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童谣的题材、内容和语言形式.doc
7页中国古代政治童谣的题材、内容和语言形式 作者简介:舒大清,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政治童谣的题材和内容,总是涉及国家或地区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这是古代各种文学文化现象中惟一的例外,具有极强的政治性这种政治童谣通常要预言未来,而且无一例外的是坏而且恶的结果因为题材的敏感特性,使童谣和被描述的对象之间形成尖锐对立,所以童谣作者从个人的安全角度出发,习惯以一种故弄玄虚的神秘性和隐蔽晦涩的语言形式表现它们,天文、卜筮、五行、拆字、双关、指代等各种方法,就成了童谣的语言形式选择政治童谣的独特语言,又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诗歌样式,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内涵 关键词:语言形式/中国古代政治/神秘性/题材/中国古代诗歌/五行志/文化现象/汉成帝/政治事件/指代 什么是中国古代政治童谣?政治童谣表面上谓之童谣,只是就其外在形式--传播方式而言的,实际上政治童谣是一种特别形式的民间政治歌谣,它关注有关重大政治事件或人物,预言其未来结果它常常披上神秘的面纱,显得神异古怪,一时令人迷惑不解东汉末董卓横行时,就有一首"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①的童谣,这是用拆字的方法,预言当时第一权臣董卓的结局,说他不得好死。
最后童谣真的应验,显示出它的神奇历史上,每当政局混乱或危急时期,这种童谣就流行天下,数量甚多,而且纵贯两千余年的历史由于个中有神秘因素的掺杂,围绕政治童谣有太多的谬论与误解,关于它的题材、内容和语言形式等问题的研究,更处于一种空白状态,因而需要我们对此进行探讨 一 政治童谣的题材非常集中,多以当时重要政治事件和人物的未来结局作为关注对象在以上所举的例子中,"千里草"童谣针对的是董卓的未来命运,董卓是汉末灵帝与献帝间的权臣,把持当时朝政,作恶多端,举国上下一时对他束手无策,于是只能揣测他不配有善终的命运我们再看春秋时代,有详细记载并可信的童谣最早出现于《左传·僖公五年》: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对曰:"克之"公曰:"何时?"对曰:"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焯焯,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② 这首童谣大略是说:丙子日的清晨,龙尾星被日光遮蔽的时候,鹑火星出现在南方,天策星失去光耀,晋军将攻灭虢国,虢公逃亡这首童谣涉及天文与历法,此不详论它基本包括两重含义,即时间和事件。
据童谣所云之纷纭天象,其时间当指九月末、十月初丙子日的早晨,事件则是晋人灭虢,这首童谣无疑是以当时的大事即晋国对虢国的吞并为中心内容《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③即国家最大的事,就是祭祀与战争,晋国此时并无祭祀方面的事情,最大的事显然就是与虢国的战争除了晋国之外,在虢国国内,此事也是最大的事件,因为关涉到自己国家的生死存亡,其重要性当更甚于晋国这则童谣,其作者无论是晋国人还是虢国人,甚至是其他国家的人,都不影响童谣内容关注当时重要事件的性质除此童谣外,《左传》另记载一首童谣,也是关注当时最重要的大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云: "有鸲鹆来巢",书所无也师己曰:"异哉!吾闻文、成之世,童谣有之,曰:'鸲之鹆之,公出辱之鸲鹆之羽,公在外野,往馈之马鸲鹆跦跦,公在乾侯,征褰与襦鸲鹆之巢,远哉遥遥稠父丧劳,宋父以骄鸲鹆鸲鹆,往歌来哭'童谣有是,今鸲鹆来巢,其将及乎?"④ 杜预注:"师己,鲁大夫"又云:"稠父,昭公,死外,故丧劳宋父,定公,代立,故以骄""昭公生出歌,死还哭"⑤这首童谣大意是说:鸲鹆啊来了,鲁昭公被逐,流落于外鸲鹆的羽翼翩翩,昭公在国都外,臣下给他送来马匹鸲鹆四处奔跳,昭公停留于乾侯之地,向臣下索要套裤短袄。
