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城市文化遗产于街区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策略研究.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33553585
  • 上传时间:2022-01-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5.06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城市文化遗产于街区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策略研究    卢枫摘要:为了响应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建设,对三宝瓷谷街区进行改造设计,采用了实地调研的基本方法,分析了陶瓷文化元素留存于街区环境空间中的具体表现,总结了城市文化遗产于街区空间中的继承与创新逻辑,并以三宝瓷谷的街区环境为例,基于现有数据基础上提出了空间的改造建议,使三宝瓷谷街区空间洽和了景德镇城市更新趋势,该调研改造方法也可为城市其他空间的文化遗产继承与创新提供设计参考关键词:城市遗产陶瓷文化街区设计传承创新三宝瓷谷:TU98:A:1003-0069(2020)11-0099-03引言当前,城市更新的速度随着规划节奏逐渐成持续性扩增状态,无论是旧城改造又或是新城创建,空间环境与城市文脉的适应性是树立城市风格特质与维系居民日常生活感知的设计导向,这就要求对城市文化遗产进行收集与梳理景德镇市依托“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设立,城市更新进入多维度重构,从设计角度而言,统筹与整理城市的陶瓷文化空间是进行景德镇城市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应对策略,通过城市空间文化的优劣甄选与置弃,革新陶瓷遗产的呈现手段在这其中,以三宝瓷谷作为景德镇城市文化名片以及重要对外交流的平台较为凸显,上世纪90年代,受李见深先生提议并创建后形成了陶瓷艺术文旅街区的现状,在20多年的发展中,容纳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近现代陶瓷文化以及新锐文化,成为城市遗产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土壤,对其分析研究是对文化遗产于城市解构及重构水平的展现,亦是对试验区创建试验的积极回应。

      一、城市文化遗产与空间景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其中对文化遗产的相关定义可归纳为:“在历史、艺术、审美等学科视角下具有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群与遗址等”[1],而城市文化遗产则可以归结为某个地域性或观念性的城市专属历史文化的传承,即一种凝结在城市空间场中的物质、信息、能量元素,依托符号性、肌理性、色彩性等感官刺激实现与人们内在感知的同频共振,准确传达空间场的文化情感及内在语境景德镇市作为中国瓷都,千年炉火中铸烧出了城市陶瓷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自真宗元年(1004年)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并以其“景德”年号落款,自汉朝改“新平”、唐易称“浮梁”后,景德镇一词正式作为此地的专属地名并延续千年,同时明清时期在元代浮梁瓷局的基础上设立御窑瓷厂更是巩固了此地的“瓷都”正统地位,而随着陶瓷产品功能的扩充,这种陶瓷文化也逐渐向建筑、景观环境延展,陶瓷器物在人居空间中逐渐从环境的冲突因素转为内生因素,成为城市空间中的伴生器物空间景观与城市文化遗产的融合是实现城市“文脉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必然之法,一方面文化遗产的继承依赖于城市的“个体识别”,即对城市的独特文化进行标出,依托色彩、形状、感知系统乃至经验、直觉等,树立城市的区别性认知,创造属于城市的个体识谱。

      另一方面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依赖于城市的“创造印象”,根据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的观点,个体印象性信息的建立,需在空间景观中进行建构与识别表明,再依托同化下的信息法则进行准确的识别传导,在个体认知中进行印象观念的刻画[2]这种个体识别与创造印象的文化传承之法,为文化遗产应用于城市空间设计中提供创新支撐二、街区历史、现状及研究方式(一)研究区域历史渊源:三宝瓷谷位于景德镇的东南山麓,以盛产优质瓷土和悠久的制泥历史而闻名,近代以来,三宝瓷谷资源逐渐进入枯竭状态,但作为传统的制瓷交流生产集中地的历史地位却得以保存,同时随着景德镇城市规划布局形成了基于地理位置上的条件优势,既有依托周边高校形成的人才储备基地与产学研基地,也有结合老鸭滩、老厂等其他传统陶瓷作坊区形成的生产技术、材料、经验交流区对于城市陶瓷文化遗产的继承,需从其历史发展中寻得规律,当前,三宝瓷谷街区中的陶瓷景观多以对标形式继承城市文化遗产并形成创新模式,即现代生产的作品以通过模仿、学习历史陶瓷的形制、纹饰、色彩等构成器物概念的对标,表现为以传统日用类器物以及近代以来蓬勃发展的艺术类器物对标其中二者的蜕变点在于西方文化及生产方式的冲击所导致的景德镇陶瓷产品风格的转变,近代以来,随着景德镇手工日用瓷行业竞争力的逐渐下降,艺术瓷等创新形式逐渐成为景德镇陶瓷创作的主流方向[3],在传统酒器、食器、礼器、文房器物等日用性陶瓷的基础上将创作方向向瓷板画、陶瓷雕塑等方向拓展,以此激发出陶瓷设计主流方向的革新。

