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地史学复习要点.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20****03
  • 文档编号:178526369
  • 上传时间:2021-04-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4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要点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面貌和发张规律的科学地史学: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任务有:研究地史时期生物形成和发展的生物进化史;研究地史时期古地理变迁的沉积发展史;研究地史时期陆、洋板块的格局、板块离合过程、构造演化历史的构造运动史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根据大小分为:大化石、微化石、超微化石、分子化石相关律: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重演分歧(趋异):生物进化过程中,为适应不同条件而发生种的分化,由一个种分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种适应辐射:生物类群多方向的趋异适应趋同:适应趋同与适应辐射相反,指一些类别不同,亲缘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体形上变得相似,不对等的器官也因适应相同的功能而出现相似的性状灭绝:生物完全绝种而不留下后裔假灭绝:某种生物演变为新种而在地史中消失种系代谢:在阶段性进化过程中,新种总是在旧种的基础上产生,许多旧种被其子种所代替而衰退灭亡背景灭绝: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生物灭绝,使总的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

      生物复苏:大灭绝后的生物群和生态系,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新环境的不断适应,逐步回复到正常发展水平的过程群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种的总和地层叠覆原理(地层层序律):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即沉积地层的原始状态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如果这种顺序被改变,则说明发生了构造作用海进:海平面向大陆方向侵进,海进过程中地层形成向大陆方向的超覆海退:海平面向海洋方向退却,海退过程中地层向海洋方向退却形成退覆磨拉石:地槽急剧隆起,形成于山前坳陷的巨厚的以粗碎屑为主的一套岩系复理石:由深海浊积岩及其他重力流沉积综合组成的一种特殊的巨厚海相沉积岩套标准化石: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指相化石:能够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特征的化石沉积旋回: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在一定沉积作用过程中由于作用方式的变化导致地层沉积单元纵向上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象州型”沉积形成于清洁浅水、动荡富氧的条件南丹型”沉积形成于较深水滞流缺氧的台内断槽沉积1,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在被沉积物埋藏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即石化作用,而形成化石。

      它取决于以下条件:a,生物体本身条件B,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C,埋藏条件d,时间条件e,成岩条件2,生物遗体的成岩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作用过程中,其压实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只有压实作用较小且未经过严重重结晶作用的情况下,才能保存完好的化石生物遗体石化作用主要有:(1)矿质填充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体的硬体变得致密而坚硬2)置换作用,原来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物质填充,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使原来生物的微细结构可以被保存3)碳化作用生物遗体中不稳定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化石3,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必须满足和经历各种严格条件和过程,保存在各时代地层中的化石只是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的一部分在埋藏条件下,它受到各种地质作用的控制,如变质作用、风化作用等,还可能遭受破坏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是古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所以在研究古生物面貌和发展规律时,必须考虑这个因素4.化石保存的基本类型A,实体化石实体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本身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

      B,模铸化石 是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各种印痕和复铸物虽然并非实体本身,但却能反映生物体的主要特征按其与围岩的关系可分出下列几种:(1). 印痕,指生物死亡后,遗体沉落在松软细密底层上留下的印迹生物遗体往往遭受破坏而消失但这种印迹却反映该生物体的主要特征2). 印模主要指生物硬体(如贝壳等)在围岩上印压的模可分外模和内模它们分别反映原来生物硬体的外表和内部形态及构造特征其上的纹饰构造与原物表面凹凸相反3). 核 核化石含有整体之意,能反映生物形态,大小,纹饰等特征核有内核,外核之分贝壳内的泥砂充填物称为内核,表面就是内模当贝壳溶解后,其空间再被泥砂所充填,则形成外核外核表面的形状是由外模反印出来的4), 铸型 贝壳在沉积物中已形成外模及内核后,壳质又全被溶解,空间被另一种矿质充填,就形成铸型它与外核的区别在于内部还含有一个内核C,遗迹化石指保留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和遗物主要是古代生物生活活动时在底质(如沉积物和贝壳)表面或内部留下的各种生物活动的痕迹,它们多属原地埋葬,很少与实体化石同时发现主要为足迹,爬迹,蛋化石和粪化石等D,化学化石化学化石(或分子化石)是残留在化石和沉积物中的古代生物的有机分子。

      5,古生物化石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共同的性状越多,分类等级越低,共同的性状越少,分类等级越高化石 种 具有以下特征:共同的形态特征;构成一定的居群;居群具有一定的生态特征;分布于一定的地理范围6,化石的命名原则各级分类单元均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属以上的学名用一个词来表示,即单名法,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种的名称用两个词表示,即双名法,在种的本名前加上它归属的属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种名前的第一个字母应用小写,但种名前的属名的第一个字母仍应用大写对于亚种的命名则要用三名法,即在属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亚种名的第一个字母也应小写一般,在各级名称之后写上命名者的姓氏和命名年号,两者用逗号隔开,如Squamlaria gra-ndis Chao,19297,区分腕足动物和双壳类动物腕足类壳体由大小不等的两瓣壳组成,较大的壳叫腹壳,较小的壳叫背壳,正视腹或背壳,可发现它左右对称双壳类两瓣壳大小相等,如我们平常所食的贝类,铰合线两侧对称,每一瓣壳左右不对称8,笔石页岩相笔石页岩相以黑色页岩及硅质页岩为主,含大量笔石化石,几乎无他种化石一般反映了还原条件下的滞流台槽、较深海和深海环境,水体宁静、海底缺氧,多H2S气体和黄铁矿。

