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青少年论文青少年性别角色中性化的原因论文:对青少年性别角色中性化的原因分析.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3978674
  • 上传时间:2018-02-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8.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青少年论文青少年性别角色中性化的原因论文:对青少年性别角色中性化的原因分析摘要:作为一种性别认同的新模式,青少年中性化的出现是性别社会化的产物本文以性别的角色社会化为理论视角,分别从客观性因素和主观性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青少年中性化是如何形成的从客观性的因素来看,中性化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广泛流行是社会竞争不断加强的结果;从主观性因素来看,中性化是青少年展示个性特征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青少年在新的性别审美观念的指引下重塑形象的一种认同关键词:青少年;中性化;成因所谓的中性化,是指具有男女传统性别不典型的表征和一种无性别之分的气质简单地说就是外观性别特征和气质模糊、不鲜明男人较多的具有女性气质,而女性也较多男性气质,在外观打扮上互相向异性倾斜,而缺少本性所特有的鲜明特征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接受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接受和内化符合自身性别的规范和期望,在满足社会性别期待的同时为社会所接纳目前,中性风的大行其道,给传统的性别男女二元划分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一、中性化形成的社会客观原因(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为中性化潮流创造了成长的可能性随着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的多元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人类自身的美,不同的时代、民族、国家之间都有不同的标准但这些标准必然要顺应自然的法则,传统美以男人的阳刚和女人的柔媚来形成最基本的审美标准,可是美的标准不是绝对的在红极一时的“超级女声”的比赛中,主办方接连打出“中性”牌,而广大参与短信投票甚至为超女而疯狂的“粉丝们” ,也通过短信的方式表明了他们对于中性化超女的关注和支持超女中中性化的打扮和唱腔,赢得了最高的民意支持这在一个侧面表明了民众对传统性别审美的标准开始动摇,甚至开始反思,同时也表明了审美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胜利二)妇女解放的推进和社会竞争的加大,为青少年的中性化提供了生长土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女性开始同男性一样打拼自己的事业据了解,在世界范围内各个领域中出类拔萃的女性都具有类似的中性化气质,中性化更成为成熟社会男女两性角色的发展趋势另外,在近年来我国公布的新职业对性别的要求趋于平等,男女拥有平等的准入权职业与性别的关联度降低,使得职业竞争压力加大,个体不得不应对来自同性和异性的双面夹击,此时,吸收对手性格优势并内化为自己的气质,提升自身竞争力可以说是一条有效的增值和减压途径在专家学者看来,个体的个性特征中兼有男性和女性的性格优势在社会发展中更具有竞争力。

      与单性化相比,中性化的人独立灵活,生存能力更强,易被社会接纳,有利于人际交流中性化的竞争优势决定了职业人中性化气质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职业对性别要求界限不断缩小,社会的开放与多元,造成了社会性别规范的强制力锐减,进一步推动了中性风的形成三)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宣传以及影视明星的榜样效应,催发了青少年的中性化的成长近年来随着“超女” “快男”的巨大成功,电视选秀节目是风生水起,愈演愈烈从“超女”走出来的李宇春、周笔畅等人虽遭人非议但也受到无数人的追捧 “加油好男儿”更是推翻以往对于“好男儿”概念的理解,男性的容貌似乎也可以同女性一样被用来“消费” 具有中性气质一时间成为造星的必杀技,成为万千粉丝效仿偶像的有效途径在奉中性化为时尚的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下,中性风迅速席卷全国,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审美价值观青春期的孩子处于成长的特殊时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尚未定型,对性别认同比较模糊,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以致于无法科学认识性别的本质,在模仿中变得中性化四)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双重化以及单亲家庭的父母角色缺失,为青少年中性化播下了种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孩子则是父母一辈子的期待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造就了我国特殊的独生子女一代。

      独生子女因为被寄托父母甚至长辈全部的希望和期待,必须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以满足他们的要求为培养孩子能力,父母并不注重性别教育,对孩子既当男孩养又当女孩教这种片面强调能力培养忽视性别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如果过度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发育畸形,产生性别认同障碍因此,较高的社会期待和双重的教育标准使得独生子女群体中的中性化比例大大高于非独生子女群体而在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单方面角色的缺失打破了孩子应有的家庭教育的平衡,孩子对现有父亲或母亲的依赖性加强,在生长和发育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模仿其行为方式,更甚者产生严重的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面对家庭的变化和生活的不测,孩子会进行自我保护,加快了心理成熟的步伐,正如社会中“暴力女”和“食草男”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性化的形成五)学校教育的性别教育缺失,教师队伍的男女比例失调,为中性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有其特殊和重要的意义,学校教育更是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一生但如今我国孩子从小大多数生长在女性居多的教育管理环境中,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以女性为主,甚至班干部大多数也由女孩来担当然而,儿童文化是一种模仿文化,教师队伍性别比例的不平衡使得孩子的教育刚柔失调,这并不利于孩子性别气质的初步形成。

      此外,老师是孩子除家庭外接触社会的第一人,老师的审美标准和教育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形成在孩子缺乏准确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的背景下,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强制力和学校的整体氛围影响下被动的接受改变学校性别教育的不完善,教师队伍的男女比例失调,在深层次的影响改变着孩子的性别意识和行为方式,不利于孩子性别本质特征的形成二、中性化形成的主观原因与复杂多变的外在因素相应,青少年自身所特有的性格特点以及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浮躁情绪则是推动青少年中性化发展的内在重要原因首先,经济发展带来了思想的开放与多元,社会对各种新生事物的包容性增大,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少年中性化提供了生存空间特别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他们更加看重自身的个性发展,追求特立出众社会包容性的加大,使得当中性化风潮来临的时候,中性化的性别气质成为青少年表达个性的一种重要方式,男孩或者女孩希望通过中性化的装扮来获得特定群体的认同其次,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的性别审美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开始按照新的审美观念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对处于青春期的人们来说,富有个性的装扮本身就具有一种叛逆的意识,他们对身体形象的关注也具有一种反传统的意味。

      同时“中性风”的盛行,使青少年在传统的审美标准中找到了一个新的美的平衡点,它有效地缓解了传统审美所带来的大众丑女焦虑心理,使个体能够以另外一种方式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心理的满足,重新构建自信再次,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刺激下,人们的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浮躁的情绪导致人们在面对传统架构和新生事物是往往选择后者, “中性”恰在人们对于传统的审美标准感到疲劳时出现,让人们在一成不变的定式里耳目一新,更容易被急于给审美找一个新的归宿的青春期少年所接受和推崇最后,我们不能忽略,由于性别教育的缺失和社会多元化的影响,某些个体对自身性别的不满和否认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性化的发展三、结语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与单性化来说,中性化反映了一种性别特征的客观存在,丰富和完善了性别角色内涵中性化也有效地适应了社会职业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有助于新的社会角色规范的形成和社会成员角色的适应在思想发展上,中性化在促进妇女解放的同时进一步削减了社会性别歧视,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成熟男女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是伴随着性别边界模糊,性别中性化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青年文化现象,个体表面的生理性征已经不能成为判断性别的单一凭证,社会的强大包容性以及性别的多元化,使得我们不禁担心,当我们不能单纯的用“他”和“她”时,我们是否要进入泛性别的“ta 时代” 。

      参考文献:[1]李银河.两性关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陈博成.中性化流行原因初步探究[j].上海大学本科毕业论文.[3]林晓珊.青少年中性化风潮的源起:社会建构论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09,(09).[4]邹萍.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1999,(03).[5]杨波.性别教育,中性化还是双性化[n].解放日报,2005,(11).。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