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第三节隐性采访.ppt
43页• 大家是否记者《冠生园月饼事件》,在 舆论监督报道中,记者为了获得真实的 素材,往往采用一处有效的方法, • “暗访与偷拍” • 在新闻学上又叫隐性采访第六章 新闻采访的技巧第三节 隐性采访隐性采访 小节重点隐性采访的历史 隐性采访的几点争议 隐性采访的应用规范隐性采访的概念•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指在一定条件 下,记者不向采访对象公开自己的身份、不告知自 己的采访目的,通过模拟种社会角色或以普通社会 成员的身份报道采访源,获取新闻事实的一种非常 采访,故亦称“暗访”或“私访”一、隐性采访的简史• 最早影响较大的是美国新闻史 上女记者伊丽莎白科克伦对布 莱克韦尔岛精社病院的暗访报 道 • 她是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手 下的一名记者 • 书上P134《病人院十天》•伊丽莎白 科克伦• 在中国也不乏隐性采访的经典案例有史 可考的第一个为隐性采访而牺牲的记者是 沈荩沈荩揭露出卖东北利益的《中俄密约》,被慈禧处死二、隐性采访的社会价值• 社会映像的真实再现隐性采访作为对公开采访的补充,能使新闻 更加均衡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使新 闻给受众展示的社会是一个真实的社会 • 实施舆论监督从社会层面看,揭开了社会的阴暗面从受众的层面看,帮助真实地认识了自己所生 存的社会,宣泄内心的压力 • 参与新闻竞争冒险性, 独家性三、隐性采访大行其道的受众基础• 受众的好奇探究心理新闻以“新”取胜,和受众的好奇探究心理不谋而 合• 受众欢迎隐性采访的心理动因好奇、冒险、宣泄、窥私、求异心理• 受众欢迎隐性采访的文化基础微服私访常常是古代官员乃至皇帝体察民情、关 爱民生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 容判断分析• 偷拍在公共场合随手乱扔果皮的某某。
• 对一会议室中正在交谈的两人偷拍偷录 • 报纸刊登一小学生正在公园里随地小便 • 为了解医院的服务质量,偷拍正在病房查勤的医 生 • 不受法律保护的人和事可以用偷拍偷录的方式进 行舆论监督 • 为暗访公安机关工作记者向110报假案 • 记者假扮成文物贩子偷拍文物贩卖活动 • 《焦点访谈》偷拍山东某基层法院院长:“我上管 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 四、隐性采访的特征①采访者身份意图和手段的隐匿性②被采访者对于采访的不知情③采访者对采访事件的亲历性④采获新闻事实的原真性案例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栏目曾 接到一名听众的投诉,说某电讯企业在处理 他的投诉时态度恶劣,记者决定跟随做一番 暗访在现场,听众反映的情况得到证实, 服务人员对这位顾客的态度确实不好,那些 蛮横无理的谈话被在一旁静静观察、默不作 声的广播记者秘密录音,制成节目播出,电 台同时对该企业的服务态度提出了批评• 打假高手王海、央视《经济半小时》记者等3 人联手对长沙市最知名的性病治疗诊所进行了一 次暗访,记者偷拍了诊断全过程调查人员来到 湖南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排队挂号分别就诊 ,结果均需做规定的7项检查,共交纳1095元。
检 查结果是均患有不同名称的性病,开具药方一疗 程近4000元这一切均被记者用眼镜式微型摄像 机拍了下来当天下午,3人到湖南医科大学等3 家机构复诊,均确认未患任何性病一教授说, 即使患了,接受一个疗程的治疗最多200多元案例2• 台湾一位女教师自杀身亡某报社一名 新记者奉命前去采访,并要索取一张照片 采访主任交待,务必要先安慰死者家属,切 忌冒失开口要照片记者到了女教师家,突 然想隐藏自己的身份,声称自己是女教师的 学生,表示哀悼,并鼓起勇气向哭哭啼啼的 家人提了许多问题,并说要张照片作编纪念 册用次晨,该则消息被显著刊登案例3• 为了解文物走私犯罪的真实情况,两名记者 假扮成文物贩子在西安古玩市场打探行情有人 主动上前询问“要真货吗”,记者将计就计跟着 来到当地有名的盗墓村,一进村,所有的通讯工 具就被收走了,切断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为了 弄清盗墓贼作案的真相,记者跟随他们偷拍了盗 墓全过程共挖出13件西汉文物,为使文物不致 流失,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记者买下了这批文物 第二天,记者来到省文物局报案《经济半小 时》栏目将文物献给陕西省文物局后,播出了暗 访节目《亲历盗墓》。
