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政治话语传播的系统创新.docx
9页核心政治话语传播的系统创新 编者按: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执政理念和政治话语做好中国核心政治话语的对外传播,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当前对外传播工作面临的战略性、紧迫性问题本刊选登三篇文章开启讨论,欢迎关注并参与研讨寇立研 中联部研究室“话语”、“核心政治话语”、“核心政治话语的传播”,在这个递进的语素排列中,每一项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在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下,这个递进排列要激发出对外传播创新,客观上必然是系统而非单维度推进的形态在中国对外传播的实践中,政治传播无疑比文化和经济的传播更富挑战性问题最迫切之处在于中国核心政治话语在对外传播中面临预设障碍促进政治话语传播创新,既需一学科、一部门纵深推进,更需跨学科、跨部门系统推进文本创新与策略创新的结合在政治话语创新中,最容易被理解和接纳的一个含义是用接受者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说话,这实际上是一种面向传播对象的政治文本创新在对外传播中,这种政治文本创新又可分为原始本文创新和翻译再创作但无论是原始文本创新还是翻译再创作,都主要在解决以共同话语使对方“听得懂”的问题,而无法根本消除接收者的偏见。
在国际社会,一国坚称自己维护民主、人权、自由贸易而指责别国不民主、不讲人权和限制自由贸易的情况比比皆是问题常常不在于各国听不懂对方的表达,而在于各国存在不同的利益和预设立场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舆论环境对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有良性转变,但西方主导话语权的大环境并未根本改变对中国来说,仅仅一个“共产党国家”的标签就足以在国际语境下形成某种前提性的偏见若不打破这种偏见,即使我们党的政治文本进行了面向国际社会通行言语的转换,也还是处于国际社会听得懂,但不相信、不认可的境地可见仅通过文本创新接近和参与构造国际共同话语还不行,必须采取有效策略改变话语权分配,在文本创新同时消解国际社会对我们的偏见1.文本创新与机制策略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非常重视思想理论的党,党的政治文本创新能力很强从带有战略性的思想、理论、路线的提出到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提法、新思路,让人们看到这个党从来不乏在政治文本创新(尤其是理论创新)方面的勇气与能力党的理论创新近年来日益面临的新形势是不仅要讲给党的干部和国内群众听,还要讲给国际受众听由于党内外、国内外受众的情况差异极大,能同时面向大多数国内外受众说清党的理论成为一个巨大的理论挑战。
要解决这一问题固然需要党的理论工作者拥有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更加现代的知识储备,更加熟知世情国情,但更需要在机制上给予创新保障这一机制首先是指导机制,即党的理论部门和对外工作部门能更加紧密结合,对全党全国的政治文本创作,如重大文件、讲话、规划、活动等的调研撰写等进行更加全面协调的指导其次需有一种大协作机制在任何一个部门、一个学术领域都不足以独立支撑起政治话语对外传播重任的形势下,从文本写作、翻译到传播的种种协作至关重要目前已有的重大文献集中写作、集中翻译的工作模式开创了很好的先例但在政治文本产生速度正在加快的信息时代,这种协作显然应向更加常态化的方向发展实践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就是动力机制问题,它是今天推动党的政治话语创新的一个关键15世纪西方话语开始向全球扩散之际,承担起这些重任的传教士与商人、水手们有着极大的动力尽管这种动力来自传播福音和经济掠夺等人侵性,但其现实结果是几百年后西方话语渐渐成为“普世”话语今天中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话语传播实际上是对15世纪以来西方话语霸权的一轮“逆袭”在市场经济普及的今天,仅凭党和政府的指令性牵引不足以长期解决我们政治话语创新实践的动力问题。
