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第二章秦汉语文教育(陈志芬修改版).ppt
133页2015第二章 秦汉语文教育秦汉语文教育第一节第一节 秦汉语文教育概况秦汉语文教育概况第二节第二节 秦汉语文教育思想秦汉语文教育思想1.社会政治与语文教育2.学校制度与语文教学3.选士制度与语文教学4.汉代语文教育的贡献1.董仲舒2.淮南王3.扬雄4.王充背景介绍l秦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尽管只是中国悠久语文教育史上的一个阶段,但由于它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成型时期,所以几乎包含了封建社会教育的所有几乎包含了封建社会教育的所有特征特征,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l秦汉不同的文教政策、学校制度及选士制度都对后世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独尊儒术”,更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第一节 秦汉语文教育概况秦汉语文教育概况l秦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语文教育的一些主要特点,在这一阶段都初露端倪l秦代秦代只有短短的15年,但其专制主义的文教政策被后世君王不同程度地加以沿袭其语文教育讲求“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充分体现了教育教育为封建封建统治服治服务的特点l汉代代的语文教育政策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汉初倚重“黄老之学黄老之学”;二是至汉武帝期间“罢黜百黜百家,独尊儒家,独尊儒术”,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教育思想儒家化。
在语文教育的内容上,汉代的教代的教育已育已经基本形成了基本形成了语文教学的模文教学的模块和方法和方法一、社会政治与语文教育l(一)秦代(一)秦代l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l秦灭六国,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l开创了封建社会的中央集中央集权制制及许多重大的社会体制、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政策和措施,为长达400多年的两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促使促使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发展高峰的形成展高峰的形成一、社会政治与语文教育l(一)秦代(一)秦代l1.焚焚书坑儒及禁学的文教政策坑儒及禁学的文教政策l时间: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l内容:内容:焚书(博士仆射周青臣、博士淳于越、李斯) 坑儒(侯生、卢生)l影响:影响:秦始皇焚书坑儒、禁办私学,加强了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成功,但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一、社会政治与语文教育l(一)秦代(一)秦代l2.废百家而独重法的文教政策百家而独重法的文教政策l内容:内容:“三老三老”(地方基层组织的学官)充当教师的角色,直接对民众民众进行法制、耕行法制、耕战等思想教等思想教化化。
秦代注重用“建定法度,显著纲纪”的法家思想来对民众进行教化,确定人际关系及社会的等级制度当吏民都能够“欢欣奉教,尽知法式”之时,社会秩序也就建立起来,人人慎行守法l影响:影响:秦代推崇法治,维护了中央集了中央集权的的统治治,为后代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制定提供了借鉴经验但其对私家学私家学术和教育的和教育的发展以展以严重的打重的打击,严酷的镇压措施造成了学学术思想的凋零思想的凋零一、社会政治与语文教育l(一)(一)汉代代l汉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l背景:背景:到西汉时,中华地区在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化教育和风俗习惯等多方面都趋于统一,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诸子百家之学重新崛起,私家教学活动相当兴盛汉朝文化朝文化统一、科技一、科技发达,以儒家文化达,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代表,为华夏民族两千年的社夏民族两千年的社会会发展奠定了基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社会政治与语文教育l(一)(一)汉代代l政策:政策:l汉惠帝惠帝废除了秦代的“挟书律”,宣布正式开放正式开放学禁l汉武帝武帝刘彻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废除了除了汉朝朝“黄老学黄老学说、无、无为而治而治”的治国方略,而是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行“罢黜百家,独黜百家,独尊儒尊儒术”。
一、社会政治与语文教育l(一)(一)汉代代l在在汉朝,形成了朝,形成了“重重师法、重依据法、重依据”的学的学风l所谓师法,即不同法,即不同经师的不同的不同讲解内容和技解内容和技术l“重师法、重依据”,即今日所谓的“实事求是”l到了东汉,部分人陷入了谶纬迷信的泥坑,加之有些学者兼通数经,便不再不再专守一守一师之之说了l汉朝学朝学风对后来的后来的语文教育的影响:文教育的影响:l其一,将语文教学看成是经学的附庸品附庸品,学语文只是治经的手段l其二,将教师的讲解解放在重要地位二、学校制度与语文教学l(一)双(一)双轨并行的官学与私学教育并行的官学与私学教育l秦朝:秦朝:l学校教育未能取得非常大的成就l对在战国后期出现了博士制度博士制度加以继承和发展l除了博士,秦代培养人才主要采取法令教育法令教育的方式以吏以吏为师)二、学校制度与语文教学l(一)双(一)双轨并行的官学与私学教育并行的官学与私学教育l汉代:代:有官学和私学之分,都面向平民招生有官学和私学之分,都面向平民招生l官学:官学:l中央一级的汉代官学有“太学”,教官称为“博士”;l地方的、郡国的称为“学”,县道邑侯国称为“校”,教师被成为“经师”;l乡叫“庠”,聚叫“序”,教师则被称为“孝经师”。
二、学校制度与语文教学l(一)双(一)双轨并行的官学与私学教育并行的官学与私学教育l私学:私学:l教学写字的老师称为“书师”,传经的教师统称“经师”l私学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有的私学与官学中的太学旗鼓相当,那些是经师大儒自立的“精舍”也有一些是属于小学阶段的,可分为两段,一是蒙学,主要学习识字写字,称为“书馆”;第二阶段则是学习《论语》、《孝经》但这种划分方式并不是固定的l东汉灵帝时创办了鸿都都门学学作为一所学习文学艺术的学校,它主要招收的是一些艺术特长生,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者二、学校制度与语文教学l(二)秦(二)秦汉语文教育内容文教育内容l延续先秦语文教育内容广泛而多样的特点,秦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初步形成了初步形成了课程体系程体系从识字、写字,到阅读,再到写作教学,循序渐进,为日后的语文教育奠定了基奠定了基础二、学校制度与语文教学l(二)秦(二)秦汉语文教育内容文教育内容l1.识字写字教学字写字教学l字体:字体:l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l秦代建立之初,秦始皇下令进行“书同文同文”l李斯李斯等人“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秦小篆将秦小篆将汉字的基本字体形字的基本字体形态固定下来。
固定下来l为了应付官狱多事,秦时狱史程邈程邈将小篆加以改造创造了隶隶书隶书是从大篆简化而来,比小篆简化得更多、更彻底;小篆的笔画以线条为主,笔画轨道以圆转为主,而隶书则点画的姿态增多,轨道以方折为主,所以书写隶书比小篆要省时二、学校制度与语文教学l(二)秦(二)秦汉语文教育内容文教育内容l1.识字写字教学字写字教学l 教学:教学:l秦汉时期使用的识字写字教材大都取名为“篇篇”或或“章章”为了规范识字写字教学,秦始皇下令编写识字写字课本和字书这一系列的教学课本都采用了小篆来书写,丞相李斯作《丞相李斯作《仓颉篇》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均亡佚)l秦朝的大一统加强了汉语共同语的统一性二、学校制度与语文教学l(二)秦(二)秦汉语文教育内容文教育内容l1.识字写字教学字写字教学l汉代在蒙学阶段,主要学习识字写字的地方叫“书馆”或“学馆”,老师被称为“书师”l汉代的识字写字教材主要有《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等现存最早的存最早的习字字课本是《急就篇》本是《急就篇》,大约编写于公元前40年左右,到了东汉尤为盛行,取代了《仓颉篇》二、学校制度与语文教学l(二)秦(二)秦汉语文教育内容文教育内容l1.识字写字教学字写字教学l当当时识字写字教材的特点:字写字教材的特点:(以《急就篇》为例)l(1)选字实用,集中识字l(2)以类相从,整齐押韵l(3)内容广泛,知识丰富二、学校制度与语文教学2.阅读教学教学l 汉代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经,也是通过传经来巩固封建统治。
