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康德两种理智类型的比较学意义.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09059588
  • 上传时间:2022-06-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32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康德两种理智类型的比较学意义 论康德两种理智类型的比较学意义 【作 者】周民锋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认识论、伦理学、美学,是康德所论的人类三个精神生活领域;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判断力,是康德所论的人类三种精神能力进一步研究康德的思想体系,发现有两种类型的理智隐含且贯串于上述三个部分的内容之中迄今为止,康德对人类精神之诸方面所进行的系统剖析,依然有着经典的意义如果说,两种类型的理智因其对称性和互补性而具有整合性,因其受到过康德的严格批判而具有典型性,那么,用来作为对理智之分析的一种模型,无疑对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康德的两种判断力康德为了寻找连接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纽带,进入了美学的领域这时,他发现有两种方向相反的判断力:规定着的判断力和反省着的判断力如果那普遍的(法则、原理、规律)给定了,那么把特殊的归纳在它的下面的判断力就是规定着的”;“假使给定的只是特殊的并要为了它而去寻找那普遍的,那么这判断力就是反省着的了《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上卷,第16、17页)前者是《纯粹理性批判》中为自然立法的判断力,它用普遍性的范畴去规整诸多呈特殊性的现象;后者是《判断力批判》中的判断力,它从种种特殊的现象出发,去寻找多样性的统一(比如美感)。

      它们的运行方向相反,却有着严整的对称性在《判断力批判》的〈导论〉中,康德提出“愉快的情绪介于认识和欲求机能之间,象判断力介于知情和理性之间一样”(同上书,第16页)也就是说:判断力“将做成一个从纯粹认识机能的过渡,这就是说,从自然诸概念的领域达到自由概念的领域的过渡”(同上书,第16页)判断力是如何完成这种过渡的?在进一步的论述中,康德把我们引向他体系的深层次脉络首先,康德进一步把反省的判断力分为两种: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前者“不是知识判断,从而不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审美判断中的“快感与不快感”,“完全没有表示着客体方面的东西,而只是主体因表象的刺激而引起自觉罢了同上书,第39、40页)目的论判断力则不同,它“涉及对于自然的逻辑的判断”,“不具有对愉快及不快情绪的直接关系”,(《判断力批判》,上卷,第5、6页)“是认识的判断”(《康德文集》,6卷本俄文版,第5卷,第125页) 换言之,这是两种功能不同却相互对称的反省判断力其次,审美判断与目的论判断都具有合目的性的特征所谓合目的性,可以理解为人们从多样性中发现的趋向统一的特性,即不同现象指向同一目的的特性审美判断是一种主观的合目的性,作为“目的”的美感存在于审美判断者的内心,它因人而异;目的论判断则是一种客观的合目的性,它有特定的对象(即自然目的物),遵循着一定的因果律,有一定的认识结果。

      所以,前者是情绪方面的,后者是理智方面的第三,审美判断因其情绪性特征而与欲求机能相关联,从而与实践理性相关联康德说,审美判断“因愉快和不快的感情必然地和欲求机能结合着(它或是和低级欲求一起先行于上述的原理,或是和高级欲求一起只是从道德规律引申出它的规定)”(《判断力批判》,上卷,第16页)第四,同理,目的论判断则因其“是认识的判断”而与认识机能相关联,从而与理论理性相关联并且,由于目的论判断力适合于对有机生命的认识,而规定的判断力只适合于对无机世界之认识,两者相辅相成,得以构成康德完整的认识理论参阅拙文《康德认识论两重结构》,载《德国哲学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0辑,第1—15页)阿斯穆斯说:“康德走向美学问题的出发点,不是艺术,甚至也不是本来意义上的美学,而是要使人类精神能力的全部体系达到完整和清晰的意图,是要确定它们之间关系和联系的努力阿斯穆斯:《康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24页)康德进入美学领域, 完成了对判断力的批判以后,才将自己的三部分思想打通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康德的体系中,或者说在康德检阅过的人类全部精神生活的领域中,有两种基本的判断力:规定的以及反省的判断力;与这两种判断力分别相对应的知性或理智(或广义的理性)有:推论的知性或模仿理智(intellectus  ectypus ),  直观的知性或原型理智(intellectus archetypus)(《判断力批判》,下卷,第66页)。

