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雅砻江水电站库首大桥施工组织设计文字说明.doc
169页表1 施工组织设计文字说明1.设备、人员动员周期和设备、人员、材料运到施工现场的方法1.1 设备、人员动员周期物资设备及人员进场,总的安排原则是根据工程施工实际进度需要和监理工程师的要求,分期分批进入现场,并依据情况变化随时调整我公司一旦中标,将立即组建项目经理部,调集施工人员和机具设备,七天内项目经理部主要负责人、管理及技术人员进驻工地,在与业主、监理单位接洽的同时,详细勘察了解施工沿线情况,尽快落实驻地房屋及相关设施,着手水、电、路三通的准备工作,调查了解、具体落实大宗材料的供应单位,协商并签订临时征地和材料供应等方面的协议、合同,开始料场、机械停放场地的修建工作同时,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的先后顺序,组织相应的机械进入工地,做到“三通一平”、原材料检测试验、施工配合比设计和施工机械、周转材料、参建人员进场同步进行设备、人员的动员周期为十天,主要的工程机械、周转材料和施工人员的动员周期控制在五天以内,其他施工设备和相应人员随工程进度和作业场面的展开陆续进场1.2 设备、人员、材料运到施工现场的方法设备、人员及材料进场运输拟采用公路和铁路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力求达到快捷、安全和低成本运输的目的。
挖掘机、装载机、混凝土拌合站、凿岩台车及衬砌台车等大型机械用平板车运抵工地;自卸汽车直接开往施工现场;其他小型设备采用汽车运输施工人员乘坐火车到达成都车站以后,转乘汽车抵达施工现场主要工程材料及时与供应商联系并取样试验,选择合格材料报监理工程师批准,签订采购合同,所有材料均采用公路运输,运至施工现场2.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2.1工程概况2.1.1概述两河口水电站位于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境内的雅砻江干流上,在雅江县城上游约25km,为雅砻江中下游梯级电站的控制性水库电站工程,对整个雅砻江梯级电站的开发影响巨大电站的开发目的主要为发电,并具有蓄水蓄能、分担长江中下游防洪任务、改善长江航道枯水期航运条件的功能和作用电站坝址位于雅砻江干流庆大河河口以下约1.8km河段上,控制流域面积65857km2,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666m3/s,水库正常蓄水位为2865m,相应库容101.54亿m3,调节库容65.60亿m3,具有多年调节能力,电站装机容量为3000MW(6×500MW),多年平均发电量110亿kwh两河口水电站砾石土心墙堆石坝坝顶高程2875.00m,最大坝高295m,坝顶宽度16m,坝顶轴线长668.70m。
两河口水电站地处青藏高原东侧边缘地带,海拔高度2620m~2880m流域内地形起伏较大,气候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垂直分布的变化总体上看,气温随海拔高程增加而降低,河谷冬暖夏晾,高山寒冷属川西高原气候区,主要受高空西风环流和西南季风影响,干、湿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为10.9℃,极端最高气温35.9℃,极端最低气温-15.9℃;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05.2mm,雨季(5~10月)降水量为661.1mm,约占全年的93.7%,雨日占全年的8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小,多年平均值为54%,最小为0%;风大,年平均风速1.7m/s流域内冬季少雨干燥,日照多,日温差大,可达20余度;夏季气候湿润,降雨集中,常形成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本项目范围为两河口水电站库首跨库大桥及其引道段两河口水电站库首跨库大桥及其引道段起于雅砻江右岸电站场内交通【6#公路】隧道出口上游约500m,设跨库大桥横跨雅砻江后接左岸日地隧道(全长1516m),日地隧道展线至鲜水河右岸出洞路线止于日地隧道出洞口K2+207.00,终点高程2890.71m,路线全长约2.2km,其中桥梁628m/1座,隧道1516m/1座2.1.2地形、地貌两河口水电站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雅砻江流域,工程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划属川西高原,紧邻川西南高山区。