在传经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进行阅读所以传经的的过程即是程即是阅读教学的教学的过程程l汉代的代的阅读教材大致分教材大致分为三三类::l第一类是《孝经》、《论语》,(强调“孝”,崇尚儒学)l第二类是《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l第三类则是比较杂的诸《子》及其它二、学校制度与语文教学l2.阅读教学教学l汉儒从以下四个方面指儒从以下四个方面指导学生学生读经::l(1)正音释义l(2)断句l(3)对全句、全章的理解l(4)点明文章的语法和修辞特点二、学校制度与语文教学l3.写作教学写作教学l 汉代代写作教学与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相互配合l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写作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日常日常应用文字的写作用文字的写作l汉代在写作教学上首先要求学会识字写字,其次要求要运用到生活中去,能够完成日常应用文的写作二、学校制度与语文教学l3.写作教学l 西西汉中期以后中期以后,各种文体的沿文体的沿袭模模拟成为了显著现象这一时期写作教学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是各种文体的训练主要有诗赋类、书表笺奏类、颂诔箴铭类、论说类、碑志类同时根据老师、学生的不同而各有所侧重l第二第二阶段的写作教学是与段的写作教学是与阅读教学、教学、读《《经》相配合的。
》相配合的汉代的阅读教学中分章断句的教学不仅仅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式,也包含了对文章写作的指导和启示在对章、句划分和解析的过程中,除了可以规范内容和体例,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构造、展开思路的能力具体词句的训释更提供了语感上的体悟和积累二、学校制度与语文教学3.写作教学l 这一阶段写作教学的训练方法主要特点:l((1))拟经典典l当时写作以拟古著称的当首推扬雄雄开启了后代重模拟的风气l汉人模拟楚辞的范围很广l((2)重修改)重修改二、学校制度与语文教学l(三)秦(三)秦汉语文教育方法文教育方法l1.秦朝秦朝“以吏以吏为师”的官的官员教育教育l秦整个教育都以律令为中心来进行从中央到地方逐级传达法律文书,这要求官吏有识字和写字能力,保证政令准确传达同时,百姓也必须有识字能力,以遵守法律l在倡导“以吏为师”的秦代,官员必须在教育他人前首先进行学习,接受教育l同时,在睡虎地秦简中还发现大量的法律条文和律法文书研究者从中发现在秦代,公文已公文已经有有了明确的分了明确的分类二、学校制度与语文教学2.汉代的教学方法代的教学方法l汉代官学的教学方法取法于私学代官学的教学方法取法于私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自主性很大。
二、学校制度与语文教学((1)教)教师自主的自主的“教教”l采取“大都授大都授”的形式(上大课)l主要有两种方法:l一是口口传音音义,即经师根据自己的见解对经书音义加以解说l二是师生生间问答答,这种教学方式是建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在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再向老师提出并寻求解答在汉以前,孔子与其学生经常采取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l第三种教学方法则是高年高年级教低年教低年级二、学校制度与语文教学((2)学生多形式的自学)学生多形式的自学l汉代太学学生听课较少,大部分时间是自学l第一种方式是“诵读”,这是汉代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法l第二种则是学生间的讨论交流,简称为“进论辩难”二、学校制度与语文教学l((3)反)反馈及及时的考察的考察l为确保学习的质量,汉代代还有明确的考察制度有明确的考察制度l太学作为国家最高学府,同样也是考试机关太学生员并没有固定的毕业年限,只需要经过考试并合格便可授予官职这种考试被称为“射策射策”l考试题目出自经传,考生书写答案于试卷上,如此一来可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l通过考试,能够弥补教师少、学生多而监管不严的缺陷,以此监督学生的自学效率三、 选士制度与语文教学l(一)秦(一)秦汉选士制度士制度l秦朝:秦朝:官史的官史的选拔主要通拔主要通过推推举和考和考试l内容:内容:l推举即荐举,在秦统一前已在进行,有保举和征士两种形式,是一种招贤纳才的制度,统一后更为流行。
保举”是通过各种途径向朝廷或官府推荐人才,秦又称为任征士”则是朝廷或官府面向社会自上而下征召人才,又称“聘”l秦还以公开的考试录用文史都必须经过试用,试守一年不称职者,即被免除职务l意意义::这是中国最早的是中国最早的统一封建王朝的官史一封建王朝的官史选任制度,任制度,有其开有其开创性意性意义三、 选士制度与语文教学汉朝朝::“察察举制制”是是汉代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拔人才的重要制度l产生:生:汉初萌生,汉中叶确立,武帝到西汉末蓬勃发展l察察举内容:内容:孝廉、茂才、贤良文学、明经、明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其中以孝廉和贤良最为重要孝者出身于平民,而廉吏应举资格是现任吏明经一科则是在董仲舒“独尊儒术”,置儒学“五经博士”,招收博士弟子这一提议下产生的l但也发生了舞弊行为(行贿)l东汉的选士制度沿袭前朝,将西汉“四科取士”之标准具体化德行、经学、文法、才能四个方面)三、 选士制度与语文教学l(二)(二)汉代察代察举制度与制度与语文教育文教育发展展l1.察察举制度促制度促进学校教育的学校教育的发展展l察举制使社会形成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的社会风气作为研究和传授《五经》的最高学府太学,最初规模很小,仅有博士弟子五十人。
但不久规模就不断扩大在官学迅速发展的同时,私学也是空前繁盛三、 选士制度与语文教学2.察察举制度促制度促进经学的学的发展展l自汉武帝“独尊儒术”,汉代的教育就受到经学的巨大影响经学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了衡量知识分子的唯一标准察举制要求被举者通晓《易》、《礼记》、《春秋》等儒家经典,令儒学与仕途儒学与仕途紧密密结合起来合起来,经学高居一切学问之上三、 选士制度与语文教学3.察察举制度促制度促进政政论文写作的文写作的发展展l两汉时期,二科察举之士须在朝廷上接受由皇帝主持的“策策问”考试,合格后授官这种“以文取人”、“以能取人”的察举形式下,产生了应试的文学体裁——政政论文文晁错、路温舒、桓宽)l汉代的政论文继承了先秦散文的实录、实用的宗旨,语言简练质朴,也继承了先秦散文排比、铺陈、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议论更加生动深刻l总之,在察举制对策中应运而生的政论文对语文写作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令教师与学生在探讨议论文章写作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四 、汉代语文教育的贡献l(一)(一)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方法行之有效文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方法行之有效l在识字写字教学字写字教学方面,充分利用韵韵语帮助学生“熟读成诵”,借助“六六书”,提高识字效率。
