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学研究-宋词故事:一树梨花压海棠.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03845101
  • 上传时间:2021-10-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21.95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国学研究-宋词故事“一树梨花压海棠” 一  张先(990-1078),堪称北宋词坛上的老前辈比起当时词坛上的名流,比欧阳修大十七岁,比苏轼大四十七岁,比晏几道大五十八岁,比秦观大五十九岁,比黄庭坚大五十五岁,比周邦彦大六十六岁不仅如此,他活的时间还最长,从太宗淳化元年一直活到神宗元丰元年,活了八十九岁柳永岁比他大六岁,却在他死前的二十五年就已去世晏殊虽只比他小一岁,却比他少活二十四年至于像他儿辈的欧阳修、苏轼,也都死在他的前面由此可见,他在宋代词坛的开创性地位和承前启后作用他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他并非秦观、周邦彦那样的少年才子,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时已经四十一岁又过了两年,直到明道元年(1032)才任命为一个州的副职——宿州掾直到康定元年(1040)才担任县令,知吴江县此时的张先已五十一岁次年为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四年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嘉祐四年(1059),知虢州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此时张先已七十五岁    由于上述经历,张先在政治上无甚作为,政绩平平但有两个得天独厚的优长:一是词写得好。

      他常常得到上司的赏识,不是因为有什么出色的政绩,而是写了出色的诗词例如在吴江县令任上,他修治了地方胜迹“如归亭”并写了首《吴江》诗:“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合太湖” 描写秀丽的江南水乡景色,清淡幽雅,造语工巧尤其是三、四两句“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不仅在声、色、动、静上落笔写景,颇多生动情趣,更在创造出一种意境,若画中留空白,给予读者无限想象与联想的空间被当时诗论家称为“绝唱”(龚明之《中吴纪闻》:“张子野宰吴江,尝赋诗云云,为当时之绝唱结果不到一年,张先就被提为州郡副职——嘉禾判官皇祐二年(1050),元老重臣也是著名词人晏殊知永兴军,将同样因写词出名的张先收为门下士而且热情接待:“每张来,令侍儿出侑觞,往往歌子野(张先字)之词最后干脆举荐张先担任通判议事之余,两人在一起饮酒听歌,“相处甚得”另一个优长就是精力旺盛,身体特好治平元年(1064)张先以尚书都官郎中退休时,已七十五岁但精力仍很饱满,眼睛也很好,能看蝇头小字以至原淮南发运使后为瀛洲知州的马仲甫,曾两次向朝廷举荐,让张先再任官职,只是因为张先一再谢绝而作罢。

        正是有了这两个特长,张先才成了与众不同的张先他比秦观大五十九岁,比黄庭坚大五十五岁,比周邦彦大六十六岁但言情之作毫不逊于儿孙辈的特别善于言情、特别善于写艳词的秦七黄九和周美成因为中进士和出道较迟,他的青壮年时代也像柳永一样出入青楼楚馆,在听赏歌舞之中“多为官妓作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而且一生都与歌酒相伴,七十五岁退休之后,仍然“日有文酒之乐”(陈舜俞《双溪行序》)他的词作《惜琼花》中所说的“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可视为自我写照和柳永、秦观一样,由于长期与歌伎们打交道,张先对歌妓们的生活习性、思想情感,非常熟悉,了解得也十分透彻,只不过描写起来婉约清丽、含蓄多韵致,不像柳词那样多用白描手法,俚俗而直露,这也是晏殊厌恶柳永却欣赏同样是描写歌妓的张先原因所在,如描写女伎们歌声歌喉的动听:“分明珠索漱烟溪,凝云定不飞”(《醉桃源渭州作》);舞姿的妙曼:“催拍紧,惊鸿奔,风袂飘飘无定准”(天仙子观舞))比起柳永等人较多地描叙与歌女之间的情愫和酒色的追逐、欣赏,张先对这些身处卑贱地位女性的忧愁、哀伤和人生追求则有着更多的表现:“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菩萨蛮》);“明月不知花在否,今夜圆蟾,后夜忧风雨”(《凤栖梧》);“行云犹解傍山飞郎行去不归”(《醉桃源》)。