区内地势呈东西侧高,中部相对较低的态势地貌基本形态是具夷平面的大起伏高山区内山顶面海拔一般约3900~4800m区域断裂和褶皱构造控制了区内主要山脊的总体走向,区域上呈现出“构造地貌”山体的特征,其中一级山脊受大区域分区构造、川西高原抬升作用的控制,二级山脊受掀斜作用、区域褶皱构造以及区域断裂的控制新生代以来形成了三级夷平面,一级夷平面即“高原区夷平面”,在工程区内称为“理塘期”高原夷平面该期夷平面海拔为4600~4800m,为本区海拔最高的准平原化夷平面,呈平顶状或缓波状起伏山脊或山顶,显示明显的山顶平台地貌景观二级夷平面海拔为4200~4400m,套生在理塘期高原夷平面之间,呈小面积谷间式平台套生在分水岭间,是高原夷平面破坏后,地壳抬升过程中停顿形成的次级夷平面三级夷平面即海拔为3800~4000m的夷平面其特征与二级夷平面类似,表现为小面积谷肩式平台套生在分水岭及4200~4400m夷平面之间,属剥蚀面性质工程区内雅砻江、鲜水河及其支流,河道下切十分强烈,河谷峡窄、谷坡陡峻,沿河岭谷高差悬殊,相对高差一般在500~1500m,为典型的高山峡谷雅砻江两岸地形起伏和相对高差无明显差异,具左岸较右岸略低的特征。
区内冰川地貌和冰川活动遗迹主要零星残留于4200m以上的山脊地区,以冰斗及冰川谷较为典型,古冰川悬谷多在4000m以上,区内终碛最低位多在海拔3600m左右雅砻江、鲜水河河谷属典型的侵蚀峡谷,间夹宽谷地貌,宽谷中一般可见4~5级阶地,多为基座和侵蚀阶地工程区河段为深切曲流河谷地貌,该段河道总体上呈“弓背”形展布,总体流向由北至南库区河谷两岸山体雄厚,河谷峡窄、谷坡陡峻,沿河岭谷高差悬殊,相对高差一般在500~1500m,属典型的侵蚀峡谷,间夹宽谷地貌;河谷两岸支流、冲沟发育,并断续见零星的Ⅰ~Ⅴ级阶地分布岩性软硬相间,岩层走向与河流流向大角度相交路线大部分地段基岩裸露,岸坡局部发育松散崩坡积块碎石土层,层厚0.5~8m;在坡度相对较缓的坡脚或阶地上广泛分布坡残积或冲洪积碎石土2.1.3气象、气候工作区属川西高原气候区,主要受高空西风环流和西南季风影响,具低温干燥、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空气稀薄、霜冻期长、垂直分带明显的特点5~10月,西太平洋付高脊线北移,本流域处于付高西源,西南季风盛行,携带大量水汽,使流域内气候湿润、降雨集中,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90~95%,雨日占全年的80%左右,是流域的雨季。
雨季日照少、湿度较大、日温差小根据电站邻近的雅江县气象站实测统计资料,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05.2mm,雨季(5~10月)降水量为661.1mm,约占全年的93.7%,多年平均年降水日数128.6天,雨季雨日约为108.4天,约占全年的84.3% ;多年平均气温为10.9℃,一月平均气温为1.2℃,七月平均气温为18.2℃,极端最高气温达35.9℃,极端最低气温-15.9℃;蒸发量大,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912.5mm;相对湿度小,多年平均值为54%,最小仅0%,无霜期180天,年日照时数2318小时水文气象:本流域径流主要来源于降水,径流的年际、年内变化及地区分布,与降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雅砻江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一般出现在6~9月,主要集中在7、8两月,且多连续降雨雅砻江较大洪水多为两次以上的连续降雨形成汛期内连绵不断的降雨使河流底水逐渐抬高,如发生1~3日较为集中的大面积暴雨,即可形成较大洪水洪水过程多呈双峰或多峰型,一般单峰过程6~10天,双峰过程12~17天洪水起涨时底水流量较大,一般可占洪峰流量的1/2~1/3左右由于流域大部分地区雨强不大,加之流域形状呈狭长带状,不利于洪水汇集,故洪水一般具有洪峰相对不高、洪量大、历时长的特点。
