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汇总.docx
8页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第一章概论Vj1.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现代医学科学中研究职业环境与职业从事者健康之间关系的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 职业性有害因素:在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不良因素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3. 健康工人效应:由于职业人群多处青壮年阶段,有些还经过就业体检加以筛选,故比一般人群健康,至少在开始工作时是健康的,总发病率与死亡率将低于总体人群,这种现象称为“健康工人效应”4. 工伤:属于工作中的意外事故引起的伤害5. 职业病:是指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被定义为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6. 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造成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己患的疾病加重,从而表现为接触人群中某些常见病的发病率增高或病情加重,又称职业性多发病第三章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7. 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
8. 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9.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暂时或永久性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10. 中毒:外源性有毒物质进入体内而引起机体组织损害、生理机能障碍,引起疾病甚至死亡等现象称为中毒11. 代谢转化:即在体内代谢酶的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改变,形成其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的过程,亦称代谢转化12. 蓄积:进入机体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未能完全排出而逐渐在体内积累的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蓄积作用是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当毒物的蓄积部位与其靶器官一致时,能易发生慢性中毒13. 储存库:当毒物的蓄积部位并非其靶器官时,又称该毒物的储存库如铅蓄积于骨骼内在急性毒作用期对毒性危害起缓冲作用储存库内的毒物可释放入血液,有可能诱发或加重毒性反应14. 铅线:口腔卫生不好者,在齿龈与牙齿交界边缘上可出现有硫化铅颗粒沉淀形成的暗蓝色线15. 〃铅容〃:当腹绞痛时可伴有视网膜小动脉痉挛和高血压,患者面色苍白是皮肤血管收缩所致16. 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引起机体以急性炎症、肺水肿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气态物质。
17. 高分子化合物:是指分子量高达几千至几百万,化学组成简单,由一种或几种单体,经聚合或缩聚而成的化合物,故又称聚合物18. 农药: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由目的的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儿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19. 窒息性气体:是指被机体吸收后,可使氧(oxygen, 02)的供给、摄取、运输和利用发生障碍,使全身组织细胞得不到或不能利用氧,而导致组织缺氧窒息的有害气体的总称20. 细胞窒息性气体:主要抑制细胞内呼吸酶,使细胞对氧的摄取和利用机制障碍,生物氧化不能进行,发生所谓的“内窒息”21. 化学窒息性气体:是指不妨碍氧进入肺部,但吸入后,可对血液或氧气产生特殊化学作用,使血液对氧的运送、释放和组织利用氧的机制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细胞缺氧窒息的气体22. 单纯窒息性气体:其本身无毒,或毒性很低,或为惰性气体,但由于它们的高浓度存在对空气氧产生取代、排挤作用,致使空气氧含量减少,肺泡气氧分压降低,动脉血氧分压和血红蛋白(Hb)氧饱和度下降,导致机体组织缺氧窒息的气体23. 血液窒息性气体:阻止血红蛋白和氧结合或妨碍血红蛋白向组织释放氧,影响血液对氧的运输功能,造成组织供氧障碍而窒息。
24. 肢端溶骨症:早起表现为雷诺综合征:手指麻木、疼痛、肿胀、变白(rynudsyndrome)发叩等,随后逐渐出席请安末节指骨骨质溶解性损害25. 肝血管肉瘤:是一种极其罕见又很难诊断的高度恶性肝肿瘤,在一般人群中只占原发性肝肿瘤的2%,多为先天性,常见于婴儿主要与接触氯乙烯有关,多见于接触高浓度氯乙烯的清釜工,潜伏期10-35年26. 氟聚合物烟尘热:通常发生在聚四氟乙烯、聚全氟丙烯热加工成型时,烧结温度在350-380°C左右作业工人吸入氟聚合物热解物微粒所致,秉承经过与金属烟雾热样症状相似27. 生产性粉尘:指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较长时间漂浮于生产环境中的颗粒物,是污染作业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引起包括尘肺病在内的多种职业性肺部疾患28. 呼吸性粉尘:直径<5um的尘粒称为可吸入性粉尘,5um以下的粒子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称之为呼吸性粉尘29. 分散度:指粉尘颗粒大小的组成,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来表示前者称为粒子分散度,粒径较小的颗粒越多,分散度越高,后者称为质量分散度,粒径较小的颗粒占总质量的百分比越大,质量分散度越高30. 空气动力学直径AED:是指某一种类的粉尘例子,不论其形状,大小和密度如何,如果他在空气中的沉降速度与-•种密度为1的球型粒子的沉降速度一样时,则这个球型粒子的直径即为该种粉尘粒子的空气动力学直径31. 矽肺: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二引起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32. 煤工尘肺:是指煤矿作业工人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所引起的尘肺的总程33. 棉尘病:是由于长期吸入棉,麻,软大麻等植物性粉尘引起,具有特征性的胸部紧缩感,胸闷,气短,可伴有咳嗽,偶有咳痰,并有急性通气功能下降的呼吸道阻塞性疾病,又称“星期一热二34. 