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理论在“一对一”个性化就业指导中的应用.doc
9页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理论在“一对一”个性化就业指导中的应用赵帅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市 邮编:100144摘要:“一对一”个性化就业指导是采用“教师一次对应一名学生”的方式,根据学生的性格类型、职业倾向及实际能力,开展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及有效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方式,从而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理论,采用《霍兰德职业兴趣评量表》进一步完善设计“一对一”就业指导中的“职业定位”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职业兴趣倾向、寻找适合自己的行业及岗位,从而达到“人职匹配”的理想就业效果笔者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及学生指导案例验证了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理论及评量表的有效性,就其在“一对一”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做探索性研究关键词:一对一;就业指导;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理论;应用1 引言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一方面缓解了企业和社会对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较大的就业压力针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不断出台和完善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办法,为广大毕业生积极就业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各高等院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力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确保毕业生培养方向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实现高校育人成才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一切有益于就业指导的方案、工具、措施,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环节设计,是新时代下高校对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随着“80、90后”大学生成为毕业生的主体,当代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心理预期、价值观念等与以往的毕业生表现出了明显不同:他们的主体性越来越强,职业选择面越来越宽,选择职业时更看重发展前景、施展才干机会、薪酬福利和工作环境毕业生突出的个性和较高的心理预期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出现了教育部部长周济描述的“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社会就业状况;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找一份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到一个学生和家长们都感到满意的理想工作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甚至出现了求职目标不明确,对自己认知不到位,缺少职业观念及素质的情况,这就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和挑战3 “一对一”个性化就业指导方案介绍3.1 “一对一”个性化就业指导理念当前高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现状:学生个性化明显,就业意识不强,不会推荐自己,不重视培养职场素质,缺少面试求职经验等;学生迫切需要一个系统的、详细的、一条龙的就业服务体系因此,切实开展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及有效性的“一对一”个性化就业指导是确保大学生积极充分就业的关键。
一对一”个性化就业指导关注的是每名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真正细致到每个环节、每位学生只有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才能做出成效,才能得到学生们的认可与爱戴充分发挥“一对一”个性化就业指导的作用,将工作做深、做细、做精,才能取得预期的工作成效,从而全面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3.2 “一对一”个性化就业指导环节1、 “一对一”关系建立 作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及专职员,应充分发挥角色优势,通过多次走访课堂、深入学生宿舍交流、与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打游戏等多样的方式,与学生开展“一对一”深入谈心,从而全面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如:性格特点、学习情况、专业技能、社会实践能力、职业倾向等)一对一”指导关系的建立是做好整个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2、求职心态调整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普遍存在期待值过高、不切实际、眼高手低、自信不足等问题为学生调整求职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整个过程的开始3、职业定位根据学生的特点、职业倾向及实际情况,为学生进行角色定位,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职业素质,确定求职目标同时,指导教师可以根据目标职业的人格需求、技能及职业素质,具体决定下一步的指导风格及侧重点4、简历修改学生求职简历普遍存在雷同现象:模版抄袭、形式固定、逻辑混乱、内容缺乏个性及亮点、细节问题突出等等。
通过本环节,使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就业优势与劣势;为学生设计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个性鲜明的、优势突出的个性化简历,从而提高简历的“曝光度”,赢得面试机会5、面试指导此环节旨在摸清学生面试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与职业素质因材施教,可通过模拟面试,向学生全面介绍职场中的“规则”,从而做好对面试过程的整体把握,克服主观因素影响,提高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共识度6、就业情况反馈做好学生就业情况的关注、追踪、记录、反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循环指导分析并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及时做好沟通,促进学生成功就业3.3 “一对一”个性化就业指导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一对一”个性化就业指导是一个通过双方沟通,根据学生需求,结合学生实际,分析并解决学生就业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指导教师除了需要了解就业政策及相关文件,掌握基本的职业指导理论及方法以外,还需要对心理学的掌握及运用因此,“一对一”个性化就业指导中的各个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学生没有求职目标,甚至不了解自己喜欢的职业与岗位,这就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出了难题因此,借助心理学测评工具挖掘学生职业潜能,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位,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职匹配”,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4 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理论及应用4.1 理论的提出与演变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类型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霍兰德认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R)、探索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及传统型(C)六种类型由该理论演变而成的《霍兰德职业兴趣评量表》,通过“理想职业”、“职业活动兴趣”、“职业能力自评”及“价值观”四个部分的内容对六种职业类型进行测试,帮助人们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从而更好地做出求职择业的决策如果测试者有明确的求职目标,则可以发现自己适合的新领域,具有参考作用;如果测试者至今尚未确定职业方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恰当的职业目标测试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集体测试及单人测试为主4.2 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分析1、现实型(Realistic): 共同特征:喜欢使用工具、机器等从事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此类型人动手能力较强,做事保守,低调谦虚;但缺乏社交能力,不善言辞,通常喜欢独立做事。
典型职业:计算机技术人员、机械技术员、制图员等技术性职业,以及木匠、厨师、技工、修理工、农民等技能性职业 2、探索型(Investigative): 共同特征:喜欢专业的、抽象的、思考的、独立的工作通过运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用于观察、估测、形成理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挑战未知新事物此类型人知识渊博,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善于脑力活动,但不愿动手;喜欢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做事追求精确,但不善于领导他人 典型职业:科学研究人员、化学环保人员、专业教师、工程师、系统分析员、医生等3、艺术型(Artistic): 共同特征:喜欢艺术创作类相关工作此类型人富有艺术鉴赏力及创造力,富有情感及艺术才能,善于表达;渴望张扬个性,追求与众不同,实现自我价值;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但不注重实际,不善于事务性工作 典型职业:艺术方面(如:演员、导演、艺术设计师、雕刻家、建筑师、摄影家、广告制作人等),音乐方面(如:歌唱家、作曲家、乐队指挥等),文学方面(如:小说家、诗人、剧作家等)4、社会型(Social): 共同特征:喜欢从事教育、咨询、培训、开发或治疗等社会服务类工作此类型人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于言谈并愿意教导他人,但缺乏机械操作能力;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喜欢寻求广泛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典型职业:教育工作者(如:教师、教育行政人员等),社会工作者(如:咨询人员、公关人员等) 5、企业型(Enterprising): 共同特征:喜欢要求具备领导、管理、经营、监督及劝说才能,以实现政治、机构、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此类型人追求权力、权威及物质财富,具有领导才能;喜欢竞争、冒险、有野心、抱负;为人务实,习惯以利益得失、权利、地位、金钱等衡量做事的价值,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缺乏科学研究能力 典型职业:如:企业总裁、政府官员、项目经理、销售及管理人员、法官、律师等 6、传统型(Conventional): 共同特征:喜欢具有系统性、细节性、标准性的记录、归档、数据统计及文字信息相关工作此类型人尊重规章制度,喜欢按计划办事;做事细心、有条理,习惯接受他人领导,自己不谋求领导职务;喜欢关注实际和细节情况,通常较为谨慎和保守,但缺乏创造性,不喜欢冒险和竞争;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典型职业:如:秘书、办公室人员、记录员、会计、出纳员、行政助理、图书馆管理员、打字员、投资分析员等 测试发现,大多数人都并非只有一种职业倾向比如,一个人很可能是同时包含着社会型、艺术型和企业型向这三种职业倾向。
霍兰德认为,这些倾向越相似,相容性越强,则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时所面临的内在冲突和犹豫就会越少为了帮助描述这种情况,霍兰德建议将这六种性向分别放在一个正六三角形的每一角(如图4.2所示),并以六边形标示出六大类型的关系图4.2一般说来,六种职业类型之间有如下三种关系1)相邻关系:如 RI、IR、IA、AI、AS、SA、SE、ES、EC、CE、RC及CR属于这种关系的两种类型间共同点较多,往往在求职时可以同时考虑这两种职业,互容互补 2)相隔关系:如 RA 、RE、IC、IS、AR、AE、SI、SC、EA、ER、CI及CS,属于这种关系的两种类型间共同点较相邻关系少 3)相对关系:如RS、IE、AC、 SR、EI及CA,在六边形上处于对角位置,即为相对关系相对关系的类型间共同点最少,兴趣点容易冲突因此,往往一个人同时具备两个相对关系的职业类型的情况较少评价个体的兴趣类型时经常以其在六大类型中得分居前三位的类型组合而成,组合时根据分数的高低依次排列字母,构成其兴趣组型,如ASE型由于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完全依据职业兴趣测试,还要考虑具体的职业需求及求职过程中的可行性如果我们不具备所向往的职业需求,往往会在职业选择时不断妥协,寻求与其相邻甚至相隔的职业类型。
为此,经常需要不断适应新的职业环境,培养新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等4.3 调查数据分析将《霍兰德职业兴趣评量表》以问卷形式向在校学生分学院、分18个抽样专业、分年级进行发放,并组织学生填写共发出问卷900份,回收862份,其中有效问卷785份问卷由“学生基本信息”(包括:专业、年级、性别、政治面貌、家庭所在地、父母文化水平、子女数量、在校任职、就业影响指标等)及《霍兰德职业兴趣评量表》两部分组成将有效问卷中学生填写的信息按照问卷项目内容设计成EXCEL表格,将结果录入表格进行数据分析,如表4.3所示表4.3 数据处理分析过程(部分数据)将测评学生的六大职业类型中得分居前三位的类型组合为兴趣组型,并参考《职业代码表》映射出对应的职业通过综合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职业兴趣倾向及对应职业与所学专业有一定相关性,但有相当比例学生的职业兴趣为非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这表明专业与职业的联系并不是绝对的,更多地应该树立“人职匹配”的正确职业观2、年龄、年级、性别、政治面貌及家庭背景等因素对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