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文化遗产调查.doc
12页夹江县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现状调查报告夹江县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现状调查报告【摘要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乐山市夹江县愈来愈注重本县的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本次调查报告将对夹江县的一些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做一些简单介绍, 以及这些资源、产业存在的不足之处(或危机)和应对方法关键词关键词】夹江县,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等正文正文】一、夹江年画一、夹江年画1、所属地区:四川·乐山·夹江县分布区域:四川省夹江县焉城镇文化遗产名称:夹江年画遗产编号:Ⅶ-3遗产类别:民间美术申报日期:2006 年申报人/申报单位:乐山市夹江县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遗产级别:省级2、历史渊源:明代夹江已有印制年画的手工作坊,清代中叶是夹江年画全盛时期那时,画店、作坊有三十多家,其中董大兴发字号有二百多年历史,名声较著,版样最多年画销量达四五百万份,远销云南、贵州及东南亚各国民国和抗战时期也未停止生产解放后,夹江年画被误认为封建迷信作品,毁坏十分严重3、艺术特色与价值:制作夹江年画是水印一色一版,多次套印,色版多达八块,无一点手绘,技艺精湛主要颜色有黄、丹、紫、绿、兰、黑等,都有植物、矿物研制,色彩鲜艳,和谐悦目,特别是黄、丹色不怕风雨日晒,久不褪色。
人物形象秀美,表情细腻,构图饱满,疏密得当造型古朴,线条粗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4、所用工具:木刻刀、木版、棕刷、印画桌、木夹、煮锅颜料缸、调色盘3、表现、创作、造型题材:作品以民俗风情、民间故事、戏曲神话为题材,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如“三顾茅庐” 、 “耗子结亲” 、 “木桂英挂帅”都是惹人喜爱的传世佳作夹江年画吸收壁画、木版画的传统造型技法,构图丰满、虚实相间、人物聚散、匀称合理,造型夸张,表情生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耐人寻味4、绘制口诀:细描精刻、田平沟深色是肉、线是骨,色线相依不分离兰绿是叶片,黄丹是花朵,叶衬花朵更精神先色后墨,由浅入深5、工艺制作流程:画工依照作品分别画线稿和色稿,一色一稿刻工照稿刻版,一色一版印刷工在画案上压纸校稿,印刷是先色版后线版,由浅入深,一色一版,多次套印6、代表作品:门神:“秦军、胡帅” , “秦叔宝、尉迟恭” ;画条子有“人财兴旺” 、 “福禄寿喜” 、 “五谷丰收” 、 “灶神 财神” 、 “耕读传家” 、 “一团和气”等7、濒危情况:年画资料、画版损失严重,明清早期的年画已失传年画滞销,失去市场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人。
技艺人员青黄不接,画家纷纷改行文化馆和夹江年画研究小组专项经费不足8、保护现状:文化馆收藏有古版年画二百余幅,画版十二套,整理记录有年画历史渊源文字资料,有幸存老艺人们的生平、技艺、回忆、表演的图文资料老艺人们家中还保存有各类古版年画数百幅,画版二十多套,清晰完好文化局、文化馆有专人负责有画保护工作近年来,政府已投入近十万元,作为收集整理资料、组织创作、举办展览、培养传人之用今后,政府将用更大力度支持保护工作二、夹江书画造纸工艺二、夹江书画造纸工艺1、起源夹江书画纸,历史悠久夹江手工造纸始于唐,继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康乾时期成为“贡纸”和“文闱卷纸” ,抗战时期达到顶峰,年产万吨,产量之多,品种之繁,品质之佳,为全国之冠早在唐代,便有关于夹江纸的记录,宋代夹江竹纸发展很快,在明、清时代夹江纸迎来兴盛之期明代中期,夹江纸已经广泛地用于文化教育、经济贸易,渗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诸多领域清康乾时期,夹江手工纸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民国二十四年(公元 1935 年)版《县志》具体记录了那时“各区造纸之家” “因解文闱卷纸互相控诉”的事件,当时夹江纸被钦定为“贡纸” ,成为宫廷用纸和“文闱卷纸” 。
