巨大的影響香港大灣 M6 出土的串飾,是目前香港甚至廣東地區惟一一串完整的串飾M6 的串飾製作除高嶺岩外,更有軟玉製珠,是香港古代藝術品的重寶 (三)牙璋禮器 在大灣 M6 和串飾共同出土的一件牙璋柄部兩側有由三組大小組合形成的鉏牙各一列上列鉏牙高下列鉏牙矮就目前中國、越南考古發現,大灣牙璋高矮兩列的鉏牙,確是獨一無二的特徵大灣牙璋呈扁長形,整體厚薄設計是由下而上從厚漸薄此外,長尖一邊亦較短尖一邊為厚,保持了較早期的龍山時期玉雕風格另一方面,大灣牙璋體部正反兩面均雕刻有直線及幾何形陰線紋牙璋上刻紋則明顯與商文化相關至於牙璋柄上無孔、形制較短小,以及兩側鉏牙高矮不一致等因素,均可視為地方的因素 Copyrighted Material3早期牙璋在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的龍山文化階段首先出現。
較顯著者為一種單凸牙飾,是一節的凸起狀我們稱之為Ⅰ式單凸牙飾Ⅰ式牙飾的牙璋最南至香港東灣及越南 Xom Ren都發現過另一類較醒目的「張咀獸頭飾」4牙璋最早見於二里頭遺址,然而在亞洲東部沿海地區迄今從未發現過張咀獸頭飾的牙璋(Ⅱ式)此點對於理解越南與大灣牙璋的來龍去脈,至關重要大灣M6出土牙璋上有細刻幾何紋飾,與二里頭出土牙璋一致香港地區牙璋的發現,對商文化的擴張及承受方式以至香港遠古歷史與華北關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四)人面弓形格銅劍 香港地區出土較完整的先秦青銅劍,據初步統計共 14 件然而其中保存最完整,鑄造最精良,無疑是 1962 年在大嶼山石壁出土的人面紋銅劍現今已知與石壁出土類似的人面弓形格銅劍的分佈範圍大約由東經 105°至 115°、北緯約 20°至 25°的範圍按出土地點,由越南的清化東山、廣西柳江至香港大嶼山構成一個三角形的地帶 目前已知與人面弓形格銅劍相關的遺址有香港大嶼山石壁、南丫島大灣5、赤 角、廣東暹岡蘇元山6、廣西柳江木羅村7、靈山石塘鄉8及越南清化東山遺址9七個地點 其中東山遺址出土的人面弓形格銅劍是最特別的,越南大多地點是出土卷格劍和一字格劍10。
很可能人面弓形格劍在東山文化中是代表一種外來的文化因素最近越南考古學院院長何文 教授亦表示同意東山出土人面弓形格劍是外來的劍系11其次石壁與東山的銅劍大小、莖、格都十分相似按常理推測,石壁與東山兩者人面弓形銅劍年代理應相差不致太遠石壁銅劍共存出土的銅矛為凹口短體闊葉式,近似春秋中期典型器根據以上討論,我們可推論石壁人面弓形格劍的年代,應較東山出土者為早東山的人面弓形格劍的年代,目前可能是代表了此類劍系下限的年代 香港的大嶼山、南丫島、赤 角三個島嶼上,先後都發現弓形格劍,顯示此種銅劍的主人,必然與海上頻密的活動有關近年,學者對南中國海沿岸至印支半島的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證明在戰國至西漢階段,曾經存在相當活潑的交往12 (五)水晶環玦 青銅器時代,香港出現大量石英環玦作坊遺址,總計有 24個地點玉石的作坊較普遍於沙堤遺址分佈的現象,筆者以為沙堤遺址面向海洋,有漁業之利,背後腹地一般較狹窄,能從事若干農事環珠江口地區玉石飾物的製作,所牽涉的因素,至少有以下三點 Copyrighted Material41. 製作技術: (社會文化傳統) 鑑別、採集、加熱、打製、研磨、穿孔和拋光等技術 2. 製作原料:如石英、千枚岩等。