晚发型矽肺:有些接尘者,虽然接触较高浓度矽尘,但在脱离粉尘作业时X线胸片为发现明显异常,或发现异常但尚不能诊断为矽肺,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被诊断为矽肺35. 类风湿性尘肺结节(Caplan综合症):是指煤矿工人中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x线胸片中出现密度高而均匀、边缘清晰的圆形块状阴影,是煤矿工人尘肺的并发症之一36. 硅酸盐:是指由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和结晶水组成的无机物,按其来源分天然和人造两种37. 石棉小体:系失眠纤维被巨石细胞吞噬后,由一层含铁蛋白颗粒和酸性粘多糖包裹沉积于石棉纤维智商所形成,铁反应阳性,故乂称含铁小体38. 胸膜斑:是指厚度>5mm的局限性胸膜增厚,典型胸膜斑主要在壁层形成,常位于两侧中下小胸壁,高出表面,乳白色或象牙色,表面光滑与周围胸膜分界清楚39. 有机粉尘:是指在空气中漂浮的有机物颗粒,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源性的颗粒和微滴。
40. 有机粉尘毒性综合征(ODTS):是短时间暴露高浓度含有革兰阴性细菌及其内毒素的有机粉尘而引起的非感染性呼吸系统炎症表现为流感样症候发热发冷头痛等枯草热,谷物热,纱厂热等均属于有机粉尘毒性综合症41. 棉尘病:是长期接触棉,麻等植物性粉尘引起的,具有特征性的胸部紧束感或胸闷气短等症状并有急性通气功能下降的呼吸道阻塞疾病长期反复发作可致慢性肺通气功能损害42. 赫恩氏小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3~2um,具有折光性,多为1~2个,位于细胞边缘或附着在红细胞膜上,赫恩氏小体形成迟于高铁血红蛋白,中毒后2~4天高峰,1~2周消失43. 微小气候: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主要指空气温度、湿度、风速和热辐射,由这些因素构成了工作场所的微小气候44. 正辐射:当物体表面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时,物体向人体传递热辐射而使人体受热,称为正辐射45. 负辐射:当周围物体表面温度低于人体表面温度时,人体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称为负辐射46. 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C或2C以上的作业47. 热适应:是指人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的适应现象48. 脱适应:热适应的状态并不稳定,停止接触热一周左右返回到适应前的状况。
49.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50. 热射病: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失调所致51. 稳态噪声:随时间的变化,声压波动小于3dB (A)的称稳态噪声52. 脉冲噪声:即声音持续时间W0.5秒,间隔大于1秒,声压有效值变化>40dB(A)的噪声53. 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脱离噪声接触后对外界的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dB-15dB,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可以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是一种生理保护现象54. 听觉疲劳:较长时间停留在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提高15dB-30dB,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完全恢复,称为听觉疲劳55. 听谷:噪声引起的永久性听阈位移早期常表现为高频听力卜.降,听力曲线在3000Hz-6000Hz (多在 4000Hz)出现 “V” 型下降,乂称听谷(tip)56. 全身振动:是指工作地点或座椅的振动,人体足部或臀部接触振动,通过下肢或躯干传导至全身57. 手臂震动:是指生产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时,直接作用或传递到人的手臂的机械振动或冲击。
58. 晕动病:低频率、大振幅的全身振动,如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振动,可引起运动病,也称晕动病,是振动刺激前庭器官出现的急性反应症状常见为眩晕,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等59. 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稍循环或/和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一肌肉的损伤其典型表现为振动性白指60. 振动性白指:又称职业性雷诺现象,具有一过性的特点,受冷后,患指出现麻,胀,痛,由灰白转为苍白,由远端传向近端,界限分明,持续数分钟到数十分钟,然后又由苍白转为潮红再转为正常61. 职业性肿瘤:又称职业癌,是在工作环境中接触致癌因素,经过较长的潜隐期而患的某种特定肿瘤,能引起职业性肿瘤的因素,呈职业性致癌因素62. 经常性职业卫生监督:依据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卫生规章以及相关卫生标准,运用现代化预防医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技术,对用人单位预防控制职业危害因素和对劳动者进行监控建护等情况所实施的监督检查行为第五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63. 职业接触限值(OEL):是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中对于限制的一个总称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反复接触某种有害因素,对绝大多数人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浓度(PC)或接触水平。
64.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65. 最高容许浓度(MAC):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应超过的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66. 短时间接触的容许浓度(PC-STEL):只一个工作口内,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的容许接触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