      宋代佚名作者所写的《道山清话》中曾记载一个故事:他的词友,也是他恩主晏殊新纳一个侍妾,很是宠爱张)先能为诗词,公雅重之,每张来,令侍儿出侑觞,往往歌子野所为之词”但晏殊的妻子王夫人不能相容,晏殊只好将这位侍妾逐出家门张先则寄予深切的同情,专门为她填了一首新词《碧牡丹》,词中写道:“步帐摇红绮晓月堕,沈烟砌缓板香檀,唱彻伊家新制怨入眉头,敛黛峰横翠芭蕉寒,雨声碎闲照孤鸾戏思量去时容易钿盒瑶钗,至今冷落轻弃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对这位被逐弃的歌姬内心活动,刻画入微,哀婉感人尤其是最后两句“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替这位侍妾唱出被逐的无奈和思念的深情据说这首新词被之管弦后,晏殊听到结尾两句,大为感动,“怃然曰,‘人生行乐耳,何自苦如此’”马上命令仆人带着银两将这位被逐的侍妾赎回  据宋人笔记,张先和周邦彦、宋徽宗的情人、著名歌妓李师师也有过交往,曾专门为李师师新创词牌《师师令》,(词的内容见“宋词故事二”《周邦彦与李师师》)这可能是个传说,因为李师师约生于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3),在徽宗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走红,与周邦彦、宋徽宗过从也在此时。

      但张先已在神宗元丰元(1078)、李师师未出生前即已去世张先的《师师令》倒是确有此词,但张先笔下的“师师”,如同柳永词中的“英英”、“瑶卿”,姜夔词中的“莺莺”、“燕燕”一样,是歌姬们普遍喜欢取的名字或代称而已不是李师师,更不是周邦彦、宋徽宗的情人、著名歌妓李师师张先倒是有一个情人,是个小尼姑,倒也是成为词坛佳话据宋代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记载:张先年轻时, 与一小尼姑相好, 但庵中老尼十分严厉,把小尼姑关在池塘中一小岛的阁楼上为了相见, 每当夜深人静,张先偷偷划船过去,小尼姑则悄悄放下梯子,让张先上楼后二人被迫张先画像分手,临别时, 张先不胜眷恋,于是写下《一丛花》寄意  伤高伤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麈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横看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櫳沈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词中为表现这位情人伤离怀远的“浓情”蜜意,选择池沼、小桡、画阁、帘櫳等典型景物来烘托陪衬,其中的“画阁黄昏后”、“斜月帘櫳”、“双鸳池沼”和“小桡相通”又皆是对当时私会的纪实,处处能触发这位情人的离愁最后三句用桃杏作比,叹息人不如桃杏,被词论家贺裳赞为“无理而妙”(《皱水轩词话》),在当时就“一时盛传”(宋范公偁《过庭录》)也由此得了个“桃杏嫁东风郎中”的雅号。

      据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下集):当时的工部尚书宋祁写了首有名的词作《玉楼春》,其中有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也被人传颂有次他去拜望张先,派人通报说:“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张先闻报后,隔着屏风便喊道:“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耶?”于是,两人“置酒尽欢”据说,一代文宗欧阳修特别欣赏这三句由此,张先到京都拜望欧阳修欧阳修听说张先来了,连鞋都来不及穿好,“倒屣迎之”,并对别人介绍说:“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也” 《过庭录》(宋范公偁《过庭录》)  其实,在有关张先的风流韵事中,这个与小尼姑偷情的故事虽多见于文人笔记,但流传并不广,更为人知的则是并未见文人笔记而仅凭小说戏剧和民谚流传的所谓“一树梨花压海棠”据说这个典故来自苏东坡对好友张先的开涮如前所述,张先精力旺盛,身体特好七十五岁退休时仍精力饱满,眼睛能看蝇头小字,以至原淮南发运使马仲甫两次向朝廷举荐,让张先再任官职据说张先在80岁时曾纳了一个18岁的小妾,兴奋之余作诗一首:“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好友苏东坡知道此事后写诗调侃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诗中用梨花暗喻满头白发的老翁张先,以红花比喻十八岁的少女,以“一树梨花压海棠”比喻老夫娶少妻此后民间更有故事敷衍道:小妾在此后的八年中为他生了两男两女张先一生共有十子两女,年纪最大的大儿子和年纪最小的小女儿相差六十岁张先死的时候,小妾哭的死去活来,几年之后也郁郁而终雪压海棠  这个传说被广泛流传,尤其是在戏曲小说中,如清人张春帆《九尾龟》中第六十九回“兆贵里翰林出丑 春申浦名士吟秋”;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七回“志过铭嫌隙成佳话 合欢酒婢子代夫人”;清人和邦额《夜谭随录》卷一等皆记有“一树梨花压海棠” 晚清遗老,曾任伪满州国总理兼文教部总长的郑孝胥在其日记中还记载他的好友、同光体代表作家陈衍(号石遗)在庆其八十大寿时所发生的轶事:  四月初八日,陈石遗在苏庆八十大寿章太炎写一联作贺,云: “仲弓道广扶衰汉,伯玉诗兴启盛唐”联内借用陈姓历史名人来捧陈衍仲弓是陈寔的字,东汉颍川人为官清正廉明,黎民安居乐业,邻县百姓多向其辖境迁徙特别是为人正直,敢于承担责任:东汉“党锢之祸”,陈寔虽是党人但并未被拘捕,他却为他人承担责任,请求拘禁后遇赦出狱 陈寔在其乡里颇有声望,对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德行受人尊重。

