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魏晓平).doc
5页《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天津市咸水沽第一中学 魏晓平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作者情感变化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过程与方法1.双主导学学生主体,教师主导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把课堂交给真正的主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情感,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教学难点1.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即如何理解作者内心的不宁静2.品味朱自清早期散文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1.诵读法 2.问答法 3.启发法 4.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双案导学教学媒体PPT课件预习内容1.了解朱自清,理清文章结构,做好批注2.完成下发的学案,就重点句子做深度赏析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朱自清,明确散文的鉴赏要点2.美读文本,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内心不宁静的根源教学流程一、 新课导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先生优美的文字勾起了我们太多对过去美好的回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荷塘月色》同样会带给大家美的享受,为同学们留下美好的回忆二、 知人论事(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以下信息)1.了解作者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诗人: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作诗集《睡吧,小小的人》 1922年文学研究会8位诗人的合集《雪朝》内收朱自清的诗作19首1923年朱自清发表抒情长诗《毁灭》1924年出版诗和散文集《踪迹》散文家: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6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学者: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8年3月任西南联大国文学系主任,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民主战士:1946年10月,他成为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2.散文鉴赏要点慧识“文眼”是基本点;理清“文脉”是切入点;体味“文心”是关键点;品味“文语”是支撑点三、检查预习(参见学案)四、整体感知1.美读文本,理清文章结构层次配乐朗诵,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明确文章结构层次:作者行踪对应段落内容概括从家出发第1段心里颇不宁静,想在满月的光里寻找别样的荷塘小煤屑路第2-3段在幽静的夜晚寻求自由的自我来到荷塘第4-6段享受荷香月色的美景,获得淡淡的喜悦回家的路第7-9段想起江南采莲旧俗,到底惦着江南回到家第10段短暂的宁静因为思乡又重归不宁静2.速读文本,筛选出有关作者情感的字、词、句,进而理清作者情感的变化学生快速阅读,独立思考)参考答案: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②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③便觉是个自由的人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⑤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⑥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⑦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3.齐读《采莲赋》《西洲曲》节选部分,明确作者引用其内容想要表达的情感4.美读文章核心部分(4、5、6段),初步感知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配乐朗诵)五、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通过美读文本,理清了文章结构,掌握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完成了散文“基本点”与“切入点”的鉴赏,下节课我们将就散文“关键点”与“支撑点”进行深度鉴赏六、作业布置1. 美读文章核心部分(4、5、6段),特别是第4、5段,完成学案内容2. 阅读汪曾祺《荷花》和余秋雨《雨荷》两篇散文,做简要批注板书设计荷塘月色朱自清明线:游踪(从家出发——荷塘月色——江南旧俗——回到家)暗线:情感(颇不宁静——淡淡喜悦——惦着江南——不宁静)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品味朱自清早期散文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特色3.通过对比阅读,初步感知散文语言的不同特色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文眼”与“文脉”,本节课我们重点分析“文心”与“文语”,即以散文语言为依托,深入体味散文的意境美二、重点赏析1. 美读第4、5、6段2. 就学案中的表格内容进行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修辞比喻本体喻体本体特点比喻1荷叶舞裙舒展、柔美比喻2荷花明珠、星星、美人光亮、闪烁、洁美比喻3叶花的动凝碧的波痕动态美、碧绿、清澈比喻4青雾牛乳乳白、甜美比喻5薄雾中的叶与花笼着轻纱的梦朦胧、素雅比喻6路灯光渴睡人的眼昏暗、迷蒙拟人物体情态物体特点拟人1白色荷花袅娜、羞涩柔美、含苞待放拟人2荷叶肩并肩挺立、密集拟人3流水脉脉无声、饱含深情通感事物感觉转换事物特点通感1荷香嗅觉转听觉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通感2光与影视觉转听觉和谐叠词效果(文气舒展,音韵和谐)叠词1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的弯曲有致、一望无际叠词2田田层层写出了荷叶高低相连,布满池塘的盛景叠词3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木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景象炼字 效果动词1泻“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动词2浮“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态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动词3画“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像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3. 明确本文情景交融的妙处,深入体味散文“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4. 再次美读重点段落三、拓展阅读1. 朗读汪曾祺的散文《荷花》,试着对其语言特色进行赏析 2. 朗读余秋雨的散文《雨荷》,试着对其语言特色进行赏析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可以对语言有更为敏捷准确的感知能力,那样,大家就可以收获比他人更多的美的体验,那便是幸福的味道五、作业布置1. 了解语言鉴赏在高考中的重要位置,试着完成近三年天津卷中有关语言鉴赏的题目2. 以荷花为描写对象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综合运用修辞、叠词、精练动词;300字左右板书设计荷塘月色 朱自清 篇目语言特点意境情感《荷塘月色》缜密、华丽清香淡雅淡淡喜悦《荷花》凝练、自然鲜活灵动热爱生活《雨荷》典丽、精工浑厚深重哲思坚强教学反思:《荷塘月色》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美文,如何让学生体味文章的“美”应该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可是,“美”又是那么抽象,那么缥缈,怎样让学生通过具体可感的媒介来真正品味到《荷塘月色》的“美”成了我课前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结合本篇文章圆形的结构及情景交融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位在文章结构、作者情感、情景交融上。
第一课时以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情感变化为主;第二课时主要通过对语言的深度品析来体味文章情景的完美融合重难点确定之后,就开始思考如何突破重难点以第二课时为例,我把第4、5、6段作为赏析语言的重点段落,并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反复品味来体会朱自清先生在本文中呈现的情景交融因为加入了拓展阅读环节,所以,我借助学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预习,争取让学生在课前就把第4、5、6三段的语言特点整理出来,课上以分享阅读体会为主,实际上就是以品味文章语言“美”为主在掌握了《荷塘月色》语言特色、理解了情景交融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感受散文不同的语言美,进而增强对散文语言的鉴赏能力总而言之,第二课时的重难是情景交融,突破重难点的手段是品味语言教学实践初步完成了教学设想,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文中涉及的多种修辞、叠词、动词的运用有了深入的理解;对朱自清缜密华丽的语言特色有了一定的把握;能够总结出清香淡雅的意境并由此体味作者内心淡淡喜悦的情感;通过对比阅读,可以感受到汪曾祺凝练自然的语言特色实践出真知,教学更是如此,本次教学实践让我明白,不管是什么样的文体,一定要让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深入文章,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美”,本次教学,我在学生反复诵读方面做得很不到位,总想着学生在完成学案的同时已经细读文本了,在课上就可以省下时间扩展课堂容量了,也许这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不是所有同学都能细读文本的,所以,课上反复诵读还是非常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