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九年级新教材解读——九上单元解析.ppt
121页历史与社会 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对应的课程标准3-1 20世纪的革命与战争年代,九年级上册的时间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 中国:1900—1949(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世界:1900—1945(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与旧版教材的关系,旧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新版教材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二单元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三单元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第四单元 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一课 全球性的震荡 第二课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三课 民族复兴的新道路 第四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第五课 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 第六课 新中国的诞生 综合探究七 回顾中华民族百年 历程,框架结构,教材篇幅与课时,旧版教材:44页,14课时 新版教材:115页,35课时,第一课 世界的格局与第一 次世界大战 第二课 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第一课 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旧版教材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编写思路:文明史写法,勾勒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材篇幅:1.5页 教学点位: 大战概况凡尔登战役科学技术的运用,,新版教材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3课时,9页,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军备竞赛 (与工业革命的关系),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本课时重点 通过地图,了解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知道列强矛盾的由来和矛盾最为集中的地区; 体会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列强对外扩张和军备竞赛中的作用。
第二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 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形成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9月,马恩河战役(西线战场),1916年 2月,凡尔登战役开始(一战转折点) 1917年 美国、中国、巴西等国对德宣战,协约国力量增强 1918年 奥匈帝国瓦解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战协定,宣布投降,一战 结束,战争的过程,大部分为新增内容,对大战起因的探究(军国主义论调、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抢占殖民地……),学习本课时需要关注的问题,19世纪,西方国家民族主义思潮兴起 对许多人来说,民族主义、民族统一和民族独立的胜利,以及民族国家的创立已经成为世俗的一种信念对于大多数热忱的民族主义者而言,民族代表着更高的真理,也代表着对一种更好的未来生活的集体期望和个体期望 1914年的悲剧就是,在欧洲政治破产的国度里发生的动荡不安和民族主义冲突,通过同盟体系将那些更先进的国家自动拖向毁灭 [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对民族主义的认识:辛亥革命后,民族观念的变化; 民族主义情绪对德国走上法西斯之路的推动……,阅读推荐: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 构架健康开放的民族主义 历史上国共两党的民族主义及其影响杨奎松著《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录:学问有道》,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
通过地图,了解战前形势、主要战线和重要战役,大战在哪里爆发?为什么会发生在这里?,战争爆发前和爆发时,人们对战争的态度 正确认识战争性质与特点 辨析:科技在战争中的作用(与上一课时工业革命成果、军备竞赛的激烈程度之间的联系),(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体系),第三课时 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需要关注的问题,巴黎和会的概况(各国地位不平等,利益诉求不同)四国的打算 《凡尔赛和约》 为什么中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一战前后,欧洲版图的变化 欧洲版图 如何理解“和平”,新增,美、日、英、法四国在巴黎和会上的打算,一战前的欧洲,一战后的欧洲,第二课 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3课时,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与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对应)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列强在经济上的掠夺 观点的辨析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 清政府的改革与努力,本课时内容与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对应,是辛亥革命的背景民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新政” 立宪,,,,大部分为新增内容,,,,,第二课时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四川保路运动(起义导火索) 武昌起义的过程 辛亥革命的形势(地图),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创建,南京临时政府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南北议和 清帝退位,孙中山辞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注意对其评价),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大部分为新增内容,,第一课时所述民族工业的发展——集股自筹铁路,本课时所述保路运动背景——铁路国有,,,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覆亡,注意几点,历史线索的清晰、完整,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以肯定其积极意义为主),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