这就需要建立一种义利兼备的长效动力机制一方面,党和政府需要发挥公共部门优势,不断增强中国的意识形态内聚力和对外感染力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建立基金、实施补贴、财税优惠[来自www.lw5U.coM]等引导企业、院所、非政府组织等,以更加符合市场规律的方式自觉自愿高质量推进中国政治话语的对外传播2.文本创新与传播策略相结合2004年中央对外宣传工作会议提出“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外宣三贴近”原则以来,党的政治文本创新在面向国外受众方面更加自觉不仅在原始文本的创作,而且在翻译领域也有很多理论思考和创新①与之相应的是,传播策略创新不应脱离于文本创新这种传播策略应是在文本创新过程中就有所预设的也就是说,不仅要寻找到国际社会能够理解的词汇与表达,还要努力建构出具有沟通桥梁作用的共同价值②不仅于此,传播策略还要与文本创新有更加深度的结合,具体表现在传播平台、传播对象、传播伙伴、传播能力这四个方面平台策略与文本创新的结合在于:面向不同的媒体生产不同的内容如电视媒体的脚本内容需克制文字美的冲动,不能像平面媒体那样以文字描摹画面(这是一种画蛇添足),而应发挥视频音频优势,以音画为主来传达信息、讲中国故事,而文字要发挥的是补充画面外信息和发挥点睛作用。
再如,网络媒体的内容不能像传统媒体那样四平八稳,而要鲜活、互动和符合青年受众特点对象策略与文[来自wwW.lW5u.coM]本创新的结合在于:面向不同传播对象讲述不同故事对发达国家既要讲理,也要讲利对欠发达国家则首要讲发展,然后再讲理念对政要可以讲政策,对普通民众则需讲切身相关的事对年长的人可以讲历史,对青年人则要更多讲现实和未来随着大外交的广泛化和深入化,以及新媒体可以分众和直达个别对象的传播方式兴起,这种按对象提供不同传播内容的方式已经日益可行伙伴策略与文本创新的结合在于:针对不同的合作者提供相应的传播内容中国的海外传播既可采取资本合作,也可采取内容合作;既可由我方提供技术、外方合作者提供渠道,也可由双方以高度融合的方式在资本、人员、技术、内容上进行全方位合作不同的合作方式意味着我们对文本有不同的掌控权技术合作模式下不宜直接审稿,资本合作模式下不宜违背当地受众接受习惯强行传播(那将导致收益下降),人员合作模式下我们可以通过影响人变相影响内容,内容互换模式下我们可以使用稿件采用这一隐形交易的杠杆促使对方更多使用我方内容等等在上述各种不同合作模式下,中方提供的文本应是不同的,否则既影响合作,也影响传播效果。
能力策略与文本创新的结合在于:在传播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断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文本风格、充实核心内容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是,仅有传播平台、传播人员或传播行为都不足以必然形成有效的影响力对外传播能力本质应该是一种全面运筹硬件与软件、资源与智能,把传播力变成影响力的能力它的具体内容包含了在硬件基础上建设软件,在既有传播平台、机构和队伍基础上形成有效传播行为等无疑,在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文本本身是不断变化的,它随着应用平台的变化、传播人员素质的提高、与传播对象的不断接触与互动等不断进行着调适任何在传播能力提升中希望保持文本固有不变的想法都是教条的,实践中根本行不通3.文本创新与传媒发展策略相结合党的对外传播文本创新还面临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当今传媒发展正经历巨大变革从马克思到毛泽东,革命时期的共产党所处的传播环境主要是平面媒体时代,《新莱茵报》、《火星报》、《新青年》、《湘江评论》等向世人证明党的领袖们往往本人就是办报人和传播大师但从改革开放起,党所面临的传播环境与之前有了巨大的变化,突出特点是与电视媒体的迅猛发展不期而遇在这一时期,一系列带有时代特点的中国政治话语变革和创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与电视传播紧密结合。
