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教学心得体会模板.doc
45页教师教学心得体会模板 教师教学心得体会模板1(1038字) 7月23日,在我校组织了“青蓝工程”教师学习“如何设计教学设计”一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主要是让青年教师了解如何设计教学设计以及它和教案的区别,通过学习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这个课程,我明白了这个课程主要是对课程的设计提出的要求结尾的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教师要改变以往将知识点简单拼盘式的教学,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让学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让学生看清核心概念是很重要的围绕核心概念,按照数学思想指引的方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 一、让学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应当尽量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把从老师那吸取到的知识自己再体验加工最后变成自己的知识,而不是满堂灌例如学生对比较难理解的概念长方体的特征,学生亲自摸一摸,量一量,就可以有深刻地体会,了解到长方体的具体特点学生还可以结合在生活中应用到知识这样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数学的目的了 二、要改变以往将知识点简单拼盘式的教学,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 以往上课时一般都是注意到这节课目标没有考虑到以后在其他方面都能用得到,只认为只要暂时掌握这个单元的知识即可,谁知在以后的学习往往都有紧密的联系。
例如因数倍数的知识点到了分数这方面的就要用到了,由此可以看来许多知识点往往就是个基础,我们要把这个知识点打好了,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对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是非常的必要的,我们并不只是单单看现在的还要开未来的,要高瞻远瞩 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 这个从实际出发的观点,非常的认同,每一班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点和相同点,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知识水平来进行设计,过高让学生二丈和尚摸不到头脑,过低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没有一个探索的动力所以在备课时不但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这样才能有效地收到教学效果 总之,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我们要高瞻远瞩,要注意学生的动手能力,能把数学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师教学心得体会模板2(1000字) __区教育局英语教研室开展了全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会,本次培训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题,意在提高全区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首先,由李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一起作业”平台中结构升级后的板块设计、基于蓝思分级阅读测评系统的绘本分级练习、新增的自然拼读板块设计及教师端的教学资分享介绍。
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学习的平台,从李老师的口中得知,城区教学中已大面积应用到这个教育资平台很遗憾,在我的教学班级中,对此平台的实践还是“零”,虽然现在是大步迈向小康的激昂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一些农村家庭的孩子拥有或使用电脑,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当作一个留给学生的阶梯作业吧,对于那些有条或有能力或有兴趣的学生而言,不妨试用一下,也许会收到不一样的学习效果 其次,由区教育精英公园道小学的刘老师分享了“小学英语复习”经验,无论是新授的后随堂练习、单元复习、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复习,还是每堂大量ppT的运用,让我深深地感到学生成绩的提高与刘老师如此细心、缜密的教学态度和背后默默的大量辛苦工作的付出是分不开的,虽然方法不能生搬硬套,但对我而言,有非常大的借鉴作用 再次,由学习北派名师培训的优秀教师们分享了她们的心得体会和各自的`教学经验她们对“单元主题下的输入”,“英语核心素养的落实”,“英绘本与教学本相整合”,“语音教学与自然拼读在教学中的运用”,“分级阅读”等做了思想与教学实践上的传递虽然各位教师对这些教育理念介绍的比较简短,但可以看出这是教育教学必然之的趋势培训后,对于这些目前教育改革中呼声很高的“热词”,我仔仔细细的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正是这次培训,拓展了自己思想上的局限性,让脑洞大开。
一些教育专家和教师对此方面的研究已经走在了先列,对于我们而言,要在自己的教学试验田上需要不断地思考、学习、理解、接受、再运用 最后,非常感谢这次的培训平台,每次培训都在思想理念上,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上受益匪浅虽然北派名师学习的教师人数有限,但杨老师如此用心良苦的把一线的动态和教育声音传达给每个老师,是我所敬畏的,感谢这次培训,让我又受到一次思想上的修行在即将开始的新学期,我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对于这些教学理念的运用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有了开始,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教师教学心得体会模板3(939字) 本学期我们学校组织了几次教研活动,我也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我从中学到了许多教学方法和技巧,通过集体教研也有很多收获,下面简单说说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要学会借助《数学课程标准》(简称《课标》)对教材进行分类针对于五年数学大致分为四类数与代数: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子与方程、探索规律;图形与几何:图形的认识、图形运动、图形与位置;统计与概率:简单数据统计、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综合与实践:掷一掷—活动课、数学广角 其次,关注课本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课本上每一单元的主题图从一个情境引发了对多个问题的探讨,所以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关联,讲解时要关注情境之间的创设。