l史游按照“类而韵之”的体例编写了《《急就篇急就篇》》l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熟读成诵”,由教师带领学生熟读韵文,直到可以背诵下来在教学过程中,以认读字为主,认写分开l《《说文解字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广泛搜集先秦以来典籍中9353个字,加以解说四 、汉代语文教育的贡献l(一)(一)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方法行之有效文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方法行之有效l在阅读教学教学方面,汉代的语文教学注重循序循序渐进,在识字写字的基础上再从正音释义到断句,再到文章主旨的理解,最后对文章的语法及修辞进行分析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对经书进行疏证、训诂的著作,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学习资料l写作教学写作教学又与阅读教学息息相关,司司马迁的迁的《《史史记》》在语文教育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语文文实践活践活动对后世的语文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主张“行万里路”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亲身实践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司马迁在写作上注重内容的真实和丰富,但同时也强调文采四 、汉代语文教育的贡献l(二)(二)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文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实践践l汉代教育家教育思想:代教育家教育思想:l汉代教育家们一般认为人是具有可塑性可塑性的,强调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
l其次,汉代提出,教育者必须担任好榜榜样的角色四 、汉代语文教育的贡献l(二)(二)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文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实践践l东汉王充王充是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语文”下了定义《问孔篇》中:“言出于口,文立于策,俱发于心,其实一也《定贤篇》中:“夫笔之与口一实也口出以为言,笔书以为文可见他认识到语言与文字是言与文字是统一的一的,一个是口头表达,另外一个是书面表达,这是对语文的定义的早期说明四 、汉代语文教育的贡献l(二)(二)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文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实践践l司司马迁迁不仅在语文写作教学上形成一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他还非常重重视口口语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在《滑稽列传》中,司马迁描写了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个小人物,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都非常优秀,在政治上发挥了作用司马迁为其作传,亦可见他对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视四 、汉代语文教育的贡献l(二)(二)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文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实践践l郑玄玄,师事马融,学成回家后一直讲学和注经他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在注释经籍和训诂方面有极高的成就;他注了《周易》、《尚书》、《毛诗》等,绝大部分都是为儒生读经服务,即为阅读教学服务。
他的学生在其死后编成的《郑志》,是郑玄的语文教学实录;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就反映在他的各经注解中四 、汉代语文教育的贡献l(三)加(三)加强政治政治统治,促治,促进汉代教育平民化代教育平民化l汉代政府采取各种促进教育的普及措施,将教育与选士制度相结合,令教育平民化l官学与私学共同招生,也令语文教育的普及度越来越高l在此基础上,两汉在天文、数学、医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第二节 秦汉语文教育思想一、董仲舒l西汉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汉武帝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享有“汉代孔子”之美誉一、董仲舒l董仲舒(公元前179一公元前104),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自幼好学,凭着“三年不窥园”的学习精神,在学问方面,特别是在对《春秋》的研究上,大有造诣l汉武帝时期,他凭借着著名的“天人三策天人三策”,阐述了他对天人关系的看法,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开创太学太学”、、“改革改革选士士”等重大建议,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的文教思想基础,也使得他从此垂名后世l作为汉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之一,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举贤良良对策策》》和和《《春秋繁露春秋繁露》》中,书中不仅凝聚着他半生的思想结晶,也为后人研究其教育思想提供了宝贵线索。
一、董仲舒l(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概(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概说l董仲舒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学思想,肯定“有为”,否定“无为”,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不变,道亦不变”等封建统治永恒论,为儒学披上了神秘主儒学披上了神秘主义的外衣的外衣,称为“儒家神学”,其思想符合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需要,这些见解对封建语文教育有着深远影响一、董仲舒l(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概(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概说l董仲舒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神学化了的新儒学和文教政策里,具体体现在:l教育是治国的根本教育是治国的根本、教育能使社会稳定、教育能使人性向善、教育能培养统治人才等社会政治作用;l围绕这些教育目的本质是儒家神学儒家神学的、以德育德育为主的教育内容,以及“圣化”、“强勉”、“专一”等教学原则与方法等一、董仲舒l(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概(一)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概说l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思想影响:l一方面,在学理上发展了儒家学说,结合神学,将它变为占统治地位的权力象征,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其它学局限了其它学术思想的思想的发展展;l另一方面,他在教育上注重道德、重注重道德、重视积极的指极的指导,对后世有良好影响。
一、董仲舒l(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言(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言论l1. 关于教育的作用关于教育的作用l((1)教育是治国的根本)教育是治国的根本u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l参考译文:教化,是政治的根本,判案,是政治的末节一、董仲舒((2)教育能使人性向善,)教育能使人性向善,对人性的人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展具有重要意意义l董仲舒认为人性不能简单地归为善或恶,人性只是具有“善”的可能性,但还不具有“善善”的现实性,而促使这个可能性向向现实性性发展的关展的关键是是教育教育 u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l参考译文:人的本性,是天生的浑朴素质,善是帝王教育的感化;没有天生的本质,帝王的教育就无从感化,没有帝王的教育,质朴的性就不能变为善一、董仲舒((2)教育能使人性向善,)教育能使人性向善,对人性的人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展具有重要意意义u今万民之性,有其质而未能觉,譬如瞑者待觉,教之然后善l参考译文:如今普通百姓的本性,有他们的本质,但不能觉醒,如同睡眠的等待醒来,教化他们然后才能做到善l董仲舒认为人性的本质无所谓善与恶,但人的本性具有向善的潜质,而这个潜质需要靠教育来激发。