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革命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两个半世纪以来民族主义革命传统的梦想,而且还超越了狭隘的种族诉求……但是,革命并不彻底,而且产生了许多不幸的后果 ——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的统治,揭开了民主共和的新一页从此,中国不再被称为“帝国”,而称为“民国”由“帝”而“民”,标示着国家性质以及人们地位的变化尽管以后的历史实际常名不副实,“民国”并不真正属于人民但是,至少在理论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充分享有各种自由和权利,而国家的统治者却成为人民的“公仆” ——杨天石著《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树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从而有利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第三课时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旧版教材中的北洋政府,大部分为新增内容,新版教材的变化 教材篇幅:3页 教学时间:1课时 点位: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独揽大权的措施 临时政府从南京迁至北京 改组内容,委任亲信削弱革命派力量扩张武力(向列强借款)胁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民国初期共和与专制的较量,袁世凯复辟帝制1914年,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1915年底,宣布接受帝制,该国号中华帝国护法运动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郁郁而死,军阀割据 形势图只需了解直系军阀、皖系军阀和奉系军阀的大致控制范围即可,无需记忆人名,感受北洋政府统治下的军阀割据的形势和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与旧版教材基本接近,稍微调整和修改,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探究目的 勾勒中华民族实体和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线索,加强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 在第一二课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和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培养拓展性思维。
新增,感受“多元一体”,本环节强调结合学生已有历史知识,感性认识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形成过程与八下教材有关的民族交流会聚,探究“驱除鞑虏”,保国保种 1898,甲午战争 1894-1895,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1905,本环节通过联系民族危机和社会背景展开 首先呈现史实,表明民族危机 日益严重回顾一下,同盟会的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然后通过活动设计,表明20世纪初的危机走向“五族共和”,明确区分“种族革命”与“民族革命”,表达了“五族共和”的转变,强调中华民族一体阐释何谓小民族主义,何谓大民族主义,提倡后者说明民族观念的转变,“驱除鞑虏”,“五族共和”,本环节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观念的转变第一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课 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第三课 美国的资本主义改革 第四课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五课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综合探究二 历史地认识多样的发展道路,,第一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第一课时 俄国十月革命,本课时是在旧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订,注意以下几点即可:,阅读卡“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原教材基础上强化了思想内涵。
教材中增加了生动的细节描述 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更加客观真实地认识攻占冬宫的史实第二课时 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增内容,史实,新经济政策 (列宁)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人物,斯大林体制,需要注意的问题 讲述新经济政策时,不强调此前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概念 知道苏联成立的时间,注意俄国、苏俄、苏联三者的区别 知道苏联开展工业化的方式(五年计划),难点 如何评价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课 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第一课时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本课时是在旧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订,篇幅增加,点位更加突出凯末尔革命——赢得国家独立 土耳其改革——建成现代文明国家,以土耳其、印度为例,说明这一时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转型;客观认识重要历史人物的作用但不夸大,仍以两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为主需要注意的问题 了解“奥斯曼帝国”与“土耳其”之间的关系(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均使用的是奥斯曼帝国) 讲述土耳其改革时,以文字改革为重点,世俗化改革可简单带过第二课时 印度的觉醒,新增课时,教材结构,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双重影响(与八下教材的联系) 20世纪初,印度国民意识的增强,推动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重点 从非暴力思想到非暴力不合作的转变 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特点,第一课时 30年代的大危机,第三课 美国的资本主义改革,本课时是在旧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订,篇幅增加,层次更加清楚。
与旧版教材相比,新增的点位与形式的变化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原因与表现 繁荣背后潜在的危机 危机爆发后的种种表现与特点 数据的运用,,重点,重点,时间,两条线索,难点 危机为什么会从美国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重点,第二课时 罗斯福新政,本课时是在旧版教材基本上的修订,基本框架未变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作如下调整 开篇增加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 增加罗斯福上台背景的介绍 课例,胡佛和罗斯福面对严重危机的主张分别是什么?,自由放任政策;实行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如果你是当时的美国选民,你会把选票投给谁?为什么?,胡佛的竞选主题是“促进自愿主义、个人自由主义、联邦不对市场进行经济干预……” ——《美国通史》 罗斯福在竞选中承诺:“我向你们保证,我不会让你们空欢喜一场的我会把新政贯彻到每个方面… …——《罗斯福传》,,析新政背景,PK,胡佛,罗斯福,,,PK,1 575万票—2 280万票,59票—472票,,问题一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总结归纳的能力根据资料,可归纳出以下方面的问题金融、财政、贸易、工业、农业、社会…… 问题二重在激发学生历史想象能力,与危机中的人们感同身受,既知道危机的严重性,又理解人们在演讲中看到的希望。
增加罗斯福就职演说的材料,降低新政措施的难度 课例,,小组活动:寻危局表现 探新政举措,——,,要求:根据罗斯福就职演说,金融组、工业组、农业组、社会保障组的组员合作,寻找各领域危局表现,探究新政举措2.金融组、工业组、农业组、社会保障组的代表以炉边谈话的形式分别展示探究成果议新政举措,(复兴、改革和救济),,危局,银行倒闭,,举措,。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