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作文卫星升空后的秘闻.pdf
8页卫星升空后的秘闻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这颗卫星重新工作近一年后,在 1992 年 1 月又出现了电源工作不稳定的问题, 以致完全失去 了控制世界航天史上也没有能两次抢救成功的先例,我国 航天技术专家说: “不能轻易放弃,一定要做最后的努力, 能再次抢救成功,它的意义比发射一颗卫星还要大 由于卫星是由南向北高速飞行,而地球又在不停地自西 向东运转,在这种相对位置时刻巨变的情况下,对于一颗在 浩瀚天宇失去控制而自主飞行的卫星,别说检查、修复,单 凭在我国上空一晃即逝的时刻捕捉到它也极为困难 然而,经过百折不挠的努力,这颗失去控制达 10 个月 之久的卫星又回到祖国的怀抱,又重新发回了清晰的云图资 料,创下了世界航天史上惊人的奇迹 返回式卫星是返回式航天器的一种完成预定的飞行目 的以后,返回式卫星在地面的控制下,把卫星调整到返回地 球的必要姿态,启动制动火箭,使卫星脱离运行轨道而进入 返回轨道,以十几倍音速的速度穿越大气层,而完好无损地 在预定区域着陆回收 神秘“怪物”从天降 1975 年 11 月 26 日我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卫星 升空后,研制人员的心开始不安了卫星能回收吗?甚至对 卫星能否从太空回到地球来也不敢保证。
每当卫星经过我国 上空时,测控人员都静心屏气地跟踪、监测着 为迎接这“天外来客”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组织指挥下, 邮电部调集了当时覆盖全国四面八方的 103 条线路用于通信 联络,并向参加通信工作的全国 27 个省、市、自治区内部 通报了我国返回式卫星预定的回收时间在卫星预定回落四 川某地广阔的地域内,每一根电线杆子下面都安排了一个民 兵看守,一是保护通信线路,二是守候在这里“观天” ,时 刻注意迎接“天外来客”为了防止卫星下落时砸伤人,当地 政府还动员老百姓离开房屋疏散到野外 当卫星在 200 多公里的高空按照地面发出的指令,改变 飞行方向穿过大气层向着我国大地飞来的时候,刹那间各种 信号顿时从屏幕上消失了卫星落在何处,谁也说不清,谁 也没有看见,谁也无法查找 这天中午时分,贵州六枝地区的一个小煤窑上 4 名看守 的矿工异常地发现一个火球从天而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从他们的头顶几十米高处斜飞而下, “哗”的一声将一棵大 松树横顶切断, “嘣”的一声砸在树边的软土上,弹了一下 又飞出 20 多米停下了他们 4 人吓得目瞪口呆,急忙转身 躲进了井口内停了一会儿,他们见这个黑乎乎的“怪物” 毫无动静,便壮着胆子在距卫星十几米处转了一圈,并捡起 几块石头掷去,传出“当当”的响声。
他们发现这家伙是个 铁疙瘩时, 便留下 3 人看守, 一人飞跑到武装部报告这一 “发 现” ,武装部立即报告了省军区 当时由于防热材料不过关,卫星在穿越大气层的“火焰 山”时,表面温度高达 3000 多度,卫星裙部被烧坏,降落 伞烧成了灰卫星虽然摔裂了,但装有卫星在太空拍摄的地 面景物底片的“黑匣子”却完好无损 叶剑英同志看了卫星从万里太空拍回来的照片时赞扬 说: “首次回收卫星能落在中国大地就是胜利 ” 两“奇人”找卫星 1984 年 9 月我国发射的第 6 颗返回式卫星回收时, 卫星 在打开降落伞后以每秒 13 米的速度偏离预定着陆点 41 公里, 飘落到了四川资中的沱江里 上百米宽的沱江,平均水深 8 米多,水流很急经陆军 调来的舟桥连、空军派来的直升机、海军从青岛北海舰队空 运来的潜水班和四川省长江航运局调来的两名潜水员,在沱 江几百平方米水域, 一次次潜水寻找, 都没有发现卫星踪影 为此,国防科工委将蜚声海内外的张宝胜和王某调来了 部队舟桥连的冲锋舟载着张宝胜和王某在沱江上来回 转,两人所到之处查看后都连连摇头后转到下游一个被当 地群众称为“阎王窝”——常淹死人的转弯处,张宝胜指了 指,说: “卫星就在这下面。