2.1.4水文、地质条件雅砻江发源于青海省玉树县境内巴额喀拉山脉南麓,由西北向南东流经四川境内,沿途有鲜水河、小金河、鳡鱼河及安宁河等支流汇入,再于攀枝花市倮果汇入金沙江区内流长229km,多年平均流量666m3/s,河床比降较大,河道狭窄,水流湍急,富蕴水力资源雅砻江流域测区段地处青藏高原东侧边缘地带,区内河谷深切,两岸谷坡陡峻,沿河岭谷相差悬殊,相对高差一般在500~1500m,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景观,雅砻江两岸地形起伏和相对高差没有明显差异,具左岸相对略低于右岸的特征1)地下水补给源测区地下水按含水介质的贮水性能和地下水的水力性质,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其中第四系孔隙潜水的补给源主要为下表泾流和大气降水,部分为地下水,而基岩裂隙水的补给源较单一,多为大气降水,少量为高山融雪水补给2)地下水排泄途径受地形及地质构造条件控制,区内地下水的排泄场所多为雅砻江河谷:第四系孔隙潜水一般以溢流形式就近排泄于沟谷较低年;基岩裂隙水则以溢流或泉眼形式排泄于沟谷边缘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切割强烈,在山体表层,含水层彼此联系较差,故山坡浅层地下水径流途径短;在河谷底,第四系松散堆积孔隙含水层厚度较大,分布连续,故其中的第四系孔隙水径流途径较长。
3)地下水动态由于山坡浅表层地下水补给源单一、迳流途径短,一般为就近补给,就近排泄,造成山体浅部几乎不含水或仅有风化带裂隙水,其动态受季节控制强,故而不稳定在河谷底部,砾石碎石土含水层孔隙发育,并与河水联系紧密,地下水动态稳定,在夏季其水位接近地表,在冬季地正位一般埋深2~3m.水位年变幅一般1~2m线路经过地带,主要为深灰色~灰黑色中~厚层砂质板岩和松散覆盖层分布地带,地下水为裂隙水和孔隙水其中,岩体中裂隙水较丰富,松散覆盖层中的孔隙水含量变化较大,沟底及河床冲积层含水量较大,而沟谷尾端及斜坡地带的洪积和崩坡残积信洪积层中含水量较小地下水由大气降水和附近山体补给,向沟谷排泄,最后排向庆大河及雅砻江地表水及地下水腐蚀性评价工程区地表水、地下水一般无色、无味、透明通过工程区地表、地下水的化学成份分析表明,水质类型为Ca-HC03,总矿化度137.45~418.29mg/L,PH=7.5~8.3,属中性偏弱碱性根据《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0-2002),环境水对混凝土及钢筋无腐蚀性综述之,区内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对砼不具侵蚀性2.1.5地质构造、工程地质1)第四系工程区覆盖层主要为冲洪积、坡积、崩坡积、崩积等。
冲洪积层主要分布于雅砻江、鲜水河及其支沟河床,河床冲洪积(漂卵砾块碎石夹砂)层厚0~10m不等,为漂卵砾石夹砂层,结构简单,纵向上厚度较稳定,横向上河心最厚,向两岸逐渐变薄坡积堆积物所在山坡地形坡度相对较缓,主要分布于桥位区左侧缓坡处崩坡积物在工程区山坡、山脚广泛分布,主要分布于鲜水河右岸斜坡段崩积层主要分布于鲜水河斜坡2)基岩两河口水电站地处雅江弧形构造带,按照现行的地层区划方案(四川省地矿局,1997),本区属巴颜喀拉地层区玛多~马尔康地层分区雅江地层小区以发育一套三叠纪浊积相碎屑岩建造为特色工程区基岩为三叠系上统两河口组中段、下段(T3lh2、T3lhl)及新都桥组上段(T3xd3)两河口组下段(T3lhl)总体特征以砂岩夹粉砂质板岩为主,据岩性组合特征可进一步分为五层两河口组中段(T3lh2)岩性以粉砂质板岩向上渐变为粉砂质板岩夹绢云母板岩及粉砂质板岩与绢云母板岩互层,岩层走向仍为北西西~南东东,倾角由陡变缓,层序正常,可细分为五个层新都桥组上段主要分布于鲜水河段,总体特征为粉砂质板岩夹变质砂岩,板理较发育3)不良地质情况自晚更新世以来,随着青藏高原的急剧抬升及雅砻江的快速下切,雅砻江两岸形成了高达数百米的陡峻岸坡,斜坡在自重应力作用下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致使拟建公路路线发育各种不良地质现象。
工程区发育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有浅表层溜滑、小型岩堆(崩积碎石)、弯曲变形岩体、危石及危岩体等岩堆:日地隧道洞身段地表下方斜坡附近发育3个小规模岩堆,现处于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