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孙子兵法 计篇.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673457
  • 上传时间:2017-09-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2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孙子兵法——计篇》原文加解读[原文] 孙子曰:兵②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③,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④: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⑤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⑥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⑦将者,智、信、仁、勇、严也⑧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⑨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⑩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大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⑾,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⑿,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⒀也兵者,诡道也⒁故能而示之不能⒂,用而示之不用⒃,近而示之远⒄,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⒅,实而备之,强而避之⒆,怒而挠之⒇,卑而骄之(21),佚而劳之(22),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23),不可先传也(24)夫未战而庙算(25)胜者,得算多(26)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注释] ①计:计算、计划、计谋、计策等这里指战争前的计策。

      ②兵:兵器、兵士、军队、战争等这里指战争③经之以五事:五事指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都属于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经,量度,这里是分析研究的意思④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校,通"较",比较;所谓"计",指"主孰有道"等"七计"⑤不畏危:不害怕危险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此句为:"民弗诡也"⑥阴阳、寒暑、时制: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气温的不同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等⑦远近、险易、广狭、死生:路程的远近、地形的险阻或平坦、作战地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是否利于攻守进退死生,指地形上的死地和生地死地,泛指行动困难和没有生活资料的地区生地,泛指便于行动和容易取得生活资料的地区汉简《孙子兵法》中,此句为:"地者,高下、广狭、远近、险易、死生也"多"高下"二字2⑧智、信、仁、勇、严:这里指将帅的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果断、军纪严明等条件⑨曲制、官道、主用:曲制,指军队组织编制等方面的制度官道,指各级将吏的职责区分、统辖管理等制度主用,指军需物资、军用器械、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主,掌管;用,物资费用⑩知:知晓,这里含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的意思。

      张预注:"以上五事人人同闻,但深晓变极之理则胜,不然则败"⑾将听吾计:一说,"将"作为"听"的助动词解,这样意为:如果能听从我的计谋⑿计利以听:指有利的计策已被采纳计,计策,这里指战争决策;以,通"已",听,听从、采纳⒀因利而制权:即怎么对我有利就怎么行动制权,即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行动⒁兵者,诡道也:用兵是一种诡诈行为诡,奇异,谲诈,诡计多端;与道德上的诡诈不同,但也确有欺骗敌人的意思在内⒂能而示之不能:是说能打却装作不能打示,示形,也就是伪装⒃用而示之不用:是说要用兵却装作不用兵⒄近而示之远:是说要向近处却装作要向远处⒅乱而取之:对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要乘机攻取它⒆强而避之:对于强大的敌人,要暂时避开它⒇怒而挠之挠,挑逗这句是指对于易怒的放将;要 63 用挑逗的办法激怒他,使其失却理智,轻举妄动21)卑而骄之:对于卑视我方的敌人,要设法使其更加骄傲,然后寻机击破另一说:对敌人要示以卑弱,使其骄傲,放松戒备,从而利于攻击22)佚而劳之:佚,通"逸"是说对于休整得充分的敌人,要设法使其疲劳23)兵家之胜:兵家,这里指军事家胜,胜算,妙计,这里指高明的方法24)不可先传:先,预先传,传授。

      是说作战方法必须在战争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可事先作出死板的规定25)庙算:古代用兵前在祖庙里举行一定的仪式,讨论决定作战计谋叫庙算26)得算多:是说计算周密,胜利条件充分3[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研究的所以,要从五个方面分析研究,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是使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天,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季更替等天候季节变化的规律地,是指地理位置的远近,地形的险阻与平坦,广阔与狭窄以及哪是死地、生地等将,是指将帅的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是军队组织编制、将吏的统辖管理和职责区分、军用物资的供应和管理等制度规定凡属这五十方面的情况将帅们没有不知道的;然而,只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的才能打胜仗,否则,就不能取胜所以,要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分析比较,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势要看哪一方的国君比较贤明?哪一方的将帅比较有才能?哪一方占据比较有利的天时地利条件?哪一方的法令能切实贯彻执行?哪一方的军队实力强盛?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严明?我们根据这些,就可以判明谁胜谁败了。

      如果能够听从我的计谋,用兵作战一定能够胜利,我就留在这里;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告辞而去有利的计策已被采纳,还要设法造成有利的态势,作为取胜的辅助条件所谓"势",就是根据情况是否有利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打装作不能打;要打装作不想打;要向近处装作要向远处;要向远处装作要向近处;对于贪利的敌人,要用小利引诱它;对于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要乘机攻取它;对于力量充实的敌人,要加倍防备它;对于强大的敌人,要暂时避开它;对于易怒的敌人,要用挑逗的办法去激怒它;对于卑视我方的敌人,要使其更加骄傲;对于休整得充分的敌人,要设法疲劳它;对于内部团结的敌人,要设法离间它要在敌人无准备的状态下实施攻击,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取胜的奥妙,是根据随时变化的情况,随机应变,不能事先规定的凡是未战以前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得胜的条件充分;未战以前预计不能打胜仗的,是困为得胜的条件不充分条件充分的就能取胜,条件不充分的就不能取胜,何况根本不计算没有胜利条件呢!我们从这些方面来看,战争的胜败就很明白了[解说]本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具有提挈全书的作用。

