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杏**
  • 文档编号:315786254
  • 上传时间:2022-06-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2.39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 摘 要:《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又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义”是其中表现很突出的一种思想书中的某些义是值得赞扬的,但是对于不分是非的愚忠却是持否定的态度,因此应该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三国演义;忠义;人物;拥刘反曹;道德观念;批判  《三国演义》原题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演义》,由罗贯中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又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汉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表现出一种英雄史诗的格调而在某些人物身上,表现出了“义”这是《三国演义》中表现很突出的一种思想但义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内涵是很复杂的,属于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级社会中,是有不完全相同的含义的义常常和其他的伦理观念相联系,如正义、信义、情义、恩义、忠义等等战国时期,信陵君等人养士,礼贤下士,被称为是一种美德,这是贵族豪门之义,主给客恩情,客则“士为知己者死”,这种属于主奴关系的恩义秦汉时期,有荆轲等人,出现了“侠客之义”,即舍己为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属于信义。

      主奴关系的恩义扩大到君臣关系就是忠义这是被历代统治者所大力提倡的,是封建时代维护君臣关系的到的准则孟子提过君臣关系的最高理想是:君之视臣为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在《三国演义》里,既有下层人民群众互相扶持帮助的信义,也有上下隶属关系的恩义和忠义,而忠义占了更突出的地位  小说一开头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采用的是民间结义的形式:异姓结为兄弟,“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1]其内容是民间的信义后面的章节为了同这段描写相呼应,表现出刘备讲信义,在关羽和张飞被害后,写了刘备不顾蜀汉的整体利益而举兵伐吴但从三人关系发展上看,实际上还是恩义和忠义,从表面看,三个人是兄弟关系,但结义的实际目的却是恢复汉室,帮刘备打天下如二十六回,关羽暂归曹操之后,曹操想留住关羽,派张辽去试探关羽,,张辽问他与曹操的关系如何,与结义兄弟关系相比较如何,关羽回答说,他与曹操是朋友,与刘备是君臣,二者是不可以比较的而这个时期的刘备败投袁绍,离做皇帝还远着呢,但关羽已经以君臣关系来看待了再如在第二十五回里,关羽在曹操那里,秉烛夜谈,维护的是“君臣之礼”,挫败了曹操的阴谋。

      过五关斩六将,信守誓约,这些都使得曹操大为赞叹:“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并教育手下:“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2]所谓的“事主不忘其本”,“不忘故主”强调的都是“忠”,“义”在这里是附属于“忠”的关羽写信向刘备表达他的忠义,其中有八个字,可视为关羽一生的写照:“义不负心,忠不顾死而义是从属于忠的,忠义不可分,所以说关羽是忠义的化身,在他身上把忠义二字体现的淋漓尽致  再如诸葛亮诸葛亮的形象特点主要是多智,被毛宗岗称为“智绝”在他的身上也表现出非常突出的恩义和忠义思想他与刘备的关系,是封建社会中君臣关系的典范,达到了儒家提出的“君之视臣为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的理想境界诸葛亮出山本就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此后他一生的行动就是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八十五回里,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他未能实现的理想是“同灭汉贼,共扶汉室”,如果子嗣不才,则诸葛亮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听后汗流遍身,手足无措,“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其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又说“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刘备死后,他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南征北战就是为了报刘备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

      他甚至事无大小,都亲自处理,有人劝他注意身体,他回答说“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可见诸葛亮的智慧也是从属于忠义的  《三国演义》里的忠义思想,当它与以刘姓为中心的封建正统思想结合时,是以对汉室的态度为衡量标准的,即:凡是拥护汉室的或投奔蜀汉的就是忠,否则就是奸但有时也超出于集团利益,而成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准则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各个集团中的人物,只要表现忠心不事二主,作者就加以赞扬如官渡之战中,袁绍的谋士沮授战前正确分析形势,提出正确决策,袁绍不但不听,反而加罪与他袁绍战败后沮授被曹操所抓,坚决不降曹操,从情理上讲,袁绍昏庸残暴,不是明主,他投降曹操是明智之举,但是他却拒绝了曹操看中了他的才能,厚待于他,并将他留在军中,但他却一点都不动心,反而盗走营中的马想回归袁绍曹操最后迫不得已杀了他,但作者有意渲染他死时的英勇不屈,神色不变曹操曾感叹说:吾误杀忠义之士也!“并为他建墓,在墓碑上题”忠烈沮君之墓“书中还以诗赞曰”河北多忠义,忠贞推沮君又比如第七十四回里,魏将庞德在与蜀汉交锋中被擒获,关羽劝他投降,庞德宁死不降,关羽斩而怜之,并对他予以厚葬与此相反的是,书中凡是叛主的几乎都遭到了谴责。

      如第五十三回里,关羽取长沙时,魏将魏延斩太守韩玄后投降了关羽,关羽引见刘备时,诸葛亮要斩魏延,并痛斥他时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可见即使是叛曹归汉也是要受到谴责的,而且还特意安排由蜀汉的军师诸葛亮来谴责最突出的是魏将于禁的描写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战败投降刘备,后又复归曹操作者对于他的投降蜀汉并不肯定,而对他“兵败被擒,不能死节”谴责为“临难不忠”而且还特意安排一个情节来表现作者的道德观念:曹丕当皇帝以后,让于禁去看守曹操的陵墓,故意在陵墓墙壁上画了关羽水淹七军时于禁被擒的事,关羽俨然上座,而于禁伏地求免与一死于禁见此又羞又恼,郁闷而死小说还用诗来给予评论:“三十年来说旧交,可怜临难不忠曹知人未向心中识,画骨今从纸里描表现了对于不忠的人的谴责蜀汉的邓芝回答孙权的话:为君者各修其德,为臣者各尽其忠就很好很精准的概括了《三国演义》中所表现的基本道德观念  由此可见,《三国演义》中所表现出来的“义”不仅仅是单纯的“义”,而是从属于“忠”的,而当“忠”与“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相结合时,它强调的是对汉室的态度;但它也常常超出于特定的政治集团利益而上升到一种抽象的伦理,强调事主要忠心,而不必考虑其主是否值得效忠。

      这种宣扬已经接近于愚忠思想了《三国演义》中所表现的这种不讲是非邪正的效忠于主子的思想,在封建时代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观,它当然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是非常落后和腐朽,是应当加以扬弃和批判的但有关于“义”和其他的伦理观念相联系的,如正义、信义、情义、恩义等等却是我们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值得我们继承因而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义”的思想我们应该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肯定其中应该肯定的,否定其中应该否定的,这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毛宗岗.评改本三国志演义[M].济南:齐鲁书社,11011.  [2] 毛宗岗.评改本三国志演义[M].济南:齐鲁书社,11011. 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