”潜水员几次下去摸,都说不是 卫星,是个大石头张宝胜却坚持说: “卫星就在这下面!” 为了尽快找到卫星,指挥部对当地渔民宣布:谁在江中 发现和找到卫星奖励现金 1 千元这在 1984 年算得上一笔 不小的数目了,顶得上渔民一家半年的收入于是,十几条 小渔船争相加入了寻找打捞卫星的行列 正是在“阎王窝”这片水域,一条称为“夫妻船”上的 男子凭着好水性潜水摸着,认为不是石头,是一个铁疙瘩 一条“父子船”上的渔民撒网捞到了卫星上的金属丝,再次 确认的确是卫星后经潜水员奋力打捞,终于将在水里泡了 7 天 7 夜被泥沙埋了大半截的 650 公斤重的卫星回收舱吊出 了水面由于卫星密封性好,里面没有进一点水, “黑匣子” 也完好无损 “黑鹰”找卫星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了提高地面回收卫星的准 确性,从长白山脉到天山脚下,从中原腹地到南海之滨,我 国相继建立起了多座卫星地面测控站同时,国防科工委某 基地也组建起了一支专门负责卫星回收的地面部队和一个 “黑鹰”直升机小组 这样,每当卫星返回地面前半小时,就有 4 架“黑鹰” 直升机在回落区域方圆数平方公里的 4 个角上待命,一旦接 到控制中心发来卫星将进入大气层的指令,4 架“黑鹰。
就 紧急起飞,搜索空域,捕捉目标1985 年发射的那颗返回式 卫星回收时,在空中飞行的“黑鹰”目视着卫星在五颜六色 的降落伞下徐徐降落后,便立即飞向目标卫星着陆 3 分钟 后,直升机便也在卫星旁边着陆了机上人员对卫星进行简 单的检查拍照后,就吊起卫星返回了机场从卫星离轨返回 到找到卫星,只用了不到 30 分钟 险象发生在回收时刻 充满险程的返回式卫星尽管是按照预先编排好的程序 有规律地在太空飞行,但每次掠过我国上空的时候,仍需地 面跟踪、监测、控制、指挥基于我国从原材料到电子器件 等各方面的设备、条件和水平都还比较落后,因此,难免会 出现这种或那种险情 1992 年 8 月 9 日,我国发射的第 13 颗返回式卫星原计 划在天上飞行 15 天,才能完成各项科学探测和试验任务 但到该发回收指令的前夕,突然发现由于某种原因,卫星飞 行轨道偏低若按原计划时间回收,将会造成严重偏离预定 落区不按时回收吧,又唯恐收不回来在这个决策的重要 关头,国防科工委召见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权威专家、智 囊人物,紧急共商决策最后,决定推迟一天回收 真是星随人愿,第二天,卫星敏捷地接收到了指令,准 确地调整姿态,回落到了预定的落区。
1992 年 10 月 6 日,我国发射的第 14 颗返回式卫星,当 时还搭载着世人注目的“瑞星” 由于火箭为了送“瑞星” , 多飞了 5 分钟, 这样, 我国这颗卫星比原定轨道高出 7 公里 如果仍按预定计划飞行 8 天,卫星也势必远远偏离预定的回 收区域为此,测控人员大胆地提出将卫星提前一天收回 为让卫星在 7 天时间里干完原定的 8 天的“活” ,地面 测控人员只好频频发出指令,让卫星加班加点在空中拍照和 进行试验这该担多大的风险啊!还好,卫星终于在 7 天内 出色地完成了一切试验任务,按时准确地回到了祖国母亲的 怀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