解决问题的情境丰富多样,问题在情境中产生,相近内容的编排及问题串形式一致做一做紧跟新课,要充分利用对新课的练习和提升 认真学习教师用书,认真学习教材并结合教师用书教师用书上的教学建议及编写意图,对我们这些新教师帮助很大上面详细地讲了教学方法、易错易混知识点、知识迁移、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等;编写意图更是具体到某些练习题的相关知识点、知识联系、侧重点等所以今后更要好好利用教师用书 再次,重视计算法则的概括与体现,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计算与应用相结合,达到熟练应用;解决问题思路分析,要引领学生学会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规范学生的书写、思路、步骤等,所以我们要规范引领步骤的展示,落实“四能” 最后,要设置并重视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而及时的评价评价时要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效,找出存在问题,促进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最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师要正确地评价学生激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通过这几次的教研活动,确实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虽然只是浅显的一部分,但对于我的教学工作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今后的教学教研活动,我会积极参与、认真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教学心得体会模板4(3729字) 教学设计体现教师的教学技能,又是沟通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中间环节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看,“教学设计”就是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研读,探究文本的智慧路径研究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变,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如何才能烹饪出浓汁浓味的语文课呢? 一、抓住文本的“基础点” 走进新课程、走进新课标、走进文本,教学设计也就抓住了语文的根——识字,读书,朗读,背诵,作文,简单地说也就是念好识、写、读、背、说、作、习这“七字经”这七项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基本方面:基本的语文能力,基本的语文积累,基本的习惯素养这就是语文的根,要牢牢抓住常态下的教学设计要求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而不是形式上花样翻新,表面上热闹非凡的动嘴不动手的“君子课”在教学设计时,要让学生体会文本本身的内涵,删去不必要的“花架子”如一位老师在初教《学棋》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说一说你喜欢哪一个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两种观念交锋)。
生1:喜欢那个走神的学生,因为他有个性,不喜欢的课,他没有假装认真听讲生2:那个学生做事不专心是对的吗?生1:假如那个老师讲课很有吸引力的话,他还会走神吗?假如他很喜欢下棋的话,他还会分心吗?……表面上看,这样的设计,是对文本的拓展,但拓展不能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在这节课上,学生会热热闹闹,但是实际上存在两个问题:一.学生究竟有没有弄明白课文,不得而知有可能原本是比较明白的,作了这个辩论反而变得云里雾里的二.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课上,其他任何形式和内容的东西都应该为语文服务的,不管使用何种手段都要深入思考一下:我设计的这个环节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能够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责任感?是否能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体验?若偏离了这些基本点,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是丢掉西瓜去捡芝麻再活跃的课堂也只是老师的“独角戏”,最终的结果是“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园”语文课的根基是文本语言,是学生不断走进文本的过程,将文本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是最重要的 二、切入生活的“链接点”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语文学习的动机、动力________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潜心研究“课标”和教材,把功夫花在发掘文本的语文因素上,力求发掘切入生活的“链接点”:文本中所有的文字、符号、插图、注释、提示、课后习题,都具有召唤性,蕴涵着吸引读者去采撷、加工、拓展……阅读文本的关键是教师,教师不去潜心读书,精心设计,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语文,在文本中探索、发现、汲取资源呢?又怎样实现《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的“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如我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时,设计了这样的片断训练: 老人、孩子、姑娘、小伙,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 ▲(投影出示)身上那么湿,为何还那么高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这句话听起来挺深奥的,你真的读懂了吗?考考你: A.当我端起水,我会把水泼向老人,祝愿他(健康长寿) B.当我端起水,我会把水泼向姑娘,祝愿她() C.当我端起水,我会把水泼向小伙,祝愿他() 读懂文末这蕴含深刻的一段话,是__的重点、难点,如果要把这段文字植根于学生心中,只是简单的读一读,理解字面意思是完全不够的文本中所表达的“道理”如何才能和生活相链接呢?上述的教学设计,把文本的解读至于广阔的背景之下,让学生进入文本,又跳出文本,让学生发现文本切入生活的“链接点”,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在语文的学习中体味生活的真谛。
三、架设课文的“互动点”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课标》的召唤下,教师注重于设计体验性和探究性语文综合活动,让学生在体验语文、探究语文、感受语文时,架设课文的“互动点”,真正实现语文生活化,在充满情趣的百花齐放的学习背景中学习、积淀与创造 曾见一位教师在教完《印度洋上生死夜》和《给家乡孩子的信》两篇课文后设计了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评选感动我们的十大课文人物,以“感动中国”为蓝本,写下了一系列的颁奖辞: 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他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英雄”的真正含义有了他,更多的人才拥有灿烂的阳光;有了他,更多的人才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司马迁:风雨人生,祸福难料为了父亲的遗愿,他忍辱负重十八年;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把一腔热血化作千古名篇《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铸就了他的辉煌 …… 在经历了这样一段感人心扉的语文历程之后,学生和教师将收获生活中的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