一些电视人已对此做出了回忆与思考③但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大发展使党的政治话语面临新一轮传媒变革从技术角度看,互联网新闻、BBS、以及以微博(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甚至未来的云计算、物联网正在改变传媒形态从经济角度看,整个中国传媒业并未像制造业、服务业那样深度市场化、国际化,而这个趋势又不可避免近几年,媒体人面临的纸媒体挣扎、“三网融合”进程中广电与电信的市场化程度差异、“大数据时代”对媒体的机遇与挑战等等焦点话题,归结起来都说明中国媒体正面临深刻变化中国媒体未来会发展到什么样态不是本文讨论的主题,但历史一再证明,新技术应用和新经济形态必然带来产业变革此时党的政治文本创新与媒体发展策略相结合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在技术和经济两条变革轨迹中,最难的是后者政治传播可以应用新技术,但政治传播很难推向市场例如在媒体经营行业已经实践或探索多年的“制播分离”,在政治传播领域是不太容易应用的政治话语的生产平台与传播平台必须紧密结合,否则不是政治话语被本质改写,就是过度政治化的传播平台被市场所拒绝在此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方面,无法市场化却又要应用高成本新技术的政治话语传播平台,必须以行政手段予以财政补偿;另一方面,政治文本创新要努力跟上市场节拍,在可结合的部分努力赢得受众与市场。
对传媒业来说,新技术应用与市场开拓日益没有了国内与国外之分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的政治文本创新也必须在世界水平的新传播技术应用和全球大市场竞争中有所调适中国必须既更新政治文本,又发展媒体,并把两者相结合、相同步近些年我们已经有很多成功实践在文本层面,党的文件和官方媒体中出现“不折腾”、“给力”等词汇,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在媒体发展层面,中央电视台的广告经营连年攀升,人民网已经上市,一些媒体面向市场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两者的结合只会更频繁,更经常文本创新与反话语策略的结合与其他领域对外传播不同的是,政治话语的传播带有竞争性甚至对抗性在当前的全球传播格局下,党的对外传播话语创新时刻处在一种西方话语主导的语境下反话语”(Counter Discourse)策略因而十分必要传统的反话语策略是所谓“解放话语”⑤,也就是使某些字句从掌握话语权者赋予的固定意义中解脱出来,使人们不再一听到某个词就自然产生偏见这是一种通过再解释、再定义来取消主导者话语权的策略实践中我们已有很多应用,如宏观经济领域经常出现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个表达方式就是一种中国独特的创新,它避免了民众对经济刺激政策产生不必要的通胀预期和恐慌。
在政治领域,这个任务显然还需要大量工作经常见诸文字的“民主”、“人权”、“宪政”、“公民社会”等词汇,实际上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没有非常贴切的对应概念,因而与西方价值观牢固捆绑对这些概念进行再解释,使其与西方价值观松绑就成为中国核心政治话语创新与传播的长期课题⑥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立足于物质文明发展成果基础上、以“中国特色”为定语的一系列再解释工作已经开始见效世界日益承认,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政治统治,世界都不应只有唯一的一种模式,任何结合本身国情进行建设性探索的理论和实践活动都应得到包容破与立是相伴的随着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我们日益处在一个消解500年来西方话语,同时构筑新的话语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继续以理论和实践给各类所谓“普世”政治话语以新内涵是重要的一面对这些新探索进行有策略的针对性传播是另一不可或缺的方面在反话语传播的领域和区域上,尤其需要瞄准西方政治文明的对话与再解释越是“普世”、被世界广为知晓的政治话语,越容易通过再解释和消解而呈现新内容,从而借此传播出中国的声音与现实媒体平台合作和传播实践依托地缘优势,以亚洲和非洲为先头突破的策略极大不同的是,在话语的破与立上非但不应回避国际话语权核心文明区,反而应集中力量在此进行对话与理论突破。
今天如何以反话语策略说清中国发展的秘密,论证中国的发展与稳定具备可持续性,有着巨大历史意义这种反话语策略需要一种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从历史角度,需向国际社会说清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的正当性与历史必然,讲清几十年来党为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所做贡献,这就需要一个清醒和带有大视野的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