于是,夹江书画纸便以“大千书画纸”名之,与安徽宣纸同被誉为“中国有宣、夹二纸,堪称二宝 ”2、特色夹江书画纸,具有“肌细、油嫩、铁板(棉韧) 、洁白、做手(整选) ”五种特色,谓之“五皮齐” ,浸润吸水性能好,保留墨色效果极佳夹江书画纸有三个“最”:传统工艺最为完善,产量最大,品种最多全县国画纸 1998 年产量达 3690 吨,居全国之冠,出口日本、新加坡等 10 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评为省二轻系统优秀产品,并列入《天府名产》一书3、制作过程夹江手工造纸工艺应天时地利而生,它的生产工艺与明代《天工开物》中所记载的工序完全相符,从原料竹子到一张完整的纸,整整需要 15 个环节前人概括为 24 个字“砍其麻、去其青、渍其灰、煮以火、洗以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 即砍竹麻,搥打,蒸煮,漂洗,沤料,捣料,漂白,抄纸,压榨,刷纸其中,造纸工具主要包括纸槽,纸帘,纸臼,纸刷,撕纸标,竹麻刀,纸槽锄,竹麻锤,抓料耙,料刀,纸矛刀,切纸刀和割纸刀等早在上个世纪初,夹江宣纸就因其洁白绵密,被张大千将其与安徽宣纸一道并称为“国之二宝” 夹江竹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昨日,该县举行了手工造纸 72 道工序展示活动。
在夹江县马村乡,伴随着极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音乐——竹麻号子的“哟嗬”声,当地 9 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手持竹棍、木棒,围着一个约 3 米高的大锅有节奏地用力舂着,他们所做的是造纸工序中最基本的蒸煮竹麻,当传承了千年的古代工艺再次展人们面前时,在场的人无不惊叹提起夹江县造纸历史不得不说说被县里评为“纸状元”的杨占尧老人,他告诉记者说:“我们家族是从湖北孝感迁徙到夹江县的,因为当地竹林茂密,便兴起了造纸的想法,如今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 13 代了 ”其实杨家并不是夹江县第一个造纸的家族,据史料记载,在晋朝我国出现“新式竹纸”的时候,聪明的夹江人便开始了手工造竹纸的历史夹江的环境适合竹类生长,当地在唐代即开始以“竹料手工造纸” ,竹纸制作技艺兴于明,盛于清自唐代以来,夹江即享有“蜀纸之乡”的美誉,夹江纸以质量佳、品种多、规模大、技术精著称,曾被清康熙帝指定为贡纸关于夹江手工造纸工艺,据介绍,一张洁白的手工竹纸需要造纸工人历时3 个多月,经历槌打、浆灰、蒸煮、浸泡、发酵、捣料、加漂、下槽、抄纸、榨纸、刷纸、整理切割等繁复工序才能造出来在夹江古佛寺立于清代道光十九年的《蔡翁碑》对夹江的造纸技艺有更为精练的描述,上面镌刻的“砍其麻、去其青、渍以灰、煮以火、洗以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二十四字,概括了夹江手工造纸的沤、蒸、捣、抄四个环节、72 道工序的全过程。
4、工艺特点夹江书画纸具有“肌细、油嫩、铁板(棉韧) 、洁白、做手(整选) ”等特色,这种以嫩竹为原料的手工纸有着其它纸张不可替代的品质,洁白绵密,浸润保墨的特点,油嫩肌细,文人墨客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因此夹江书画纸是充分体现了中国艺术风格的上等纸张用嫩竹造纸,从砍竹子到生产出纸,传统工艺需要七十多道工序,现代造纸是采用快速蒸煮法,生产过程简化传统手工纸的优点是保存期比较长,纸张存放的时间越长,它的价值就越高比如,一般的纸张 100 元一刀,如果能放上十年就可以卖 500 元一刀,如果能保存 20 年,就值 800 到 1000 元夹江纸传统工艺最为完善,产量最大,品种最多,它的造纸作坊近三千个,年产各种纸二千余种,闻名于国内外5、危机随着时代的变迁,因为造纸机器的出现,上世纪末在夹江县已经很难再见到手工造纸作坊,夹江手工纸生产面临危机,因为对原材料和造纸工序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许多手工作坊面临困境在手工造纸最繁荣的马村乡,许多造纸大户也因为生产工序繁复、出产慢而放弃了手工造纸的技艺转为用机器生产因此夹江全县虽存有一千多家造纸作坊,但严格意义上的传统手工纸生产已不多见,严峻的形势使得这项传承了千年的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据夹江县有名的手工造纸人介绍,夹江所造的宣纸韧性好、吸水性强、易书易画,从古代便有“立起来一照当镜子,铺起来一摸像绸子”的说法,这使得抄纸成为手工造纸里面最具技术含量的工序从纸槽里抄起纸浆时,全靠经验来控制每张纸的厚薄,纸浆抄得不均匀,一张纸就会一边厚一边薄但手工造纸技艺一旦失传,