可以说,人性向善需要两个必要条件,天生质朴的性和后天的教育一、董仲舒((3)教育)教育对培养培养统治人才有重要作用治人才有重要作用l董仲舒认为人才对国家的统治很重要,而人才需要靠教育来培养,所以他主主张兴教育,教育,设太学,太学,来养士育才来养士育才u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l参考译文:平时不注重培养学士,急需时却想求得人才,就好比不琢磨玉石,却要求它呈现华丽的光彩一样所以要培养人才,没有比设太学更重要的了;太学,是培养贤士的地方,是教化的本源一、董仲舒((4)教育有社会教化的作用,)教育有社会教化的作用,对维护社会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定具有重要意义l董仲舒认识到封建帝国的统一需要思想的统一,主张采取社会教化的方式,使民心统一,加强国家的向心力u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也,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 l参考译文:百姓追逐财利,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不用教化筑成堤坝来防治,就不能阻止他们所以,建立教化体制能够有效地制止奸佞邪恶,正如完善的堤坝能够有效防治洪水;教化体制被废除,种种奸佞邪恶的现象就会四处出现,严刑峻法也不能制止,这是因为防治洪水的堤坝坏了啊。
一、董仲舒2. 关于教育内容 关于教育内容l董仲舒特别看重教育的社会政治功用,所以他从培养经国治世人才、维护帝国统治的教育目的出发,主张以“六六经”为教材l其教学内容实质上是从“独尊儒术”的思想出发的,他的整个学术思想体系是以“天人感天人感应”为基基础的神学化新儒学的神学化新儒学,其中特别重视以“仁仁”为核心的德育核心的德育一、董仲舒2. 关于教育内容 关于教育内容u 君子知在位者不能以恶服人咀,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於质;礼制节,故长於文;乐咏德,故长於风;书著功,故长於事;易本天地,故长於数;春秋正是非,故长於洽人;能兼得其所长,而不能徧举其详也一、董仲舒2. 关于教育内容 关于教育内容l参考译文:君子知道居高位的人不能用凶恶的手段使人服从,所以选择六艺来涵养自己的品行诗书可以舒发他的情志,礼乐可以使他美好的本质精纯,易、春秋使他的智慧清明,这六种学问都很伟大,而且各有它的特长诗可以抒发人的情志,所以它的特长在于具有朴实的本质;礼是制定人的节度,所以它的特长在于具有文采;乐是歌咏圣人的德行,所以它的特长在于教化人们;书是著述先王的功业,所以它的特长在于通达政事;易是据天地的法象而作,所以它的特长在于洞悉天地间的道理;春秋辨别是非,所以它的特长在于治理人们;人能够同时把握它们的特长,但是不能够一一举出它们的细节。
l董仲舒重视六艺之教,还要各取其所长,不可偏废任何一门一、董仲舒2. 关于教育内容 关于教育内容u 能说鸟兽之类者,非圣人所欲说也圣人所欲说,在于说仁义而理之l参考译文:能说明鸟兽之间的道理,不是圣人所要说明的道理圣人所要说明的,是在于说明仁义并分析它l董仲舒虽然提倡六艺的学习,教学内容囊括了智育、德育、美育等,已属全面,但他不提倡学习关于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的自然科学知识,这种主张就有失于偏颇,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一、董仲舒2. 关于教育内容 关于教育内容l在六艺的教育中,董仲舒尤其重视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特别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l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於心,故养莫重於义,义之养生人大於利l参考译文:让人生存的天道是让人拥有仁义和利益,私利用来供养他的身体,仁义用来养育他的内心,人内心得不到仁义(道德)的修养,就不会快乐,身体没有私利供养,就不会安适,仁义是养育心灵的,私利是供养身体的,身体没有心那么贵重,所以修养的东西没有比仁义更重要的了,(由此可见,)仁义对于人的成长比利益重要多了。
一、董仲舒l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故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l参考译文:有仁德而没有智慧,就会去爱人而不会区别应不应该去爱;有智慧而没有仁德,就会知道什么是善事而不会去做所以说仁是用来爱人类,而智是用来为人类除害的l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与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l参考译文:仁的法度是在于爱别人,不在于爱自我;义的法度是在于纠正自我,不在于纠正别人;不去纠正自己,虽能纠正别人,春秋不称许他的行为合乎义;别人不能得到他的爱,虽然他非常爱自己,春秋不称许他的行为合乎仁一、董仲舒3. 关于教关于教师l董仲舒主张用上行下效的方式来推行教化,知识渊博的学者可以成为教育的主体,德才兼德才兼备的官的官吏也可以成吏也可以成为教育的力量教育的力量一、董仲舒3. 关于教关于教师u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l注释:师帅:帅,通“率”师帅即师表l参考译文:如今的郡守和县令,都是人民的表率,是可以使恩德承袭使仁德得到宣扬的人所以如果为人表率的官吏不贤良,那么皇帝的仁德得不到宣扬,恩泽得不到传播。
l董仲舒的这个观点从表面上看起来和秦朝的“以吏为师”观点相似,但实质是不同的,秦的“以吏为师”是局限于严刑峻法的法令,而董仲舒所指的董仲舒所指的让官吏来推行教官吏来推行教化化则是以道德感化是以道德感化为主主一、董仲舒3. 关于教关于教师l董仲舒要求教师教学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艺术,要重视自身修养,谨言慎行,为人师表u是故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时蚤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l参考译文:所以善于做老师的人,既赞美六艺所包含的道理,又慎重实施教学,调剂学者学习时节的迟早,(根据他们的才能),授予数量不同的教材,订下快慢适当的进度,快而不急速,慢而不苟且,观察学者学习的情况,协助他完成的嗜好,所以不需要劳累身体,就能获得很大的成就,这叫做圣人造化,我采取这种做法l董仲舒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圣化圣化”之道是董仲舒教育之道的精髓,“圣化”是对教师的综合要求一、董仲舒3. 关于教关于教师u 为人师者,可无慎耶!l参考译文:做别人老师的,可以不慎重吗?l 董仲舒在此强调了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性,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其实教师又何尝不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呢?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不能不谨慎,教师的言行关系到学生的言行这也是“上行下效”的道理所在一、董仲舒4. 关于教学原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和方法l董仲舒认为:l教师教学的方法有“圣化圣化”、、“以久次相以久次相传授授”等l学生学习的方法有强勉好学、虚静谦卑、重志轻文、博节相宜、多连博贯、精心达思、积小致巨、专一不二、勤学好问等一、董仲舒((1)教法)教法l①圣化圣化l是故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时蚤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l参考译文:因此擅长做师长的人,应该完善他的道义,谨慎他的言行,早晚一样,(不管)任务多少,不急不慢,做事不去迎合别人,争辩但不忧愁,反省他所做的,而使学问有深度因此不劳累身体而事业有成,这就是所说的圣人造化,我选择(学习)这些行为l董仲舒的 “圣化圣化”之道体之道体现了以身作了以身作则、及、及时施教、循施教、循序序渐进、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对当代的教育很有启发一、董仲舒②以久次相授以久次相授业u 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l参考译文: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l董仲舒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采用的是这种“以久次相授业”, “久次”就是学生年级的高低以久次相授以久次相授业”,就是,就是让高年高年级中成中成绩优秀的学生秀的学生去教授低年去教授低年级的学生的学生l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一、董仲舒((2)学法)学法l①强勉好学勉好学u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l参考译文:只要强勉学问,见闻就会广博,智力就会越高明强勉自己按道行事,道德就会日益高尚,功绩也会增多l不论治学或是修德,都需要发扬“强勉”精神,方能成功一、董仲舒((2)学法)学法l②虚静虚静谦卑卑u夫欲致精者,必虚静其形;欲致贤者,必卑谦其身,形静志虚者,精气之所趣也l参考译文:要想获得精气,一定要让心中空虚,形体宁静;要想得到贤人,自身一定要谦卑;形体宁静、心中空虚的人,精气就会归附l“虚静”就是要求学习时要集中精神,排除杂念,保持头脑澄明清净;“谦卑”就是要求学习要虚心以求一、董仲舒((2)学法)学法l③重志重志轻文文u志为质,物为文文著于质,质不居文,文安施质?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文质偏行,不得有我尔之名。