      而上世纪9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的盛行以及我国社会环境的重大转变,这一阶段,以个人工作室为代表的陶瓷创作主体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国营瓷厂,方李莉教授在其与人类学麦夏兰教授关于“未来的遗产和遗产的未来”主题探讨中,也重点论述了景德镇90年代后的手工艺作坊的出现,其被定义为“复兴”现象,这一时期的作品也开始倾向于多品种、少批量以及个性化、情感化的表达[4],虽然说这种个人工作室的崛起不能全部代表景德镇当前的陶瓷发展方向,但这种个人化的新锐性表现形式可以认为是创新发展的土壤,三宝瓷谷实现文化传承创新,须着重依托于个人工作室的艺术创作表达二)研究区域现状:这种受时代背景深刻印象的陶艺现象在城市空间设计中也有着充分体现,三宝国际陶艺村自上世纪90年代创建后,开始了其不断扩建与更新的步伐,这种城市陶瓷文化遗产的历史痕迹也在环境空间的形成过程中被逐渐融入,形成了独特的陶艺文化遗产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展示标本目前,景德镇正创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其中提出的两个主要标准即是“传承”与“创新”,既要继承千年瓷都的陶艺文化遗产,又要形成面向国际化的陶瓷文化交流平台,依从这一背景,三宝村的空间环境与改造趋势形成相应的契合,对其研究是探寻城市陶瓷文化传承的试验性回应。

      当前,三宝瓷谷着重依托陶瓷产业聚集以及文创旅游双重路线,在瓷谷内部已经形成了产学研一体以及旅游创销的体系,并通过提供完备的创作平台以、优良的人居环境以及优惠的创业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艺术家及相关专业学者,瓷谷内聚集的陶艺家、手作匠人、小微工作室创作人等已经达到2000多人[5],同时一大批文化交流机构以及陶瓷文创企业也落户三宝瓷谷,如闲云居、洛客·景德镇陶瓷设计中心、三宝蓬艺术聚落、国际陶艺村、湖田书院等企业及文创项目相继落地三宝,三宝瓷谷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生态已经基本形成三)研究方法设计1.方案设计:通过对三宝村的基本调研,在前期规范调研标准与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得出了相应的数据标本其中调查街区的主要起止段落为三宝瓷谷入口广场至三宝美术馆,道路总长度为4.790公里,确定此段街区空间的依据为其中是人居活动、商业行为、建筑类型及外立面装饰最为丰富的场所,能够较好地代表三宝瓷谷的城市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创新现状针对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形成的历史特性以及结合当前三宝瓷谷创新形式,对实地调研方案作出设计,主要包括第一,依托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创新,在街区环境空间中发掘相应的对标物,继承性器物的對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茶器、饮食器、水器、文房器具等为代表的的日用性传统器物,另一类是以陶瓷板画、陶瓷拼贴、陶瓷雕塑等为代表的的近现代艺术性器物,创新性器物则是以及依托景德镇个人工作室创作的人物类、造型类等新锐概念性器物。

      第二,城市陶瓷文化反映在不同街区实体中的空间分类,根据空间的功用类型可分为个人工作室空间(陶艺家创作空间),居民住宅、餐饮空间、陶瓷商店、文教空间(陶瓷文化交流、学习、展示、体验空间),庭院空间以及广场、街旁景观等其他室外环境第三,对整个调研街区的建筑数量及类型调查,包括总建筑数量、各分类型功用空间的建筑数量、各不通器物类型分别存在于不同空间类型中的相应数量等2.调研策略及比对分析:本文主要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收集数据,以三宝瓷谷中的城市陶瓷文化遗产为代表、以不同类型的街区空间为参照体系,发掘收集街区环境空间中的陶瓷文化遗产对标物,将其中的遗产继承与创新差异化进行比对分析,以此研究城市文化遗产基于多类型建筑空间中的继承与创新形式三、场地环境数据梳理及分析(—)陶瓷文化遗产继承现状分析:从表一中可以看出,街区空间内对于传统器物的继承程度最高,日用类器物基于其高度的可适用性,在街区空间内参与设计应用的陶瓷器物占比中达到60.93%,同时近现代器物(艺术类)占比也达到了32.09%,这表明街区城市遗产的继承性良好,陶瓷器物融入街区环境设计具有高度可行性,能够通过设计手段形成街区环境的个体识谱,设计形式也较为多样,整体环境与城市陶瓷文化遗产高度融合。