鸲鹆的巢,迢迢路遥昭公远离故乡死于辛劳,鲁定公(宋父)代立为君王鸲鹆啊鸲鹆,去的时候尚可歌唱,而归来之日只有为他哭泣这首童谣出现在鲁国,所描述者是鲁昭公的结局它说鲁昭公将逃离鲁国,流落在外,死于他乡,归葬于鲁,其弟公子宋(宋父)将继承他的王位这无疑是鲁国的大事,国君的生死存亡,甚至超过了国家的祭祀与战争 先秦时代童谣,总是关注国家重要人事,这一特点到西汉仍之我们看《汉书》中的例证可知以《汉书·五行志》所载三首童谣为例: 元帝时童谣曰:"井水溢,灭灶烟,灌玉堂,流金门"至成帝建始二年三月戊子,北宫中井泉稍上,溢出南流,象春秋时先有雊鹆之谣,而后有来巢之验井水,阴也;灶烟,阳也;玉堂、金门,至尊之居:象阴盛而灭阳,窃有宫室之应也王莽生于元帝初元四年,至成帝封侯,为三公辅政,因以篡位⑥ 成帝时童谣曰:"燕燕尾涏涏,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其后帝为微行出游,常与富平侯张放俱称富平侯家人,过阳阿主作乐,见舞者赵飞燕而幸之,故曰"燕燕尾涏涏",美好貌也"张公子"谓富平侯也"木门仓琅根",谓宫门铜锾,言将尊贵也后遂立为皇后弟昭仪贼害后宫皇子,卒皆伏辜,所谓"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者也。
⑦ 成帝时歌谣又曰:"邪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桂树华不实,黄爵巢其颠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桂,赤色,汉家象华不实,无继嗣也王莽自谓黄,象黄爵巢其颠也⑧ 三首童谣,一首出现在汉元帝时代,两首出现在汉成帝时代第一首中的"井水",象征阴气,指代皇帝之外的力量,如皇后或大臣,这里自然指向王太后娘家王氏家族"灶烟",象征阳气,指代皇族,"玉堂"、"金门",是皇帝居住的处所,也指代皇帝此童谣说当时势力强盛的王氏家族,将可能取刘氏王朝而代之第二首的"燕燕尾涏涏"指赵飞燕舞姿美好的样子,"张公子"指富平候张放,他是汉成帝的宠臣,常与之同出入,形影不离"木门仓琅根",指宫门铜锾,贵显尊崇"燕"指代赵飞燕姊妹,成为皇后、皇妃,因为专宠后房,屡害皇子,作恶多端,决没有好下场,最终是会被杀掉的第三首"桂树"代指皇家天下,"黄爵"即是黄雀,隐喻王莽家族,将取代刘氏政权,过去让人羡慕的皇族,现在则被人们同情以上三首童谣其实都指向同一类事件,即汉元帝、汉成帝时代危急的政治形势王氏家族势大,而汉成帝没有子嗣,刘姓统治岌岌可危,汉家最重外戚,其态势似乎必为王氏所取代;此外赵飞燕姊妹祸害国家,必得恶报两汉之交的童谣也有基本相似的内容实质,总是对当时最重要的政治事件进行预测,如《后汉书·公孙述传》: 蜀中童谣言曰:"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好事者窃言王莽称"黄",述自号"白",五铢钱,汉货也,言天下并还刘氏⑨ 此童谣起于蜀地,当时王莽已亡,指王莽的"黄牛"只是附带,而公孙述的"白"则为童谣意向之所在五铢钱,即汉之货币,代指汉,说公孙述政权将为汉光武帝刘秀所灭至于三国和晋代童谣,也无大变化,试举《晋书·五行志中》三例: 景初初,童谣曰:"阿公阿公驾马车,不意阿公东渡河,阿公来还当奈何!"及宣帝辽东归,至白屋,当还镇长安会帝疾笃,急召之,乃乘追锋车东渡河,终如童谣之言⑩ 吴孙亮初,童谣曰;"吁汝恪,何若若,芦苇单衣篾钩络,于何相求常子阁""常子阁"者,反语石子J2VC01.jpg也钩络,钩带也及诸葛恪死,果以苇席裹身,篾束其要,投之石子J2VC01.jpg后听恪故吏收敛,求之此J2VC01.jpg云11) 孙亮初,公安有白鼍鸣童谣曰:"白鼍鸣,龟背平南郡城中可长生,守死不去义无成""南郡城中可长生"者,有急易以逃也明年,诸葛恪败,弟融镇公安,亦见袭,融刮金印龟服之而死鼍有鳞介,甲兵之象又曰,白祥也12) 以上第一例说司马懿之得势,预言曹氏大权将要失去;第二例言诸葛恪的横肆,预言他将不得其死;第三例言诸葛恪死,预言其弟诸葛融也难逃诛灭。