俱不能备而偏行之,宁有质而无文l参考译文:思想是根本,事物是表现外在的形式附著在内在的本质上,本质不附在外在形式,外在形式怎么能影响本质?只有具备本质和形式两方面,然后才可以完成礼节形式和本质缺少其一,就失去了人和人正常的关系如果不能形式和本质同时具备而非得缺少其一,宁可有本质而没有形式l思想是人的灵魂所在董仲舒认为,学习要特别重视思想意志的修养一、董仲舒((2)学法)学法l④博博节相宜相宜u故人主大节则知合闇,大博则业厌,二者异失同贬,其伤必至,不可不察也l参考译文:所以人主的学问太狭窄,那么知识就浅陋;学问太广博,那么功业就减损;两方面的过失不同,但是同样遭致败坏,伤害最后一定会到来,这是不可不明察的l董仲舒在此提到了学习中“博览”和“专攻”的关系,他认为学学习不能不能“太博太博”也不能也不能“太太节”,“太博”容易使学问流于肤浅,“太节”则容易使学问狭窄所以最好要做到博节相宜,在在“博博”与与“节”中找到平衡点中找到平衡点一、董仲舒((2)学法)学法l⑤多多连博博贯u是故为春秋者,得一端而多连之,见一空而博贯之,则天下尽矣l参考译文:所以研究春秋的人,把握到一方面并且将其他各方面联结起来,看到一点并且能广泛地将其他各点贯通起来,那么天下的事都能了解了。
l学习要善于深入思考,融会贯通,善于将所学的知识巧妙地联系起来、贯通其中可见,董仲舒的“得一端而多连之,见一空而博贯之”和孔子的“举一隅而反三隅”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董仲舒((2)学法)学法⑥精心达思精心达思u辞不能及,皆在於指,非精心达思者,其孰能知之!l参考译文:文辞不能表达的,都寄托在意思上,不是心意周密思想通达的人,怎么能够了解呢!l所谓“词不达意”,有些深刻的道理是言辞所不能达意的,这时就需要学习者深入思考,才能把握要旨一、董仲舒((2)学法)学法l⑦积小致巨小致巨u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l参考译文:我听说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所以古代的圣人,没有一个不是由默默无闻而变成美名远扬,由卑徽而达到显赫;因此,尧起步于诸侯之位,舜兴起于深山之中,并不是一日之内突然显赫起来,应该说是逐渐达到的l董仲舒认为,做学问要采取“众少成多,积小致巨”的方法,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能提高知识水平一、董仲舒((2)学法)学法l⑧专一不二一不二u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
l参考译文:眼睛不能同时看两种东西,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手不能同时做两件事情同一时间,一只手画方形,一只手画圆形,没有能成功的l学习要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一心二用是不可取的一、董仲舒((2)学法)学法l⑨勤学好勤学好问u子曰:“人而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故匿病者不得良医,羞问者圣人去之……故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l参考译文:孔子说:“从来不想想‘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道怎么办了因此隐瞒自己疾病的人,得不到好的医生来治疗他,羞耻向人请教的人,圣人也会远离他……所以君子不隐藏他的短处,不知道的事物就问人家,不能做的事情就去学习l正如孔子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习就要持这样的态度,不懂的就要去问,不会的就要去学二、淮南王l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二、淮南王l刘安(公元前179 —公元前122),西汉沛郡丰(今江苏省丰县)人,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长之子,袭父之位被封为淮南王淮南王自幼不喜狗马弋猎驰骋而好读书,博学善文辞,好鼓琴,通天文、地理、诸子之说l作为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兼思想家,淮南王一生的文学成就及思想成就集中于他“招宾客方士数千人”编纂而成的著作《鸿烈》,亦称《淮南子》《淮南子》。
他的教育思想就潜藏于《淮南子》这部著作中,特别是其中的《修务》篇二、淮南王l(一)淮南王的教育思想概(一)淮南王的教育思想概说l《淮南子》是一部集诸家之大成的著作,融合了道、儒、法各家观点,而道家略占道家略占优势l其教育思想吸收了各家学派观点,其中关于教育的理想关于教育的理想和目的的思想偏重于道家思想,而关于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目的的思想偏重于道家思想,而关于具体的教学方法的的论述述则偏重于儒家思想偏重于儒家思想l淮南王的教育思想总体来说是赋予道家的予道家的“无无为”思想思想以以积极的内涵极的内涵,他不认同老子“绝圣弃智”的观点,他认为“欲弃学而循性,是谓犹释船而欲蹍水也所以他在《淮南子》中反复强调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l他所提倡的教育是要循民之本性,循自然之理的教化,这样的教育才能变无为为有为,赋予了“无为”以积极的内涵二、淮南王1.教学理想和目的教学理想和目的l他认为学习是为了让性情达到纯朴的境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u 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达人之学也,欲以通性于辽廓而觉于寂漠也若夫俗世之学也则不然,摧德寨性,内愁五藏,外劳耳目,乃始招烧振缝物之豪芒,摇消掉梢仁义礼乐,暴行越智于天下,以招号名声于世。
此我所羞不为也l参考译文:因此圣人学习,是要将心性返归到最初质朴状态而让心神遨游于虚无之境;达人学习,是要将心性与旷漠无边相通而在寂静淡漠中觉醒若是世俗之人的学习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拔去德性,扰乱心胸,损伤耳目,老是纠缠、追求着事物的微小利益,为推行仁义礼乐奔走忙碌,在世上自我表现以求获得世俗的名声这种事情我是感到羞耻而不屑做的二、淮南王2. 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l((1)批判)批判“弃学而循性弃学而循性”的极端自然主的极端自然主义l淮南王否认人不可教化的非学观念,强调学习的可能性和必要性u夫马之为草驹之时,跳跃扬蹄, 翘尾而走,人不能制,龁咋足以噆肌碎骨,蹶蹄足以破颅陷匈;及至圉人扰之, 良御教之,掩以衡扼,连以辔衔,则虽历险超堑弗敢辞故其形之为马,马不可化;其可驾御,教之所为也马,聋虫也,而可以通气志,犹待教而成,又况人乎!二、淮南王((1)批判)批判“弃学而循性弃学而循性”的极端自然主的极端自然主义l参考译文:当马还是马驹未加调教之时,它是扬蹄蹦跳,翘起尾巴奔跑,人不能控制它,它用牙咬人足以咬烂人的肌肉、骨头,用蹄踢人足以踢破人的头颅、胸膛但等到养马人驯服它后,优秀御手调教驾御它后,给它套上轭头、系上缰绳后,那么就是让它经历险境、跨越壕沟,它都无法躲避。
所以它作为马的形状是无法变成其他牲畜;但经过驾御、调教,那就可以改变它的野性这无意识的马尚且能通过人意志的贯彻,经过调教而改变它的野性,使之驯服有用,更何况有意识的人呢?二、淮南王((1)批判)批判“弃学而循性弃学而循性”的极端自然主的极端自然主义u 今无五圣之天奉,四俊之才难,欲弃学而循性,是谓犹释船欲蹍水也l参考译文:现在有不少人既无“五圣”那样的天赋,又无“四俊”那样的才能,却想放弃学习而只靠本性天赋,这就好像丢弃船只靠踩水渡江渡河一样二、淮南王((1)批判)批判“弃学而循性弃学而循性”的极端自然主的极端自然主义 u夫纯钩、鱼肠始下型,击则不能断,刺则不能入,及加之以砥砺,摩其锋锷,则水断龙舟,陆剸犀甲明镜之始下型,矇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鬓眉微豪,可得而察夫学,亦人之砥锡也,而谓学无益者,所以论之过l参考译文:那纯钩、鱼肠宝剑刚出模子的时候,砍东西都砍不断、刺东西也刺不进;但等到在磨刀石上磨过之后,宝剑的锋刃就锐利了,可以下水砍断龙舟,上岸刺死犀牛明镜刚从模子里出来的时候,也朦朦胧胧照不出容貌身影来;但等到用玄锡拭擦,白毡磨亮后,人的鬓发、眉毛、毫发都能照得清清楚楚了。