      它主要论述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探讨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并提出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军事名言4(一)对战争的基本态度孙子对于战争的态度,是非常慎重、非常认真、非常严肃的本篇开宗明义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一认识,比"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前进了一步此句中"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相对为文,"地"与"道"互文见义,均指手段、方法这就使我们明确地看出,战争之所以是国家的大事,就在于它既是军队生死搏斗的手段,也是国家存亡攸关的途径《火攻》中强调:"战胜攻取,而不修其攻者凶"所以,他主张"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告诫君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帅不可"愠而致战","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要认真考虑研究,不可轻率用兵所以,孙子主张,在用兵之先,要探讨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这种重战、慎战的思想是可贵的,是先秦进步军事思想的共同特点之一它对后世(国内外)的影响很大,我们在评述中已有介绍二)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关于探讨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具有丰富的内容,孙子说:"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五事、七计就是探讨的首要条件所谓道,是使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以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所谓天,即昼夜、晴雨、寒暑、四季更替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天候还应包括天旱、水涝、蝗灾、冰雹等等孙子关于天的认识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这是很可贵的当时的战争受天候条件的制约相当大,所谓"冬夏不兴师"因为,秋季出师才便于因粮于敌而且春秋末期以前的战争大都是在白天进行的,很少夜战因为战争持续时间短,几个小时,最多一天即结束战斗像公元前 575 年晋楚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南)之战,"旦而战,见星未已"(《左传》成公十六年),从早晨打到星光出现,在春秋中期已属罕见的史例《军争》中说:"夜战多火鼓",则是对春秋末期战例的总结当然,天候对战争的影响是从具体的作战对象所处的特殊地位说的这里无妨举两个后世的战例来说明吧例如,赤壁之战中,曹操在寒冬用兵,所以周瑜据此判断曹军战马缺乏饲料,是败因之一而东汉马援进攻五溪蛮,则因盛夏士卒多染疾疫而失败所谓地,是指地理形势--道路的远近,地势的险易,地形是否有利于攻守和进退,战场的广狭是否有利于军 67 队的部署--对战争的影响所谓将,是指将帅的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护士卒,勇敢、坚决、顽强、果断、军纪严明。

      所谓法,是指军队的法纪和组织编制,将帅的权能和职责区分、军用物资的供应和管理制度等等以上五点,孙子认为是分析、判断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要详细剖析五个基本因素,还要从七计中去推断即:哪一国的君主比较贤明?哪一方的将帅比较才能出众?哪一方占据比较有利的天时、地利条件?哪一方的法令能贯彻执行?哪一方的军队实力最强?哪一方军队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严明?从上述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就可以知道谁具备了胜利的条件,判明谁胜谁负了当然,用现代的观点分析,上述的条件显然是不足的然而在 2000 年前,孙子能发现这些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是难能可贵的5(三)实现战争胜利的条件(1)选将就是挑选能执行"庙算"大计的将帅我们要在这里集中地作一点分析孙子把贤能的将帅不仅看作是关系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且还悦"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又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可以说,在 13 篇中无篇不显露出孙子对将帅地位的竭力宣扬,对将帅条件的严格要求因然,这里反映了孙子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但是,必须看到,孙子强调将领的地位和作用,提出选将的条件和要求,又是与当时战争急剧发展的客观情况紧密联系的。

      在春秋时代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军事上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郭沫若同志主编的《中国史稿》第 1 册中曾简明扼要地指出:"甲士和车战的地位下降,徒兵和野战日益重要这是和当时社会变化有密切联系的甲士是由平民中的上层充当的,庶人只能作徒兵平民阶级瓦解了,甲士和车战制度也随之而崩坏庶人地位上升了,地主阶级要从农民中征兵,徒兵和野战的地位也就提高起来了军队中的组织也和农村中的什伍组织相一致的军队中的指挥已经不是非贵族不可了甚至战俘也有被提升为指挥官的,并出现了军功爵制的萌芽"这是鞭辟近里的分析特别是春秋末期,由于井田制的破坏,郡县制和征兵制的出现,各国兵额激增原来周天子拥有六军,大国三军,中国二军,小国一军的格局己完全打破了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战争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战部队增多了例如晋国,春秋初期的城濮之战时只有兵车 700 乘(约 21000 人),到鲁昭公 13 年,平丘之会时,晋国有兵车 4000 乘(约 120000 人)又如齐国在公元前 484 年吴齐艾陵之战时,一战就损失兵车 800 乘当时吴国是四军,比齐军势优,其总兵力也有十几万二是武器装备提高了不仅铁兵器使用于战场,南方的吴、越、楚等国还有"余皇"之类的大型战船。

      三是战场地域扩大了,从平原旷野矿展到山林沼泽和江河湖海我国第一次海上登陆作战就是公元前 485 年吴鲁联军的伐齐之战(《左传》哀公十年》)四是战争持续时间延长了例如吴楚柏举之战打了 11 天,越灭吴围困姑苏竟达 3 年之久,战斗的激烈程度有所加剧五是作战方式复杂化了由于徒兵进行野战,因而出现了奇袭、迂回、包围、伏击、侧击等 69 战法,战场流动性增大,机动能力提高这一系列新的变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