      二)场地陶瓷元素创新设计趋势分析:根据江西日报印发的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的意见文章,其中对推重陶瓷文化创新发展,着重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创产品研发和创意设计,……加快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6],但从三宝瓷谷的街区环境调研中发现,其中的文创产品研发以及创意设计量在全部街区环境空间中占比不到10%,街区空间对于新锐概念性陶瓷器物的接纳程度不高,一方面反映出新锐概念性器物相比于日用类及艺术类器物在整个陶瓷市场中需求度、性价比等缺乏竞争力,在空间设计及应用表现中受关注度较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陶艺家们的作品创作依旧以日用器物以及艺术器物为主,概念性器物还未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参与街区空间环境的改变,无论是参与空间设计的呈现形式又或是应用表现都未形成体系,依旧需要长时间的设计引导从而构成空间环境的塑造三)街区空间建筑类别现状及其影响分析:当前,基于街区环境的文旅属性,瓷谷内部的沿街建筑功用依旧多是以商业为主,图二表明,包含餐饮空间、陶瓷商店、文教空间及其余商业特性的建筑及空间占据了总建筑空间的57.52%,而其中,融于街区环境的陶瓷元素也最多表现于陶瓷商店中,以橱窗玻璃的形式呈现陶瓷文化遗产设计形式的偏好及倾向度,商业的趋利性使得参与街区空间设计的陶瓷元素多以满足游客喜好的功用性及装饰性为主,并不发掘潜在性需求及创新性需求,对标二者的传承性器物占据整个陶瓷商店橱窗摆售器物的95.65%,商业的直接趋利及应对市场的谨慎性与惰性控制着陶瓷商品的导向,直接影响了参与街区环境的陶瓷元素设计类别,同时这种商业化的玻璃橱窗建筑呈现形式固化了街区环境的发展,限制着空间的发展及与陶瓷遗产的融合创新。

      四)建筑与陶瓷文化遗产的设计创新形式分析:另外,作为创意驱动土壤的个人工作室在三宝瓷谷沿街空间中可供直接发现的一共18家,占总建筑数量的5.31%,但从其生产及展示的陶瓷产品来看,并不都以文创产品及创意产品为主,且从工作室的建筑外立面与橱窗呈现内容来看,形制、色彩及结构等设计创新倾向与意识并不浓厚而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民居建筑空间,无论是从建筑外立面还是庭院空间的设计上,与陶瓷元素的融合表现并不明显,75.86%的民居并未有与陶瓷文化结合应用的趋势,而其中概念性器物在民居及庭院空间中的表现不足街区整体陶瓷元素应用的0.01%,为民居外立面及庭院景观设计中各一处无论是从生活空间或是生产空间来看,受陶瓷文化创意影响的程度极其轻微,城市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与建筑领域的融和设计还存在较大缝隙四、街区环境与城市文化遗产的融合策略及设计建议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宝瓷谷街区对城市文化遗产的继承现状良好,街区内对陶瓷器物的接纳度较高,但其中创意陶瓷器物及其在空间中的设计应用表现依旧处于发展困境因而,为了将三宝瓷谷从内容及形式上打造成城市陶瓷文化遗产创新的沃土与文旅产业的新天地,实现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试验区建设的驰马试剑,这要求作出相应的规划与设计:第一,以设计形式创新带动陶瓷元素融入。

      概念创意型陶瓷器物在街区环境空间中得不到宽泛的表现,一方面是因为可供参与到街区环境设计中的此类陶瓷器物有限,另一方面则是受制于整体空间环境风格,器物无法恰当地融入环境空间中,三宝瓷谷街区建筑外立面在20。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