那学习,也正是人的细磨石和玄锡,然而有人却说学习无用,这种说法的根据是错误的二、淮南王((1)批判)批判“弃学而循性弃学而循性”的极端自然主的极端自然主义 u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 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卵之化为雏,非慈雌呕暖覆伏,累日积久, 则不能为雏;人之性有仁义之资,非圣人为之法度而教导之,则不可使向方l参考译文:这就好像蚕茧有抽丝的特性,但不经过女工的煮熬、牵丝,就不能成为丝线;这也好像禽卵孵化成雏,如不经过雌禽长时间的孵抱温暖,就不能变成雏这就说明人具有仁义的天性,就非得要经过圣人立出法度来加以教导,否则就不能使他们归入正道l人的先天之性是接受教育的前提条件,教育是使人性完善的必要条件,所以教育对人性的完善起着重要作用二、淮南王((2)教育与否)教育与否对个人的影响很大,学与不学的差距很大个人的影响很大,学与不学的差距很大u故不学之与学也,犹喑、聋之比于人也凡学者能明于天下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终始,可谓知略矣l参考译文:所以说,学习与不学习相比,就像正常人和聋哑人相比一样,差距甚大凡是学习的人都能够明白天人关系,通晓治乱之根本,用平和的心态、清静的头脑来思考,观察事物的来龙去脉,这样也可谓掌握了事物的要略了。
二、淮南王((3)教育能提升人的心智,使人免于被迷惑)教育能提升人的心智,使人免于被迷惑u 通于物者,不可惊以怪;喻于道者,不可动以奇;察于辞者,不可耀以名;审于形者,不可遁以状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 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二、淮南王l参考译文:精通事物的人,是不能用诡怪来惊吓他的;明白道理的人,是不能用奇异来惊动他的;明察言辩的人是不能用虚名来迷惑他的;审察物形的人,是不能用假象蒙骗他的世俗之人,大多是崇古而贱今的,所以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的人,一定要假托神农、黄帝的名义,然后才能让人们乐意接受他们的学说主张乱世的昏庸君主,总要将自己所有一切的由来粉饰得高深莫测,以此来抬高自己;而求学者被他们的观点所迷惑蒙蔽,尊崇他们听到的传闻,便聚在一起正襟危坐地称道着,挺直颈脖诵读着这就说明这些人分辨是非的界限不明确l通通过教育和学教育和学习掌握知掌握知识,从而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自,从而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自我主我主见和是非善和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不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被邪僻者迷惑、蒙骗和利用。
二、淮南王((4)教育在人)教育在人类文明的文明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u 周室以后,无六子之贤,而皆修其业;当世之人,无一人之才,而知其六贤之道者何?教顺施续,而知能流 通由此观之,学不可已,明矣!l参考译文:周王朝以后,就没有再出现过像六位古人那样的贤才,但是很多人都在学习研究他们开创的行业;当代的人,没有一人具备像六位古人那样的贤才,但人们都懂得六位贤才的技艺和方法,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是由于通过教导学习训练代代相传,使得六位贤才的知识技能能流传下去、传播开来由此看来,学习是不能停止的,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二、淮南王((5)教育)教育对社会的感化作用能使社会社会的感化作用能使社会“无无为而治而治”u 教育能在无形之中感化人,教育人,提升人的素质社会由人组成,因此推行教育具有社会感化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刑法、政令无法达到的教育的这种作用能使社会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l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二、淮南王l参考译文:民众如果没有廉耻之心,就无法治理他们;如果不修治礼义,廉耻之心就无法树立起来民众不知礼义,法令也无法使他们走正道不推崇好的风尚,废除丑恶现象,民众就不会遵循礼义没有法当然难以治理国家,但民众不懂礼义,这法也无法推行实施刑法能杀掉不孝之人,但却不能使人像孔子、曾子那样讲孝道;刑法能惩治偷盗者,但却不能使人做得像伯夷那样廉洁孔子的弟子中有贤人七十人,学生有三千人,这些人都是在家讲孝道、出门讲敬爱的,言辞都符合礼义法度,行为都是规规矩矩可作表率的,这些都是教育形成的墨子有门徒一百八十人,都能够为义赴火蹈刃、义无反顾,这些都是教化造成的二、淮南王3. 教育的教育的对象象l淮南王认为要以大众大众为教育教育对象象,以一般人的素质水平来开展教育u夫上不及尧、舜,下不及商均,美不及西施,恶不若嫫母,此教训之所谕也,而芳泽之所施l参考译文:大部分的人是上不及尧舜那样圣明崇高,下也不至于像商均那样卑鄙不屑,漂亮也比不上西施,说丑也不至于像嫫母,这些芸芸众生都是能教化开导的,训导美化的。
二、淮南王4. 教学原教学原则及方法及方法l((1)因性而教)因性而教l淮南王认为施行教育要遵循自然,遵循人遵循自然,遵循人伦之性,之性,因因势利利导,这样才能水到渠成,变无为为有为二、淮南王((1)因性而教)因性而教u故先王之教也,因其所喜以劝善,因其所恶以禁奸故刑罚不用,而威行如流;政令约省,而化耀如神故因其性则天下听从,拂其性则法县而不用l参考译文:所以先王进行教化,是依循人们喜善的特点来引导勉励人们向善行善;是依循人们厌恶的特点来禁绝奸邪;因此无需动用刑罚,威势就能畅行如流水;政令简约,感化照耀如神灵所以,依循人的天性则天下人就听从;违逆人的本性则法令公布都无济于事u是故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 神农之播谷也,因苗以为教l参考译文:所以夏禹疏通江河正是以顺随水流低处这一自然特性来进行的;神农播种五谷正是以循守秧苗在田野可以自然生长这一特性来耕作的二、淮南王((2)教者授以有用,学者学以致用)教者授以有用,学者学以致用u人莫欲学御龙,而皆欲学御马;莫欲学治鬼,而欲学治人急所用也l参考译文:人都不想学驾龙技术,而想学御马技术;都不想学习治理鬼的本领,而想学治理社会的本事,因为御马驾车、治人管理社会是急需的事。
l教与学的教与学的东西都西都应该是有用的、有是有用的、有针对性的、性的、现实的的,不能学非所用因此,教师所传授的应该是现实可用的而非虚幻无用的,应该是科学的而非臆想的,而学生学习之后也应该学会学以致用二、淮南王((3)強学不如好学,苦学不如)強学不如好学,苦学不如乐学学u夫内不开于中而强学问者,不入于耳而不著于心,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效人为之而无以自乐也声出于口, 则越而散矣l参考译文:那种不是从本性产生学习愿望的人而勉强去学习,所学的东西是不会进入耳中留于心里的,这跟聋子唱歌有什么区别呢?聋子唱歌只是仿效人而无法自得其乐,歌声一出口便很快就散逸了二、淮南王((3)強学不如好学,苦学不如)強学不如好学,苦学不如乐学学u夫欲其母之死者,虽死亦不能悲哭矣 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矣l参考译文:想要母亲早些死的人,母亲就是死了,也不会伤心痛哭的;说没有时间读书学习的人,即使给他时间他也不会好好学习的l教而有效,学有所成的关键在于好学、乐学淮南王认为必须提倡好学和乐学,学生若不愿学习,不爱学习,即使勉强去学习或拼命学习也是事倍功半的二、淮南王((4)勤而博学,)勤而博学,戏而而误学;自学;自强而成学,懈惰而而成学,懈惰而废学学u 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戏害人也。
人皆多以无用害有 用,故智不博而日不足,以凿观池之力耕,则田野必辟矣;以积土山之高修堤防, 则水用必足矣;以食狗马鸿雁之费养士,则名誉必荣矣;以弋猎博弈之日诵《诗》 读《书》,闻识必博矣二、淮南王l参考译文:人没有谁不知道学习是有好处的,但就是不去做,这是因为平时的嬉戏娱乐害成这样子人又大都以无用的事来妨害有用的事,所以才智无法广博且一天天贫乏起来如果用开凿养鱼池的力气去耕辟田地,这田野也一定会开辟得很好;如果用堆土积山,修筑高台的功夫去修建堤防,这水也一定会治理得很好;如果以饲养狗马鸿雁的巨资来供养士人,这名声也一定相当荣耀;如果以平时射猎博弈的时间来诵读《诗》《书》,这学问知识一定相当广博二、淮南王u 由此观之,知人无务,不若愚而好学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l参考译文:由此可见,聪明人无所作为,倒不如笨人勤奋好学从君王、公卿到普通百姓,不自强不息而能事业有成的事情,这在天底下还没发生过u是故田者不强,囷仓不盈;官御不厉,心意不精; 将相不强,功烈不成;侯王懈惰,后世无名l参考译文:因此,耕田者不勉力,谷仓就不会盈满;官吏不勤奋,思想就不会专一;将相不图强,功业就不会成功;侯王如果懈怠,死后就不会有好名声。