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其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所以十分有必要对夹江竹纸制作技艺这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抢救、挖掘6、应对之策在乐山人的期盼中,夹江竹纸制作技艺成为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知这一消息后,夹江县马村乡传承最久的造纸世家杨占尧激动地说:“能够把这种技艺传承给后人,我作为一个纸乡人感到很欣慰,也为自己能够为这一传统的继承作出贡献而感到自豪 ”日前在夹江县马村乡金华村举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夹江竹纸制作技艺 72 道工序展示活动则是夹江人不懈努力的证明对于书画纸的未来,夹江造纸人有着自己的构想马村乡金华村的造纸大户马正华告诉记者:“为了续写夹江书画纸的辉煌,我们一方面将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合作,成立技术攻关小组,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出各种规格和系列的竹纸产品。
”除此之外,马村乡的造纸大户们还打算联合附近的一些小手工作坊组建加工企业,以此为龙头,成立纸业和制浆合作社,联合数以万计的单户纸农,走品牌发展之路;同时他们还打算将纸业发展与旅游综合开发紧密联系,以农家乐休闲、旅游观光等形式,带动造纸业的兴旺繁荣另外记者从夹江县政府得知,该县已设立专项基金并制定了相关保护政策,对与之相关的文化活动及文艺表演形式资料进行了整理和保护,建设“纸乡风情旅游区”等,确保夹江造纸技艺永不失传7、张大千与夹江纸张大千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画大师,于中国画的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不涉猎,无一不精他曾赞曰:“宣夹二纸,堪称二宝” ,把夹江纸与安徽宣纸相提并论,足见大师对夹江纸的喜爱这中间有大师与夹江纸的一段特殊情缘抗战时期,大千先生寓居成都由于日军的占领,作为宣纸主要生产地的安徽的许多宣纸作坊都被迫歇业,即使偶有生产,也难以运到后方想着自己不久又要远赴敦煌,更急需大量宣纸,张大千跑遍成都,无不失望而归某日,他忽然看到一则报刊启事,启事上声称:由于战时纸张缺乏,报刊要用当地的土纸印刷所谓“土纸” ,就是四川夹江生产的一种手工纸,也叫宣纸张大千购买了一些土纸回家试用,发墨和运笔效果均不理想。
他就想:能否对夹江宣纸加以改良,生产出一种宜书宜画的宣纸呢?随后,他找来自己的挚友晏济元商量晏济元曾在日本学习过化工,也喜爱书画两人讨论后,认为可行,遂决定到夹江实地考察他们来到了造纸作坊最集中的马村,了解夹江纸生产的历史和现状他们向工匠们请教造纸的配方和工艺流程,找到原因后,张大千和晏济元多次试验,重新确定了纸浆中各种化学药品的投放比例,并加入一些棉麻纤维,增加纸的抗拉力张大千又根据作画的需要,亲自设计了抄纸的竹帘,设计出 4×2 尺和5×2.5 尺的两种为了防止别人仿自己的画,张大千还别出心裁地让工匠们在纸帘的中央编上“蜀笺” 、在两端编上“大风堂造”字样用这种竹帘抄制出的宣纸,只要对着光亮, “蜀笺” 、 “大风堂造”印记便会显现出来为了使新工艺尽快进入生产阶段,张大千又拿出一大笔资金,帮助造纸作坊添置设备在张大千的帮助和支持下,工匠们反复实践,终于批量生产出洁白无瑕、柔软绵韧的新纸张大千逢人便说:“徽、夹二宣,堪称二宝 ”从此,夹江宣纸的名声不胫而走,销路大增,供不应求张大千改进夹江宣纸,为我国古老的造纸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使夹江成为我国书画宣纸的重要生产基地至今,夹江造纸博物馆里还珍藏着张大千监制的宣纸原品。
为了纪念张大千作出的贡献,1983 年 11 月,夹江县人民政府把他和晏济元所改良的宣纸命名为“大千书画纸” 后又成立大千纸坊大千纸坊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马村乡石堰村一片幽僻的山林内它四面环山,四周遍生竹林,郁郁葱葱,水源清澈,景色秀丽,是一座历史悠久,有高度古文物价值的四合院建筑大千纸坊建造于 20 世纪 40 年代,用以铭记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为夹江纸业作出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夹江成为大后方纸张供应。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