案例4五、四种暗访形式 • 观察式暗访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没有加入到 事件当中影响事件的发展不说假话,也不必说真 话 • 体验式暗访会让调查对象对其身份和目的发生一定的误解 ,且已参与到事件当中不说假话,但也不说真话 • 诱导式暗访目的是让调查对象对记者装扮的虚假身份以及 行为的虚假目的确信无疑说假话 • 偷窃式暗访综合运用多种暗访形式的典型个例(分析其如何运用 多种暗访形式)• 1978年5月,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接 到一个可怕的消息:在密执安大道有 四家诊所每年为成百的妇女们做了不 必要的堕胎手术消息来自一位政府 官员,要求匿名报社决定展开秘密 调查• 女记者买了男性尿液做检测,有几次得出怀孕结 果被推荐去做手术 • 为了深入调查,报社开始派人到诊所谋职,在就 职履历上删除了与媒介有关的信息担任工作人 员的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了很多内幕:10%以上的 病人接受了堕胎手术,即使她们的尿液检测根本 没有怀孕;有的工作人员没有执照,存在误诊事 件及医疗事故 • 为了使自己的目击证明更有说明力,记者们偷偷 从诊所拍摄了100多张医疗记录,文件被带回报社 ,删去了妇女的名字。
这四个视频属于哪类暗访超载地沟油黄牛车票山寨第二部分、关于隐性采访的几点争议• (一)手段与目的之争• 正方:“如果新闻媒体本身不够诚实,又 怎么会信誉作战呢?”• 反方:“以‘正义’的违法对另一种‘非正义’的 犯罪行为就合法,这是一种民间道德,而 不是法律意识二、关于隐性采访的几点争议• (二)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何者优先? • 焦点访谈2002年7月9日播出《追查高考作 弊者》后曾引发业界和学术界的大讨论,争论 的焦点是记者为何不在发现之初就制止作弊行 为 • 2005年摄影记者《守坑待拍》同样招致大量批 评二、关于隐性采访的几点争议• (三)是否有法可 依 • 隐性采访可以利用 的法律依据主要有 三种: • 1、新闻自由权 • 2、公民知情权 • 3、舆论监督权反对方: 1、法律中对隐性采 访没有明确规定 2、“公众利益”难以 界定,不能作为暗 访合法的依据• 综上所述,隐性采访是一把道德与法律 的双刃剑,用之须慎 • 从长远看,公民素质的是高、社会文明的 进步需要各方面努力,并非一曝就灵,如果 滥用偷拍偷录,并且是播放时不做任何技术 处理,将对象于“众目睽睽”之下,就会造成 过度伤害。
社会也会人人自危,草木皆兵案例讨论p下面将介绍四个隐性采访案例,请同学们对 案例中隐性采访手段的运用是否恰当进行讨 论• 案例一:美国ABC记者调查“狮子公司”食品案 • 案例二:“北医事件” • 案例三:收费两万五 广州地质调查院伪造地 质灾害报告 • 案例四:印度“记者行贿议员丑闻”案例一:美国ABC记者调查“狮子公司”食品案•1992年11 月5日,美国ABC广播公司的《黄金时间现场直播》节 目曝光了北卡罗莱纳州食品连锁巨头狮子食品公司的生产卫生问 题这条新闻引起轰动,狮子食品公司的股票狂跌,全国88家连 锁店面临倒闭,总共亏损13 亿美元•狮子公司以“非法侵入”和“对雇主有不义之举”为由向法院提 起诉讼,要求ABC支付巨额赔偿•法院于1997年1月裁定狮子公司胜诉,要求ABC支付补偿性损失 赔偿费1402美元和惩罚性损失赔偿费550万美元1997年8月, 法院将损失赔偿额减到31.5万美元• ABC不服,提出上诉美国联邦法院认为狮子食品公司不可绕过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应该证明ABC的材料是蓄意或毫不顾忌, 是谎言或者很不准确,但是狮子食品公司显然做不到这一点,所 以 ABC公司只能给予2美元的象征性赔偿。