      可以认为,规定判断力和推论的知性主要存在于认识论之一部分(《纯粹理性批判》所论之对机械世界的认识)中,反省判断力和直观知性(或接近于直观知性)则除了存在于认识论之另一部分(《判断力批判》中〈目的论判断力〉所论之对有机生命的认识)外,还存在于审美和道德实践中    二、西方哲学中的两种理智类型如果说康德对人类精神的批判在逻辑上是周全的,那么就有理由认为,康德的两种判断力、两种知性或理智的理论,实际上提出了人类有两种基本理智(或广义的理性)类型的思想如果我们假定人类精神生活中的确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理智类型,那么,它们一定同样存在于西方哲学中,并且会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在西方哲学史中,两种理智类型分别表现为主流的理智和非主流的理智从它们的外部特征看,可以把前者定义为客体化的,把后者定义为主体化的所谓客体化的,首先表现为把注意投射于外在的自然客体,甚至有把所有的认识对象化作与主体相对立的客体的倾向;其次,表现为思维路线的由内而外的客体化,这就是康德所论的规定判断力,“从分析性的普遍,即从概念到特殊的,换句话来说,是从概念到所与的经验直观的《判断力批判》,下卷,第65页)与之相关的是推论知性或模仿理智,那是从人们头脑中的先天概念(或范畴)外推到客观世界的诸现象中去的;最后,获得的是关于客体对象,并要求与客体对象相符的知识。

      所谓主体化的,首先表现为把注意投射于内在的人类主体,甚至有把所有的认识对象化与客体相分离的主体的内存的倾向;其次,表现为思维路线的由外而内的主体化,这就是康德所论的反省判断力,“给定的只是特殊的并要为它去寻找那普遍的”(《判断力批判》,上卷,第17页),与之相关的直观的知性或原型理智“既然不是推论的,象我们的知性那样,而是直观的,那就是从综合性的普遍,或者说从整体作为整体的直观到特殊,那就是说,从整体到部分”(《判断力批判》,下卷,第65页)的由于那综合性的整体的直观是内存于主体之中的,所以,从多样性到统一实际上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最后,获得的是对主体内存之原理的验证(比如,美感或合目的性或其它原理),而并非伴随着客体、并可与客体相对照的知识先论述作为西方主流的客体化理智的演化过程古希腊自然哲学为外部世界寻找物质“始基”的行为典型地表现出客体化的特征从泰利士开始,一些哲学家就相信客观的世界中存在着具有最大普遍性的物质客体,或是水,或是气,或是火,或是原子它们是宇宙最精粹的化身,也是用以解读世界之构成的密码到巴门尼德那里,虽说寻找感性始基的想法不再时髦,但是对追寻具有最大普遍性客体的迷醉并未放弃。

      结果,把包括感性始基在内的所有事物的“存在”本身客体化,从而使本不成其为东西的“存在”象是某种存在着的“东西”在我看来存在物是一个共同体,我也就从这里开始《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第51页) 再以后,柏拉图又朝前迈出了一步:他的“理念”更彻底地把思想也客体化了他认为,只要你思考一个事物,就应该看到有一个与之对应的“理念”客体在所有美的事物之上有一个美的理念,它叫“美本身”同理,还有“善本身”,等等同理,在现象世界之上有一个与之对应的“理念世界”,它同样是客体化的亚里士多德诉诸常识批评柏拉图在认识事物时,“引进了另外一些与这些事物数目相等的东西”(同上书,第284页),而对认识并无补益但是, 正是柏拉图使主体思维的产物客体化为独立存在的理念,使本不可见的思想产物成为可见,才为它挣出了一个留待以后发展的名分怀特海说:两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学不过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脚注西方中世纪的思想是希腊理性(哲学)和西伯莱信仰(神学)相结合的产物如果说希腊理性是倾向于客体化的,那么神学的信仰则是倾向于主体化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的“太一”,既有柏拉图最高理念的影子,又有最高上帝的原型经院哲学的最高上帝一旦分有了希腊理性的精神,也就同样具有了客体化的特征。

