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方绘画比较鉴赏研究.docx
16页中西方绘画比较鉴赏研究 许景怡 胡海若摘要:中国国画、欧洲油画分别是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典型代表为了更好地对中西方绘画进行比较鉴赏研究,要充分考虑到中国国画、欧洲油画在各自发展历程中所受到的宗教、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在此影响下各自体现出的创作特点关键词:中国国画 欧洲油画 比较鉴赏:J205 :A :1008-3359(2018)15-0031-05绘画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门类,是全人类共通的文化交流载体和精神表达方式从最初起源到今天,中西方绘画各自保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迥异的历史基因,中国国画与欧洲油画最能集中体现中西方绘画的精髓,二者从画面、技法到蕴含的文化特性等均有显著差异本文将以中国国画和欧洲油画作为范例,从中西方宗教、历史社会以及创作技法等角度对中西方绘画进行比较研究,希望可以为如何鉴赏中西方绘画提供一些参考一、宗教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很早以前,宗教和艺术之间就有了相互的影响从最初原始人类对大自然的朴素崇拜,到逐渐形成体系化的宗教教义,包括具体的信仰对象、完备的信仰体系、完整的传播内容等在内,几千年来,宗教和艺术相互促进,共同演变和发展宗教在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充分借助了包括绘画在内的多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目的是促进对广大信众的教化。
宗教在借助多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的同时,也为艺术注入了持续的活力和创作灵感一)佛教、道教和中国国画中国国画在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开始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特别是“禅”的思想这一思想既在佛教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又影响着国画创作者的价值观念禅”思想所追求的静、修、思以及在禅定中开悟和实现自我解脱等,历来是我国士人阶层的“精致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中国国画在构思上逐渐融入了“禅”的意境比如唐代大家王维,既留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著名诗句,又是一位佛学造诣颇高的山水画大师其画作中(虽然世人对其传世作品是否为真迹仍存质疑,但并不妨碍这些作品对王维精神世界的再现)无不表达着作者对于“禅”思想的理解王维所作《江干雪霁图》中,远处群山连绵,一弯江水由远处徐徐流近,水面逐渐开阔江上小桥一座连接两岸,岸边不远处有几间屋宇倚着背后险峻的山石,有二人在屋前站立交谈再向远山望去,天空中似是一排大雁在翩翩翱翔画面整体布局详略得当,意境深邃,王维仅用水墨加细笔勾勒,便表现出大雪初霁时的宁静和勃勃灵动的生机画面简单、平和,却又展现出宽广的视野和内心的悠然自得作者修禅悟道的清净状态,在画作上表现为简朴、隽永的笔墨意象。
类似王维的绘画样式和其所表现出的意蕴,深刻影响着后世山水画的创作在中国传统国画题材融入佛教思想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佛教题材绘画六朝和唐代就有许多专门图绘佛教题材的大画家,他们的作品大都留在寺观和洞窟壁画中,也有一部分保留在地下墓葬艺术中年代距离现在比较近的,如明代画家吴彬所作《涅槃图》《罗汉图》等,生动再现了佛教内容在具体人物的创作上结合佛教典籍中所述情景,采用诸多形象、表情、肢体变化,让观者可以从画中很快地辨别出每个人物有很多画家以佛教典故作为创作题材,且各家对于佛教教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在客观上丰富了佛教通俗化的表现手法再看道教这一产生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讲求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和天性的尊重,受此影响的绘画作品往往浸透着一股飘逸和洒脱明末清初的书画宗师八大山人,曾为僧,后入道作为皇族贵胄,他不幸历经国破家亡,一生经历坎坷,他笔下的画作,不欲人夸,但求自遣,这也是道家思想的一种表现其作品《烟江钓艇》中,从画面左上至右下,一座山峰由山顶缓缓延伸至山坡,层层叠叠山上或是一簇簇深墨色的树木挺拔而立、或是一片片留白处的山石;山势平缓处,有一凉亭;山的右侧江水环绕,以留白表现;再往右上处,寥寥数笔画出一叶帆舟;帆舟上方,几座远山静静矗立。