二、淮南王((5))实践之然后知之能之践之然后知之能之u夫物常见则识之,尝为则能之故因其患则造其备,犯其难则得其便l参考译文:事物经常见到就能认识它,事情经常做就可以学会它所以经常被祸患所困扰就懂得如何防范它,经常遭受困难就知道如何处理它l多实践,必知之,必能之对于学习和掌握知识来说,实践是最好的途径,“实践出真知”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二、淮南王((6))贵是求是求实而不而不贵古慕名古慕名u通人则不然服剑者期于銛利,而不期于墨阳、莫邪;乘马者期于千里,而不期于骅骝、绿耳;鼓琴者期于鸣廉修营,而不期于滥肋、号钟;诵《诗》、《书》 者期于通道略物,而不期于《洪范》、《商颂》l参考译文:通达事理的圣人就不是这样他们佩带宝剑只期望它锋利,而不期望它是墨阳、莫邪那样的名剑;他们骑马只期望它日行千里,而不期望它是骅骝、绿耳那样的名马;他们弹琴只期望琴声雅正和谐,而不期望它是滥胁、号钟那样的古琴;他们诵读《诗》《书》只在于能通晓事理、明白道理,而不一定非选《洪范》《商颂》这样的古籍二、淮南王((7)服)服习积贯l“服服习”就是就是长期反复期反复练习,,“积贯”就是就是说积累久了就能熟能生巧累久了就能熟能生巧。
这是在强调练习和积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欲速则不达,对于学习来说也是如此,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坚持反复练习,注重长期的积累,如此,有朝一日定能有所收获二、淮南王u今夫盲者目不能别昼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抚弦,参弹复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使未尝鼓瑟者,虽有离朱之明,攫掇之捷,犹不能屈伸其指 何则?服习积贯之所致l参考译文:那些盲人,眼睛不能区别白天黑夜,不能辨别白色黑色,但是(盲乐师)弹琴拨弦,(有时)并弦双弹,(有时)上下移手,(有时)一张一弛,(有时)抹拂挥拨,动作飞快,指法纯熟,不会弹错一弦;如果换上从未弹奏过琴瑟的人,即使有离朱那样的好眼力,有攫掇那样的灵敏双手,面对琴瑟也不知怎样摆弄手指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长期的练习使音乐师熟能生巧的结果二、淮南王5. 教和教和习与与环境和条件息息相关境和条件息息相关u今使人生于辟陋之国,长于穷檐漏室之下, 长无兄弟,少无父母,目未尝见礼节,耳未尝闻先古,独守专室而不出门,使其性虽不愚,然其知者必寡矣l参考译文:现在如果让一个人生在偏僻落后的边远地区,又长在穷困破烂的人家,成年了没见过兄长,年少时就失去父母,也从没见过礼节,更没听过有什么先贤古事,独自困守在破烂的小屋里足不出户,这样即使他天性并不愚笨,但他所知道的事情必然少得可怜。
三、扬雄l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三、扬雄l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人少时勤奋好学,因口吃而不善言谈,但精于思考,博览群书,擅擅于辞于辞赋四十多岁的时候,以文见召后经人引荐任给事黄门郎王莽称帝后,他在天禄阁校书扬雄一生虽历官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及新朝王莽四帝,但官职一直很低微l扬雄文采斐然,知识渊博,是一代“大儒”刘禹锡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他一生悉心著述,除了不少辞赋之外,又作《法言》和《太玄》,在思想史上有一定价值,还著有语言学著作《训纂》、《方言》等三、扬雄l(一)(一)扬雄的教育思想概雄的教育思想概说l扬雄的相关教育思想,主要集于其著作《《法言法言》》中l扬雄的一些教育思想上与孔孟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l例如:扬雄在阐述教育的作用时,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认为人生来有善有恶,但是人性的形成更多的是后天教人性的形成更多的是后天教育的育的结果果l扬雄特别强调学学习知知识的重要性的重要性,认为对于人类来说最基本的就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博学多识、熟读精思,通过“思”来达到“智”。
智智”是扬雄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教师对于人们获取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扬雄认为教师是“人之模范人之模范”三、扬雄l(二)(二)扬雄的教育思想言雄的教育思想言论l1.论学学习l((1)学)学习的必要性的必要性u 夫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l参考译文:作为人而不学习,虽然没有什么忧患,(但)与禽兽何异呢?u 学行之,上也; 言之,次也; 教人,又其次也l参考译文:学习了知识并且去实践它,这是首要的;著书立说来宣传自己的学说,这是次要的;将知识传授给他人,这是再次要的三、扬雄((2)学)学习的目的的目的l于国家,学习能使国家强盛;于个人,学习能修身养性u 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l参考译文:学习圣人之道就是为了端正人性看、听、说话、容貌、思想都是受人的本性所支配的学习了圣人之道,行为就会端正,否则就会产生邪恶u 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l参考译文:学习之人的目的就是要成为君子u 或问:人何尚?曰:尚智l参考译文:有人问:“人们应尊崇什么呢?”回答:“应该崇尚智慧三、扬雄l((3)学)学习过程中思考的重要性程中思考的重要性u 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
l参考译文:依靠学习来提高修养,通过思考而精益求精,和朋友们商讨以互相砥砺,用美好的名声来赞扬鼓励,靠孜孜不倦的努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三、扬雄2.论教教师l((1)教)教师在知在知识传递方面的重要作用方面的重要作用u 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l注释: 桐:通“童”,桐子,即童子,指未成年无知识的人l 参考译文:老师是决定青少年命运的人,与其努力学习不如努力寻求一个好老师老师是人们的模范三、扬雄((2))对教教师的要求的要求l扬雄认为:为师者,思想需兼有高度和深度,眼界要开阔,知识要全面u 师之贵也,知大知也l注释:第一个“知”作动词,知道的意思;第二个“知”作名词,道理和学问的意思l参考译文:好的老师就在于他能够了解圣人之道、掌握全面的知识三、扬雄3.论教育内容教育内容u 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l参考译文:只有既懂得自然界、又懂得人类社会的人才能称为儒者;只懂得自然界而不懂得人类社会的人,只能叫做有技艺的人u 或曰:“庄周有取乎?” 曰:“少欲 ”邹衍有取乎?”曰:“自持l参考译文:有人问:庄周学说有什么可取之处吗?回答:少贪欲。
邹衍有什么可取之处吗?回答说:小心谨慎,不乱来四、王充l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四、王充l王充(约27—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王充是系元城王氏之后,后因王莽政权的没落,地位一落千丈,逐渐走向衰落王充出生时,家境愈见拮据他八岁入书馆,学业优良,十岁左右父亲去世,成了孤儿后来到京城,在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为师,广泛结交朋友,好博览群书l王充的一生尊崇儒道尊崇儒道,但仕路不亨,且因他不趋炎附势而屡遭排挤,后索性辞官回家,著书教学王充的一生,无非便是学习、传道授业和著述生平著有《讥俗》、《政务》、《养性》、《《论衡衡》》,其中前三本著作现已失传,故其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衡》一书中《论衡》共八十四篇,外加一篇自纪此书是一部杰出的无神论著作,对当时社会的许多学术问题,特别是对社会的弊病进行了针砭,充分体现了王充独立思考和敢于批判的精神四、王充l(一)王充的教育思想概(一)王充的教育思想概说l王充主要的教育思想见诸《《论衡衡》》l他认为人性生来便有善有恶中人”和“下愚”都可以通通过教育教育转向向“善善”,强调后天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对于国家而言,通过教育培养政治人才和学术人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之一。