      遇有争讼,多求其判正人们感叹地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值岁荒,盗贼夜入陈家,藏于梁上,陈寔发现后,并未命人缉拿,却唤出子孙们训斥道:“人当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迫于饥寒,遂之为非,如梁上君子是矣!”盗贼听后大惊,伏地请罪陈寔说:“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克己反善遂赠绢两匹,让盗贼离去自此许地盗贼敛迹梁上君子”的典故即出于此陈寔去世时,参加吊丧者三万多人,刊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章太炎以陈仲弓扶正衰汉的深厚德行来恭维陈衍下句的“伯玉”是初唐诗人陈子昂的字陈子昂在初唐反对六朝华丽华丽柔弱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被认为是盛唐气象的奠基人章太炎以此来恭维陈衍“同光体”的文学功绩陈衍当然很高兴,将这幅对联悬挂在中堂之上但前来祝寿的贺客们都认为这夸奖的太过分了于是其中一位喜欢开玩笑的人说:这幅对联“用陈姓典虽极工稳,然以赠散原,未为不可”(这里说的“散原”,即是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晚清四公子之一,也是同光体代表作家其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其子即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既有联内有“伯仲”,安得无“叔季”?(按:上联开头为“仲弓”,下联开头为“伯玉”,他开玩笑变成兄弟的代称“伯仲”、“叔季”)于是遂成一联:“叔宝风流夸六代,季常约法有三章”。

      此联亦借用陈姓历史名人拿陈衍开涮其中“叔宝”即陈叔宝,南朝陈朝的亡国之君,被称为“陈叔宝全无心肝”;“季常”是北宋名人陈慥的字,是个怕老婆的典型苏轼曾同他开玩笑说:“忽闻河东狮子吼,手中震落一双筋”第二天,他又对人说:“有了两联,装头安脚,便成七律一首辞曰:‘四月南风大麦黄,太公八十遇文王仲弓道广扶衰汉,伯玉诗兴启盛唐叔宝风流夸六代,季常约法有三章天增岁月人增寿,一树梨花压海棠’,闻者莫不喷饭”因为此时陈衍也娶了位幼妾,颇类当年的张先直到今天,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八十二岁的杨振宁娶了二十八岁的翁帆,也有人比喻是“一树梨花压海棠”  “一树梨花压海棠”的趣闻甚至影响到国外:美籍俄裔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颇具争议性小说《洛丽塔》描写一位英国教授韩拨到美国大学任教,中途住在寡妇夏洛特(谢利温特斯饰)家里,深深迷恋上这个寡妇的十二岁女儿洛丽塔后来电视剧作家克拉尔昆宁引诱洛丽塔离开教授,但却没有让她获得美好的生活,教授乃决定杀他报仇纳博科夫后来将这部小说亲自执笔改编成电影,为了避免太大争议,将洛丽塔年龄由十二岁提高为十五岁由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于1962年6月21日在美国各大影院上映,翻译过来的片名就叫《一树梨花压海棠》  苏东坡写诗调侃张先“一树梨花压海棠”的这个故事,虽然新奇香艳,但可信度不高。

      因为此诗太俗,很似民间打油,只不过比“老牛吃嫩草”稍微诗化一些,与苏轼的诗风、修养迥异,也与张先之间的交往和关系不符:熙宁四年(1071),苏轼出京通判杭州与张先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