      该相是奥陶纪和早志留世普遍存在的生物相因此黑色笔石页岩成为指相标志,这对恢复古地理、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9,沉积环境、沉积相、相分析沉积环境是一个具有独特的物质、化学和生物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河流、湖泊滨海环境等)沉积相则是特定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即在特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对地层的沉积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沉积相,恢复沉积环境即为相分析10,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物理标志1,沉积颜色浅色岩石含有机质低,多形成于浅水、动荡和氧化条件,而在深水或静水和还原条件下多形成暗色岩石在岩石中具有铁离子的矿物时,紫红色反映强氧化条件,暗绿色反映相对还原条件2,沉积物结构粒度粗,圆度好,分选好,颗粒支撑的岩石反映高能量的沉积环境3,原生沉积构造:层面构造和层理构造层面构造主要包括反映介质流动状态的波痕、冲刷痕、压刻痕及各种暴露标志层理构造是垂直岩层层面方向上由沉积物成分、颜色、粒度即排序方式的不同显示出来的纹状构造平行层理反映高流态条件,水平层理反映静水条件,板状加错层理反映流水作用,楔状交错层理反映冲洗作用,羽状交错层理反映进退潮流作用,正递变层理反映牵引流作用,反递变层理反映重力流作用。

      岩矿标志海绿石、凝灰石主要形成浅海沉积环境,石膏、石盐形成于盐度饱和的干旱气候条件,黄铁矿反映缺氧还原条件其他标志11,过渡环境三角洲沉积相是河流与海(湖)盆汇合处形成的巨大锥形沉积体其沉积特征和生物群面貌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沉积体由相互连接的三部分组成1、三角洲平原(顶积层):三角洲的陆上部分包括分支河道砂质沉积和泛滥平原上的粉砂、粘土和泥炭沉积,陆生生物化石丰富2、三角洲前缘(前积层):水平面以下,三角洲向海推进的前坡3、前三角洲(底积层):位于三角洲前缘向海(湖)的方向上由于三角洲沉积体不断向海(湖)方向推近,这时则以侧向加积为主,形成前积层底部明显的下超形态因而,在剖面上,沉积物自下而上呈现出由细到粗反旋回序列12,沉积盆地的厚度分析1、基底降幅等于沉积速度:水体深度保持不变,沉积物厚度等于沉降幅度这种边下降边充填,一直保持补偿状态的盆地称补偿盆地2、基底降幅大于沉积速度:这时盆地水体由浅变深这种类型一般远离海岸或无大河流注入,物源供应不足,基盘下降后未能得到补偿、充填,称非补偿盆地 3、基底降幅小于沉积速度:水体由深变浅,沉积厚度大于沉降幅度这种盆地称过补偿盆地,最终使盆地填满消失。

      13,威尔逊旋回由板块构造观点来看,大洋壳并非永远存在,一般都经历了开裂、扩张、收缩和闭合的发展过程,把这一过程称威尔逊旋回其总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1、胚胎期:因拉张开裂而形成的大裂谷,但尚未出现海洋,如东非裂谷带;2、初始期:陆壳继续开裂,已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出现洋壳如红海、加利福尼亚湾;3、成熟期: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未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大,如大西洋;4、衰退期: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俯冲消减作用,海洋面积逐步缩小,如太平洋;5、残余期:洋壳海域不断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的小型洋壳盆地,如地中海;6、消亡期:最后洋壳两侧大陆直接拼合、碰撞,海域完全消失,转为高峻山系,沿碰撞带可以出露挤压侵位的的大洋洋壳残余(蛇绿岩套),称为地缝合线,如喜山山脉,雅江即为地缝合线,并沿江分布蛇绿岩套,阿尔卑斯山脉14,地层的划分依据一)岩石学特征它是地层划分考虑的首要因素,它包括则组成地层的岩石的颜色、矿物组分和结构组分、结构、组构和沉积构造等岩性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连续地层划分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二)生物学特征它包括地层中所含生物化石组分(类别),以及它的生物含量、生物化石的保存状态、生物化石之间及生物化石与围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它有两方面意义:一是你年代学的意义,地层所含生物化石类别的不同,可以反映地层形成的时代不同二是环境学的意义,地层中所含生物化石的类别、含量、保存状态及相互关系可以反映它们形成环境的差别 三)地层结构它是指组成地层的岩层在时空上的组构方式大多数地层是由有限的岩石类型构成的,这些岩石类型又通常以有规律的组合方式组构在一起四)地层的厚度和体态它包括地层或地层单位的厚度和体态前者指岩层和地层体的空间形态和分布状态,地层的形态一般是层状的,地层的分布状态一般是水平或者近水平的一个地层单位应有一定的厚度,厚度过小也就不足以建立一个地层单位五)地层的接触关系它包括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两大类,整合接触关系包括连续和小间断等类型,不整合接触包括角度不整合、非整合、假整合(平行不整合) 六)其他属性地层的磁性特征、电阻率和自然电位、矿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生态特征、同位素年龄等,均可以作为地层的划分依据15,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和方法地层划分是依据不同的地层物质属性将相似和相近的地层组构成不同的地层单位;地层对比是将不同的地区的地层进行空间对比和延伸它们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地层物质属性相当的原则和不同地层单位的地层对比不一致原则。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