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语》论文(2020年12月整理).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摩西的****12
  • 文档编号:154173121
  • 上传时间:2020-12-05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14.52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 不孤,必有邻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外部看, 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 间才能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 亲关系加以维系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 价值上的认同 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 一方面, 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 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子曰:“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 益矣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工具性的需求工具性”的说法很不好听,但却是现实的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将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剥离开来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 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 我殡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 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

      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 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 贵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子贡问何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 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 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 朋友有时也是良师, 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 的品德修养 当我们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 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 的,于是我们就要有意去结交就其交友的目的来说是工具性的,就其内容而言是高尚的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为牵扯到朋友的种类,很多话不及细说,下文再谈 二、 结交朋友的标准 论语有关结交朋友之标准的论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 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还有矛盾之处 2 首先,孔子认为,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 而正这一点颇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其次,我们要同正直的人、信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谄媚的人、背后毁谤 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 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我将孔子这六类人的对举看作 是对第一条标准的具体化, 也是交朋友的道德底线 我觉得以上这两条标准非常符合孔子对 “仁”的追求从“恭、宽、信、敏、惠”这些“仁”的细目来看,“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质 的高度概括孔子一生努力实践“仁”德,在交友方面也渗入了他的这一标准直、谅和多闻 分别从立身、对人和学识三个方面对选择朋友提出了一个简明而又完备的要求 第三,孔子中庸的思想在交友观上也有体现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我们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可这毕 竟非常理想化,反映在现实中我们既要结交激进者,也要结交狷介者,优势互补这样,我 们就可避免偏执 另外, 论语中还有另两处相关的记载,我觉得更为重要一处是:司马牛忧曰:“人 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 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这里的兄弟可以做“朋友”理解 我觉得,这一段语录对我们自身提出了要求。

      友谊是需要双方共同建立的,我们不能只要求 对方符合自己的要求,还要使自己能群,能让人接受要做到这一点,恭敬有礼是基本的条 件此外,这段话还扩大了选择朋友的范围,提出了与人交往应有的气度我觉得子夏是相 当有胸襟的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容我成为 他的朋友?同样,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成为 我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底线,“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一点可以和另一处对读:子夏之门 人问交友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 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 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 既然我们可以有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没有种类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和”可视为开放与包容,“同”可视为封闭与单一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 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不同类型指得又是什么呢?我觉 3 得“朋友”这个词事实上很难定义,在很多场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词勉强加以 分类,可以以一个个体为中心,从他的主观角度出发,以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或情感认同性目 的各自所占比例为尺度,画圈。

      围绕个体最紧的是主要以纯粹价值认同为纽带的朋友,越外 围的朋友,工具性越重当然,所谓工具性和认同性只是为了划分方便,在实际中,两者搀 杂在一起,很难一刀切不过,也会有极端情况,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人毫无感情可言,与他 相交只剩利用价值了,我想我们即使称之为朋友,其内涵也变味儿了这还仅仅是主观的划 分, 客观的现实生活常常让我们与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关系, 而认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 见不了几次面,但两个人的心还是相通的,客观不能,主观也无须见面所谓“君子之交淡 如水”可能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但是这种划分仍不严密,只考虑了常态、共时的情况在人 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交上述两种朋友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 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 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 最难忘的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 出现的,又不能永远在一起的朋友这虽然是人生憾事,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必刻意去保 持联系因为情感的相投、价值的认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执着地追求 全面的了解可能会使刹那的美感烟消云散 所谓距离产生美, 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 得一种和谐,该散就散,回忆有时更加美好所以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 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子罕)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能欣赏他人异于己的 地方,那和他们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难的事这一点与认同感并不矛盾接受甚至欣赏异己, 便意味着从反面认同了对方的“异”,从“异”中求得了“同”,达到“和合”的境界这或许就是孔 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础如果说俞伯牙之于钟子期是一种同质的认同,那么庄子之 于惠施就是一种异质的认同 好比矛盾的双方, 缺少任何一方, 另一方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三、 与朋友交往时的准则 首先, 朋友相交重在一个“信”字 曾子曰: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子夏曰: “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我觉得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 前提,没有“信”根本不能交往,何来朋友不过有时越是基本的道德规范越难以做到,越难 以做到这要求就变得越高当一个人真正做到最基本的要求时他所达到的价值层面是最高 的 第二,对朋友要宽容,在朋友有难或犯错时要帮助朋友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 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过,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微子)“君子周急不继 4 富雍也)朋友的价值在关键时刻最能显现出来我想,这也是“信”所要求的一个忠诚 的朋友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抛弃对方。

      第三,要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乡党)朋友关 系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 真正的朋友之间用不了太多客套 但那并不是亲密无间 子游曰: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里仁)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 冶长)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从个体的角度看,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再怎么认同,两个人总还是不同的个体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没 有摩擦两个人挨得越近矛盾就可能越大,就好像挤公共汽车我们都需要一定的属于自己 的空间从朋友间的交往来看,稍微疏远一点给双方都留出了余地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 这种距离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另一方面,我们还可利用这种空间交更多的各种类型的朋友 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就能把握好交友的质和量 有的人只有泛泛之交却没有知心朋友, 有的 人只有少数几个知心朋友,交友面却很小他们都没有处理好交友的距离感 论语 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 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 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 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 的朋友产生了兴趣。

      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 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 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 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 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 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 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 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 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 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 和曾参 关于颜回,论语有以下记载: 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5 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 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知也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颜渊 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 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 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罕: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 也!” 先进: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子曰:“噫!天丧予!天 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 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颜回是一个勤勉好学,学有所成,品行高尚,一生兢兢业业努 力实践孔子学说的人 对他的记载有几处很值得玩味 一是孔子说他“不愚” 孔子并没用“敏”、 “惠”等字眼,而用“不愚”,说明颜回资质并不特别高二是说他对自己并没什么帮助,无论 自己说什么,颜回都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孔子还是很看重这个学生的,颜回死时,孔子极 度伤心,大呼“天丧予”。

      颜回也对孔子充满了感情,孔子受困时,他对孔子说,您还没死我 怎么敢死我觉得,对于孔子来说,颜回就是自己的翻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