三例童谣,显然都指向当时最具影响的政治事件此后南北朝乃至隋唐、宋元时代的童谣也万变不离其宗《新唐书·五行志·诗妖》:"贞观十四年,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伐高昌先是,其国中有童谣云:'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首自消灭'"(13)这首童谣出自高昌国,尽管是在当时的西域,但是关注国家大事的性质并未改变即说高昌国的军队如同霜雪,唐军有若太阳,太阳一出,冰雪自消,预言在唐朝军队到来之后,高昌国必然覆亡《宋史·世家六·湖南周氏》:"初,朗州人谓刘言为'刘咬牙',马氏将乱,湘中童谣云:'马去不用鞭,咬牙过今年'及边镐俘马氏,镐为刘言所逐,而言亦被害"(14)这首童谣在宋初湖南产生,人们估计马氏政权在南唐大将边镐到来之后即将灭亡,而反抗南唐的高氏旧将刘言也仅能躲过今年这是预言湖南马氏政权,在全国即将统一的局面下,难以割据一方《元史·五行志二》:"先是,河北有童谣云:'塔儿黑,北人作主南人客;塔儿红,朱衣人作主人公'"(15)据说当时彰德府(在当时元人统治下)天宁寺塔在三天间从里到外突然发红,而此时朱元璋的抗元军声威浩大,已有并吞天下之势童谣所预言者,无疑是国家的前途命运 要之,政治童谣在中国古代,总是以国家或地区的重要事件或人物作为描述对象,而且预言其结局。
政治童谣题材的政治性最为显豁,因而也有异常的社会敏感性,这在古代各种文体中是罕见的从上述可知,政治童谣基本以预言坏的结局为主,童谣的产生总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衰亡之际,童谣往往是末世的政治歌谣,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属于特殊的文学文化现象,尽管其间不乏神秘色彩与"事后诸葛亮"的附会成分,但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力却不可低估 二 如上所述,童谣经常出现在历史上的特殊时期,和任何文学体裁相比,其内容的敏感尖锐性皆有过之而无不及政治童谣一旦流传开去,可左右舆论,社会后果可想而知不言而喻,造作童谣的人有一定的危险 (一)朝中臣属向君王进谏的时候,往往视自己与君王为同一利益集团,因此建议常常是建设性的,至于是否被采纳,则完全视当时情势或君主性格而定末世时代,君主、权臣腐朽昏庸,与历史发展方向渐行渐远,臣属的进谏属于忠言逆耳,统治者往往拒谏,甚而必欲除掉谏者而后快言路的闭塞是童谣兴起的基础,而童谣的作者,与君王或权臣没有共同利益,又常在暗处,所以可以击中其要害,为统治者深惧也势所必然 (二)童谣内容与统治者处于对立状态,因此童谣造作者或传播人一旦被发现,就有身家性命之虞《国语·周语上》有云:"厉王虐,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16)童谣在一定程度上就类似于这种"谤言",统治者非常惧怕,因此要竭力镇压《汉书·贾谊传》载贾谊《上疏陈政事》有云:"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17)贾谊认为秦二世时代,凡是有关国家大事的言论,都被视为非法,童谣即所谓妖言,自然在被禁止之列,若被发现,制造传播者将被杀无疑《三国志·高柔传》谓魏文帝时:"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18)封建专制统治的残酷性可见一斑 童谣造作者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同时也为增加其神秘性,必须采取特别的修辞手法,以隐晦的语言传达有关内容春秋时代的童谣所采用的特别语言方式可能是偶然的,但是这种方式会引领后世的童谣造作如上所述,《左传》中的两首童谣即借用了天象、历法、占卜的知识,谜一般地传达出有关意向 我们前面引述的虢国童谣,乍一看,意思很不好懂,如:"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焯焯,火中成军,虢公其奔"(19)唐孔颖达疏云:"夜之向明为晨,日月聚会为辰,星宿不见为伏言乙日夜半之后,丙日将旦之时,龙尾之星伏在合辰之下,当是之时,军人上下,均同其服,振振然而盛旂者,晋军旂也而往取虢,故云'取虢之旂'。
南方鹑鸟之星,其体贲贲然见于南方天策之星近日,焯焞然无光耀,甚微也鹑火之次正中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