      上帝是具人形的外部客体世界的创造者和管理者,宇宙秩序和奥秘的掌握者和代表者这种观念的哲学基础是把共相看作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体化的实在(实在论)然而,西伯莱的信仰却是内在的实在论者安瑟伦企图沟通理性和信仰他认为,用人们心中(主体化的)上帝概念就可以证明(客体化的)上帝的存在他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揭示出主体化的方法和客体化的目的之间的矛盾唯名论的反驳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概念的本质:概念究竟是一种客体化的实在还是仅仅一种被客体的名称?真正的客体化的实在是什么?以后,随着后期唯名论以及实验自然科学的兴起,真实的客体世界渐渐成为理性关注的唯一对象因此,如果说希腊时代的客体化理性主要意味着在把注意力转向外部自然,同时把所有的认识对象(包括理念)都变成了某种客体,那么,经过中世纪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便上了一个层次,能够进一步去区分客体化的实在是什么?神还是自然?精神还是物质?再以后,近代哲学在确定把外部自然作为认识对象后,产生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派他们争论的是哪一种知识更加可靠,更加符合客体的真相及本质?所以,更上了一层楼接着,康德以知性认识论扬弃或整合了两派在康德那里,客体化理性表现为由范畴到经验、由内而外、由知性能力到客观知识的思想制作过程;客体化知识则意味着必须遵循逻辑规则让思想产物(即知识)与所要认识的客体对象相符。

      近代哲学开始于笛卡尔,终结于黑格尔这正好是作为西方主流的客体化理性从自觉走向极端的过程笛卡尔首次把精神和物质都看作是实体即客体所以,“我思故我在”的真实意义,在于把一贯被人们当作是主体的“我思”变成独立的客体存在着的首先是“我思”,而不是正在我思之“我”比较而言,柏拉图的“理念”是主体思维的客体化,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则是思维主体的客体化这时,不仅世界万物以及关于它们的概念(理念)在“我思”之外、之旁、之对面,甚至连“我思”也可以在“我思”之外、之旁、之对面,从而得以成为理性批判和裁判的对象至此,客体从理性达到了完全的自觉如果说,笛卡尔只不过把个体的、即主体的“我思”客体化,那么,黑格尔则把大写的(人类的)“我思”(即宇宙精神)及其全部成果,从概念到理念、从真理到绝对真理,一概无外地客体化了人们惊愕地看到,在笛卡尔那里,还有伴随着“我思”之“我”的存在,黑格尔则将主体完全虚化极端客体化的黑格尔哲学在将柏拉图的理念论发展到极致的同时,彻底消灭了主体这是客体化精神演化的逻辑结果现代哲学是从对黑格尔的反叛开始的怀特所论黑格尔之后的三大哲学流派是马克思主义、工具主义和存在主义怀特:《分析的时代》,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7 页)前者告别了黑格尔而转向对社会历史的科学研究;中者抛弃了黑格尔的刺猬式的形而上学,转向狐狸式的技术哲学;后者则从反抗黑格尔无主体的极端客体化哲学出发,以非理性主义的形式出现,实际上企图唤起另一种有主体的理性。

      存在哲学在当代的演化,表明主体化理性正在以批判客体化理性的方式崛起克尔凯郭尔以激情重新写出了一个主体的“我”他意识到自己拥有另一种智慧,却还不能明确地把它表达出来尼采企图挖掘出这种理智来他通过回溯到比产生客体化理性的希腊哲学更久远的神话时代,以便借助于狄奥尼索斯证明有另一种理智但是,由于他们采用的是非西方主流理性的表达方式,使得人们不能把他们的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相衔接海德格尔则试图用一套新的概念体系来表述西方主流理性实际上难以解释的这另一种理智,这是海德格尔哲学显得晦涩的原因之一他批评西方哲学的迷误是从两千多年前把“存在”(being )简单地当作了存在着的事物(beings)开始的,以致最后忘记了事物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