l王充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中的鸿儒和文人,并首次明确提出了教育首次明确提出了教育应培养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造性人才的教育目目标四、王充l(一)王充的教育思想概(一)王充的教育思想概说l东汉时社会上盛行“谶纬”迷信学说,王充对此进行了驳斥,认为不不应过分迷信古代的不良分迷信古代的不良风气气,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明辨事理l王充的教育思想蕴含着严谨的学的学术精神和精神和强烈的烈的批判精神批判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时社会上的“谶纬之风”,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四、王充l(二)王充的教育思想言(二)王充的教育思想言论l1.有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关于教育的作用l((1)教育)教育对治理国家、改造社会的作用治理国家、改造社会的作用u 治国之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养德者,养名高之人,以示能敬贤;养力者,养气力之士,以明能用兵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具足者也l参考译文:治理国家的办法,所积蓄的东西有两个:一是培养德操,二是培植武力培养德操,(即)供养名望极高的人,以表示能敬重贤人;培植武力,即供养力大的人,以表明能用兵打仗这就是说文武都采用,德操武力都具备四、王充l((2)教育)教育对人性向善的重大作用人性向善的重大作用u 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
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凡人君父审观臣子之性,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近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l参考译文:人的先天品性,一定有善恶之分品德好的人,固然会使自己向善;品德不好之人,本来也能通过教育、劝告、引导和勉励使之为善的凡是做君主和父亲的人,要仔细观察臣与子的品性,善的就好好养育勉励和引导,使他不靠近恶的;恶的则要和约束他,令他逐渐转化向善四、王充u 凡含气血者,教之所以异化也三苗之民,或贤或不肖,尧舜齐之,恩教加也 l注释:含气血者:有血气、有生命的动物,这里指人三苗:传说是我国古代南方一个部族l参考译文:对人进行教育,目的是为了使他们发生变化三苗的百姓,有贤能的人,也有不肖之人,尧舜使他们在德行上趋于统一,是施恩加以教化的结果四、王充l(二)王充的教育思想言(二)王充的教育思想言论l2.论教育目的教育目的l王充将当时的知识分子分为了五类,等级从低到高分别是文吏、儒生、通人、文人和鸿儒,并认为教育的目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文人和就是培养文人和鸿儒儒四、王充2.论教育目的教育目的u 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杼其义旨,损益其文句,而以上书奏记,或兴论立说,结连篇章者,文人、鸿儒也。
l参考译文:通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读得熟练流畅,能分析确定章节和断句,并以教授做老师的是通人能够发挥古书意思,灵活引用古书词句,能上书奏记,或提出见解和主张,串连成篇写成文章的是文人、鸿儒u 文儒者,力多于儒生,如少都之言文儒才能千万人矣l参考译文:鸿儒,能力比儒生强,正像少都说的,鸿儒的才能能够超过百万人四、王充3.论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u 王充认为,学生应广泛地汲取知识,多读书,诸子百家之言皆可是学习的内容l通人积文十箧以上,圣人之言,贤者之语,上自黄帝,下至秦、汉,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备矣使人通明博见,其为可荣,非徒缣布丝绵也l注解:肥家:《礼记·礼运》上说:“父子笃,兄弟慕,夫妇和,家之肥也故可知,肥家即讲究礼义之家四、王充l参考译文:通人积累的书有十箱以上,书上圣贤者的话语,上自黄帝,下至秦、汉,治国治家的方法,刺讥世上庸俗的言论,全都具备假使一个人通达事理,见识广博,那么他能够引以为荣耀的,就不仅仅是缣、布、丝、绵这一类的财物了四、王充u 不能博五经,又不能博众事,守信一学,不好广观,无温故知新之明,而有守愚不览之暗,其谓一经是者,其宜也。
开户内日之光,日光不能照幽,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夫一经之说,犹日明也;助以传书,犹窗牖也百家之言,令人晓明,非徒窗牖之开,日光之照也l参考译文:不通晓五经且又不懂得民众的事,只墨守和相信一家学派,不喜欢广泛阅读,没有复习旧知识以获得新体会的聪明,并且具有保守愚蠢不博览的愚昧,这样的人认为只解说一种经书就够了,那是理所当然的开门让阳光进屋,阳光不能照到阴暗的地方,就开个窗户,以便帮助门使屋子更明亮各家的学说,能使人通晓道义明白事理,不只是开个窗,让阳光照进屋可比四、王充4.论知识的价值u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l参考译文:人有了知识学问就有力量u 骨曰切,象曰瑳,玉曰琢,石曰磨,切瑳琢磨,乃成宝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l参考译文:制骨器要切,作象牙器要瑳,造玉器要琢,做石器要磨,经过切磋琢磨加工,才能成为珍贵的器物人的学问知识才能的形成,就像骨器、象牙器、玉器、石器要经过切、切、琢,磨加工才能成就一样四、王充5.论学学习l((1)学)学习的重要性的重要性u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l参考译文:人的才智有高低之分,认识事物要通过学习通过学习才能知道,不请教别人就不能认识事物。
四、王充((1)学)学习的重要性的重要性u 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今闭暗脂塞,无所好欲,与三百倮虫何以异,而谓之为长而贵之乎?l注释:天地之性,人为贵:见《孝经·圣治章》第一个“而”字通“能”l参考译文:天地间有生命的东西,人最为宝贵,宝贵在人懂得求知如今愚昧无知,对学习没有一点爱好和要求的人,跟三百六十种没有羽毛鳞甲的动物有什么区别呢?能说他们是无羽毛鳞甲动物的首领而尊贵他们吗?四、王充((2)学)学习过程中程中应多思索、多多思索、多积累累经验u 圣贤不能知性,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思之辄决;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天下之事,世间之物,可思而知,愚夫能开精;不可思而知,上圣不能省l参考译文:实际上,圣贤不能天生洞悉一切,必须依靠耳听、眼看来确定事情的真相他们使用耳目,可以知道的事,经过思考就可以理解;不能知道的事,要等到请教了别人才能理解天下的事情,世间的万物,可以通过思考而知道,再愚蠢的人也能明白;通过思考不能知道,即使是上圣也不能明白四、王充((3)学)学习应当敢于追当敢于追问、敢于、敢于质疑疑u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l参考译文:圣人的话,不能完全理解;陈述的道理,不能立即领会透彻不能立即领会透彻,就应该追问下去搞清楚;不能完全理解,就应该提出疑问来彻底弄通它u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l注释:“距”:通“拒”,反驳l参考译文:凡做学问的方法,不在于有无才能,而难在敢于反问老师以核实道理,确定是非小结l秦秦汉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转型时,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几乎具备了封建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的所有特征,其独特的文教政策、学校制度和选士制度皆在语文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l秦朝秦朝打打击私学私学,实行文化专制,造成学术思想的凋零l而汉朝朝在积极推行双规并行的官学与私学下,形成了“重师法、重依据”的学风,并初步建立了语文教育的课程体系,从识字写字到阅读教学,进而到写作教学,为日后的日后的语文教育奠定了基文教育奠定了基础思考l1.秦汉对先秦的继承与发展体现在哪些地方?你认为秦汉阅读教学对现代语文阅读教学有什么启示?l2.怎么看待汉代语文教育对后世的贡献?l3.你对秦汉哪一位教育思想家的教育言论最感兴趣,为什么?链接阅读l[1] 赖炎元.春秋繁露今注今译[M].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1984.l[2] 刘康德.淮南子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l[3] 陈婷.王充教育思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l[4] 郭君铭.扬雄《法言》思想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6.@周小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