案例二:“北医事件”• 2009年11月3日,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报道了“北大医学 教授为何死在北大医院”的新闻,报道的是北京大学第一 医院心血管研究所任研究员的熊卓教授因为由于种种蹊跷 的原因竟然死在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手术室里面的事• 片中,记者以病人身份到医院就诊,以隐性采访手段揭示 了该医院部分医务人员确为尚未取得行医资格证的在校学 生• 此节目播出后很快便遭到了北大第一医院及社会的强力回 应和反驳,对节目中使用的隐性采访提出了强烈质疑和批 判 案例三:收费两万五 广州地质调查院伪造地质灾害报告•2009年7月10日下午,广东电视台和南方都市报记者根据 群众举报,对广州市地质调查院预警室主任刘永全出售虚假 “广州市地质灾害应急点调查报告单”一事进行暗访暗访 时,记者没有找到刘永全,经预警室副主任黄健民介绍,记 者找到“能办此事”的该院质量审核部副部长罗锦华•记者假借某公司的名义向罗锦华提出购买报告单经讨价还 价,罗锦华同意以2.5万元的价格出售一份报告单• 公诉机关依据媒体报道对事件展开调查,认定罗锦华构成 滥用职权罪、受贿罪 最终罗锦华被判处有期徒刑14个月案例四:印度“记者行贿议员丑闻”•2005年12月12日,印度“今日播报”电视台和一家名 叫“眼镜蛇邮报网”的网站披露,为揭露议会腐败现象 ,他们派出记者假扮杜撰出来的“北印度小厂商协会” 的“说客”,用现金行贿的办法游说印度国会议员,要 求他们在议会上提交对他们有利的质询问题。
•经过八个月的“金钱攻势”,成功收买了11名议员, 并偷拍下了他们受贿的场景问题:• 请问以上四个隐性采访案例中记者对隐性采访手段 的运用有何差异?• 案例中隐性采访手段的运用是否妥当?为什么?• 通过这组案例比较,你们认为在什么情况下记者才 能运用隐性采访手段?采访行为 不危及他 人安全必须以社 会公共利 益需要为 前提在法律许 可的范围 内进行隐性采访的 适用条件通过公开采 访无法获取 相关信息p隐性采访的一般前提三、隐性采访一般前提,法律前提,及应用规范p隐性采访的法律前提•记者身份合法 •采访是记者基于 工作需要而进行 的职务行为•未侵犯国家机密 •未侵犯商业机密 •未侵犯个人隐私 •未侵入法律明令禁 止的禁区或私密场 合•维护公共利益 •满足受众知情权 和监督权采访内容采访目的采访程序p隐性采访的应用规范3.2.隐性采访应当确定程序正当1.隐性采访是为了公共利益平衡职业道德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4.显性优先,隐性结合 5.保护记者个人的人身安全 记者的暗访行为要规避法律风险6.• 一、每一次秘密采访都要经过节目最高负 责人的同意; • 二、每一次的秘密采访都经过慎重考虑和 严肃判断 • 三、一旦出现问题有人负责 • 四、一旦发生诉讼有据可查(一)隐性采访应当程序正当(一)隐性采访应当程序正当 案例:某些卧底实际上是“以违法的手段制止违法”。
2005年,南京 一名女记者卧底盗窃团伙四天三夜,亲身参与偷盗自行车多辆,上 演了一场“无间道”,最后向公安机关通风报信,一举捣毁了这个 犯罪团伙检察院受理这起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盗窃案件时, 发现公安机关并没有起诉女记者钟某,理由是该媒体副总编缉证明 其行为为“职务行为”女记者钟某为此逃过一劫 这一事件引起社会争议很大女记者固然勇气可嘉,然而,为了采 访而犯罪却突破了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底线 揭露真相的目的是为 了打击犯罪而不是制造犯罪,同时容易引发记者的诱导行为,造成 策划新闻、操纵事态的发展以法律的眼光,钟某不仅做了“卧底 ”,亦“参与”了犯罪;她是犯罪的旁观者,亦是践行者后一点 使她脱不了干系如果允许记者们在介入刑事案件时触犯刑律,那 么匡扶正义就会成为践踏法治的借口在法治社会,以恶治恶是被 绝对禁止的隐性采访当然不能例外• 分析书上142页,第三段两个案例三)平等职业道德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