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思维发展》读书笔记.doc
4页《儿童思维发展》读书笔记发展社会化的观点最初由20世纪早期俄国发展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他认为:社会、文化和历史情境在认知 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发展中的变化不仅发生在个体儿童 的认识增长和认识过程中,而且也发生在儿童的社会互动 角色和参与以文化所决定的行为模式的方式中如果我们 要理解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行为表现或其中的发展变化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在情境中调查和分析行为儿童最初是 在社会搭档的支持下执行认知任务的,经过一段时间,这 些社会交互作用就会逐渐内化,直到儿童能独立完成任务因此,根据维果斯基的说法,发展变化的核心机制是社会 参与过程的内化表征(represe ntation)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当有机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输入、 编码、转换、存储和提取等)时,这些信息是以表征的形式 在头脑中出现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是被加工的 客体同一事物,其表征的方式不同,对它的加工也不相 同例如,对文字材料,着重其含意的知觉理解和对字体 的知觉就完全不同由于信息的来源不同,人脑对它的加 工也不同信息的编码和存储有视觉形象形式和言语听觉 形式,抽象概念或命题形式那些具有形象性特征的表征, 也称表象,它只是表征的一种形式。
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 一个重要术语,也是这一研究方向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表征(Representa tion)又称心理表征或知识表征认 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 表现和记载的方式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 再现,因此,它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代表客观事物,另 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表征有不同的方 式,可以是具体形象的,也可以是语词的或要领的关于 表征目前存在着很大的争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A.帕 维奥的双重代码假说认为,人们具有言语和表象两个平行 的认知编码系统,言语系统加工离散的语言信息,表象系 统则对具体的客体或事件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转换和 提取另一种相对应的学说是单一的命题表征假说,它认 为无论是抽象的住处还是形象的信息都是由命题组成的概 念系统存贮的,人们之所以具有表象,那是命题或概念的 激活所致此外,还有多种编码说斯诺格拉斯提出的多 水平模型认为,在不同的认知阶段有不同的表征,即知觉 阶段对物理特征的表征,工作记忆阶段对言语表象和视觉 表象的表征,以及长时记忆阶段的命题表征或语义表征 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儿童发展依次经历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出生到2岁)、前运算阶段(2到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岁到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整个青春期和成年期)。
感觉运动阶段(出生到2岁):分为六个亚阶段亚阶段一:反射的修正(出生到大约1个月)亚阶段二:次级循环反应(第1个月到第4个月)婴儿 作出动作一一婴儿的动作对环境产生效果一一这些效果影 响婴儿作出的后续动作亚阶段三:次级循环反应(大约4个月到8个月)婴儿 日益对身体以外的事物感兴趣让婴儿感兴趣的结果数金 额及外部世界的物体亚阶段四:次级循环反应协调(大约第8个月到第12 个月)婴儿具有了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相对持久的内部表征能 力亚阶段五:三级循环反应(大约12个月到第1 8个月) 婴儿超越了在已有的循环反应上的反应上的局限性,积极 地寻找与物体交互的新方式并探索物体的潜在用途亚阶段六:表征思维的开端(大约18个月到第24个月)是感觉运算阶段向前运算阶段过度在这个阶段中内化的 表征首次出现表征内化是前运算阶段的重要标志儿童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外一个阶段要经历三个关键过程:同化、顺应、平衡同化:指人们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转化,使其符合已存在的认知方式顺应:人们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去适应新的经验平衡:儿童把来自客观世界的零散的只是经验整合成 一个统一整体的过程,它是一个在顺义你该和同化之间求 得平衡的过程。
动机的来源:外部强化和功能性同化 外部强化:从事某种活动是为了获得外部奖赏功能性同化: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是由于掌握新技能 而带来的快乐现实客观世界不是被动地等着被发现,儿童必须主动 地根据自己的心理和身体活动来主动建构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