3. 加工工具及材料:如石錘、石砧、礪石、鑽管、拋光工具、水和解玉砂還可能有木質附屬構件如鑽柄、固定玉石的設施此外,如果原料要加熱處理,尚需構築火爐及準備燃料等 環玦製作過程中,管鑽的穿孔,主要是依賴由鑽管所帶動的一些解玉砂對被鑽物體研磨完成穿孔的工程細石英砂可作解玉砂,殆無疑問環珠江口沙堤遺址附近,石英解玉砂垂手可得,就地取材,藉以攻玉,永無耗折估計在玉石製作的過程中,必須利用大量的「解玉砂」很可能由於這個重要的因素,使珠江三角洲沿海沙丘遺址出現較多的玉石作坊遺址 1992 年筆者發掘大嶼山白芒遺址出土石環玦飾之相關文物從石核、石片、石飾毛坯,玦與芯等各階段的代表器物俱存石料分片麻岩、石英、透明水晶、茶晶等出土石坯 170多件,分打制與部份磨制兩種環玦飾大部份殘缺,共有殘環飾 140件,2 件為完整玦,殘玦 64 件飾物石料差別與直徑關係有所反映石英與片麻岩環玦飾的直徑分別為 6.3 與 8.6 厘米片麻岩飾物直徑較大整體而言,石英制飾物小而薄,透明水晶制飾物小而厚,片麻岩的飾物大而厚完整玦有 2件分別直徑為 1.7和3.3 厘米其中一件為片麻岩,另一件石質未能判斷此外,尚有一件帶角飾物在環外起三叉形裝飾,左右兩叉微向內彎,殘長 1.6厘米。
石芯共發現 228件統計白芒遺址在第三文化遺存,水晶及石英素材石芯直俓大部份介乎 0.71─2 厘米之間,直徑超過3.5 厘米的石芯幾乎均以片麻岩為料另一方面,其中三件石芯有再穿孔現象,包括一件片麻岩及二件水晶、石英石料水晶、石英石芯明顯地較片麻岩石芯小得多可能由于大片的水晶原料不易獲得,故此再利用的程度較大,廢棄的石芯亦明顯較小 珠江三角洲與越南北部紅河三角洲沿海地帶,在 3,000─4,000 年前後,均出現不少的玉石作坊遺址目前在東亞廣泛地域,從新石器時代到金屬文明的期間,大量的玉石作坊遺址同樣分佈於沿海沙丘的附近玉石作坊與沙丘立地密切關係的現象,恐怕不會是偶然的雷同 迄今已知香港古代遺址有 100 多處,其中有不少遺址尚未開發調查,今後 1、2百年間香港考古工作也是大有可為香港地區不從事考古工作,本地古代史無從說起以上介紹香港幾項文物,也充份反映香港古代文物與國內密切的關係同時,香港考古也不是香港地區的問題,必須結合鄰近地區考古共同探討 Copyrighted Material5註釋: 1 鄧聰等(編):《環珠江口史前文物圖錄》,中文大學出版社,1991年 2 何介鈞:《環珠江口的史前彩陶與大溪文化》,《南中國及鄰近地區古文化研究》,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321-330。
33 《南丫五千年前有人居──出土文物與湖北大溪文化有密切聯繫》 , 《大公報》 ,1996年4月24日,頁A10 4 鄭光: 《略論牙璋》 , 《南中國及鄰近地區古文化研究》 ,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9-18 5 D.J. Finn, Archaeological Finds on Lamma Island near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58, pp. 108, fig. 23. 6 麥英豪: 《廣州郊區暹崗古遺址調查》 , 《文物資料叢刊》 第1期,1977年,頁172-176, 188 7 劉文等:《廣西柳江縣出土春秋戰國青銅器》,《文物》,1期,1990年,頁92-93 8 黃啟善:《廣西靈山出土青銅短劍》,《考古》,9期,1993年,頁860 9 黎文蘭、范文耿、阮靈(編著):《越南青銅時代的第一批遺跡》(梁志明譯),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1982年,頁102-103 10 Ngo Si Hog, “Khai Quat Lang Vac (Bghe Tinh)─DOT II”, Khao Co Hoc, vol. 2, 1983, pp. 37-53. 11 Ha Van Tan (chu bien), Van Hoa Dong Son O Viet Nam, Ha Noi: Nha Xuat Ban Khoa Hoc Xa Hoi,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