全图视野空旷,布局简洁,用笔苍劲,细节上并未做过多修饰,带有明显的写意风格作者借自然之景色抒一己之胸臆,独立于人间繁华之外,自得于山水性情之中,清静怡然,潇洒快活!画中有山、有水、有人(帆舟),彼此静而处之,恰是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最直观的表达八大山人是中国文人画的集中代表,他的绘画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哲思,也体现着中国笔墨的至高修养所谓写意,最重要的是“意”,其中包含着受中国文化熏染的精神境界对于这样的绘画而言,实用性已经不再是作者追求的目标绘画作品离开了现实功利的用途,完全内化为作者自身的精神图景欣赏这样的绘画,观者也需要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深邃内涵,以及中国古代士人的精神世界二)基督教和油画西方油画的成熟历程,则与基督教紧密相关在文艺复兴以前的漫长岁月,绘画的创作内容经常是宗教人物、宗教故事宗教主题的绘画布置在宗教场所作为装饰,提供给教徒冥想、忏悔的观照对象这样发展下来,千百年里诞生了不少佳作佛教、道教对中国国画的影响更多作用在对画家内心世界的塑造上国画画家接受了佛教、道教的信仰,并进行再创造,而非拘泥于宗教的条条框框之中与此不同的是,基督教在西方社会拥有的政治权力与世俗势力非常之大很多时候,欧洲油画家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对教皇的服从,是在履行为教廷服务的职责。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之一的米开朗琪罗所作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就是应当时教皇的命令,以《圣经》内容作为主题进行的全景式创作虽然这幅恢宏巨作成就了米开朗琪罗的历史地位,但其本人也因经年累月的工作损害了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基督教对欧洲油画的影响还表现在对绘画风格的限定中,比如,我們熟知的达芬奇所作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在这幅作品之前,已经有过许多题材相同、画面结构相似的作品出现过公元6世纪左右的一副镶嵌画中,耶稣身着深色衣装在画面最左侧且头顶光环,其他十二位门徒身着白装依次向右排列,所有人围着一张桌子,桌子上面只有一个盛着两条鱼的餐盘画中十三个人的表情非常刻板,没有很明显的人物特征还有一幅15世纪的木板画,也是同样题材,虽然人物位置、动作已有各自不同的变化,但是表情依旧木然除叛徒犹大外,耶稣和其余十一个门徒全部头顶光环,众人围桌而坐,以正面、侧面、或背面示人这两幅画均创作于中世纪——欧洲大陆处在基督教统治的时代教会在当时具有绝对权力,世俗社会必须服从在教会的森严氛围下,宗教题材画作中的人物相貌并不追求比例上的和谐,面部表情显得清高且毫无生气耶稣及其门徒头顶必须配有光环,以突出身份的神圣和至尊地位。
但随着时间和技术的发展,欧洲宗教题材绘画中的人物造型逐渐开始向现实靠近,特别是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后,随着对人性的关注与提倡,人们开始意识到自身的美和伟大比如,达芬奇所作《最后的晚餐》中,十三个人物应和着自己的身份、心理活动,呈现出不同的动作与表情,非常准确地描绘出了人物特点人体各部位比例非常协调、立体感突显,画中人物头顶上也不再有体现神圣身份的光环这幅《最后的晚餐》与之前同题材作品相比,是在以一种生动的方式来表现阴谋即将发生前那种波云诡谲的气氛,而不是单单为了突显耶稣及其门徒地位的高不可攀又如,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中的另一位拉斐尔所作多幅《圣母像》,画中的圣母美丽、慈祥,虽然是宗教题材,但画出的却是对人性、母爱的颂扬与赞美进入到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大师们通过恢弘生动的艺术作品,让宗教题材中的形象回归到人的本性,体现出对挣脱宗教束缚的人本主义的张扬,把古希腊、古罗马对人和人体、人性的尊重和表现重新唤起并赋予新的生命二、社会发展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任何艺术都根植于所在的社会土壤中,不同的社会发展轨迹深刻地影响着中西方绘画画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社会环境为创作提供了充沛的灵感来源,相应作品也真实记录下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一)中国社会和中国国画中国社会自古以农桑为本,重视农业发展,相应产生了与之匹配的生活百态以及记录它们的绘画作品比如,在宋代画家李迪所作《风雨归牧图》中,水岸边几株繁茂柳树上的枝条呈较大幅度的飘摆状,可见当时的风已经很大了近处一大一小两只水牛正奋蹄向前奔跑,尾巴向后飘着,可见速度之快,已经感觉到大风裹挟着雨点而来,着急向家的方向赶去在前方的大水牛边跑边回头望着小水牛,内心的焦急和对同伴的关心跃然纸上大水牛身上骑着一个小牧童,身披蓑衣,左手执一根树条,右手紧紧按着头上的斗笠,身体前倾迎着风雨刮来的方向;小水牛身上同样有一个小牧童身披蓑衣,但却背对牛头趴在牛背上仔细一看,原来这个牧童的斗笠已被大风刮到了地上,牧童眼瞅着掉落的斗笠有些不知所措这幅作品描绘的内容在江南水乡经常可见,水牛、垂柳、牧童、风雨,组合在一起,呈现出当地民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与情景且作品的动态感极强,细细品来趣味十足这是中国山水画表现的一个重要题材在中国古代民间有关农业生活的绘画中,以《渔樵耕读》为主题的四联图,也是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寻常百姓家中经常用来陈设装饰的艺术品渔、樵、耕、读这四个要素最能体现古代农业社会的主流生产生活观念和价值追求,而且这种以农耕文明为传统的社会形态也一直延续下来,对现当代的画家给予了启发。
比如,以画马见长的现代绘画大师徐悲鸿,留有如《巴人汲水图》《渔夫图》《九州无事乐耕耘》等作品,都以普通大众从事农业劳动为主题,采用比较明快的色彩,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除了描绘农耕生活,中国国画中也有如《清明上河图》这般全景展现古代城市社会风貌的传世巨作在五米多的画卷上,宋代画家张择端描绘了沿汴河两岸的社会生活场景亭台水榭、船舶码头、桥梁街道、茶楼酒肆、花草树木,一应俱全;官家、店家、船家、僧俗众人,三教九流汇集而齐所有景物、人物均刻画细致、逼真,再现了当年大宋都城汴京的繁华与社会生活的诸多细节,今人叹为观止,如穿越回千年前,身临其境二)西方社会和油画在现代工商业发端以前,欧洲同样以农业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生活结构上多体现为庄园模式许多作品中都有反映田间耕作、放牧或是农夫家庭日常生活的内容19世纪法国以描绘农村生活见长的画家让·米勒,其作品如《拾穗者》《牧羊女》《运柴者》等,都是反映农民田间工作的现实题材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主人公都位于画面正中间的位置,占据最大篇幅,身后的平原景色非常开阔画面以暖色调为主,但并不是很明亮,给人感觉比较柔和观者在欣赏时可以感受出画中主人公在辛苦劳作后的疲惫。
以知名度很高的《拾穗者》为例,在近处三位妇人身处一片已收割过的麦田中,已全是麦茬和零星散落、未被收走的麦穗,三位妇人身着粗布衣服、戴着头巾,面色黝黑、皮肤粗糙,单从外表就能判断出她们的身份妇人们弯腰一手仔细捡拾着,一手攥着已归拢好的麦穗远处是一堆堆码放好的麦子、三五成群交谈的人、和更远处的几间房舍这幅画的写实色彩浓重,从场景到人物,均体现了劳动者的辛勤和对生活的艰辛耕耘,是对欧洲农业生产的真实记录除了生产场景,欧洲油画中也有描绘农民家庭日常生活的作品比如,在荷兰著名画家梵高的画作《吃土豆的人》中,五口之家劳作一天后,围坐在桌边用晚餐食物非常简单,只有一大盘土豆和刚煮好的黑咖啡,餐桌上方是一盏油灯,仅够照亮食物,农民一家衣着简陋,面容憔悴土豆是欧洲寻常人家的主食,昏暗的环境、粗制的衣着,都显示出画中主人公并不富裕,需要辛劳耕作来维持生计这幅画是对当时欧洲农民日常生活的经典再现与中国农业文明发展轨迹不同的是,欧洲资本主义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逐渐兴起壮大,成为社会的主流力量伴随工业文明的到来,欧洲现代城市生活也日趋成型,渐渐成为油画家创作的新题材如法国印象派画家毕沙罗所作《蒙马特大街》,描绘的就是巴黎19世纪末的城市街景。
蒙马特大街位于巴黎北部,街道宽阔整洁,街道旁是笔直但已葉子落尽的树木和浅色墙面、深色屋顶的楼房大街上人流、马车熙来攘往,但各行其道十分有序整个画面颜色明亮,景物由近至远不断延伸这幅画的创作年代恰逢现代工业快速发展阶段,城市生活节奏渐渐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