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doc
4页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一、柏拉图的一生柏拉图(Plato)原名为“Aristokles”于公元前 427 年 5 月 7 日出生在雅典附近的伊齐那岛他的父亲阿里斯通和母亲珀克里提俄涅都出自名门望族父亲的谱系可以追溯到雅典最后一位君王科德斯柏拉图的父亲去世后,他的母亲改嫁给她(他)的堂叔,因此他从小在继父家度过,受到良好的教育Plato”原指胸广而体格优美者言,因柏拉图体格优美,其祖父戏以此名嘲之,随行于世——西洋教育通史)20 岁前他爱好文学和音乐,后来师事苏格拉底 8 年,研究哲学,笃信老师的学说苏格拉底饮鸠后,柏拉图耿耿不忘并开始游历,这期间他的所见所闻所思,很大部分组成了他今后的政治哲学思想公元前 387 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古希腊英雄阿卡德穆的墓前建立学园(Academy)二、理念论的来源——站在巨人的肩上1、赫拉克利特派“一切皆变,无物常住”被此派克拉底鲁推至“语言无法表述事物2、毕派有关具体事物“摹仿”数目的理论3、巴门尼德关于的观点: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唯有不动不变永恒唯一的存在才是真理4、苏从具体事物背后寻求一般定义柏拉图对“理念”与“现象”的思考,继承了古希腊哲学对人类道德、社会美德中的“不变”与“流动”进行思考的传统,在其老师苏格拉底提出要在心灵中寻找外部世界永恒的内在原则、可以用对话的方式将人类的理智和其中潜在的真理引导出来的基础上,阐发了这种智慧到底存在于何处、这种永恒的是非观念的定义等问题,形成了完整的“理念论”的思想三、理念世界(1)、理念论的提出“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看”(ide),原意是“看到的东西”,希腊文将其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柏拉图在《国家篇》最后一卷的一篇序言里对理念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凡是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这样柏拉图就给“理念”赋予了特殊的涵义,理念即现实世界的原型、范式、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理念是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存在。
例如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2)理念的分有说和模仿说柏拉图的理念从感性认识中抽象提炼出来,理念作为真实的存在,是可见事物的本质,是可见事物的产生、运动、变化的动因,是可见事物追求的对象,但理念又是绝对独立于可见事物,与之彼此分离那可见事物如何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理念又如何塑造可见事物?于是柏拉图提出了“分有说”和“摹仿说”:1、“分有”柏拉图认为,可见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正如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美本身即美的理念,为它所分有2、“摹仿”可见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被摹仿的理念是绝对的,由摹仿而产生的可见事物则是相对的以桌子为例,柏拉图认为存在三种桌子:作为理念的桌子、可见的桌子、画家所描绘的桌子这三张桌子中,只有作为理念的桌子才是唯一真实的实在;可见的桌子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像;而画家所绘的桌子是对可见桌子的摹仿,是可见桌子的影像;桌子的理念是永恒存在的,画中的桌子与可见的桌子则处在生灭变化之中,不可能长久。
由此可见,理念作为永恒真实的存在,超越于个体事物而存在,个体事物是理念的分有和摹仿,各种可见事物组成了可见世界,多种事物的理念构成了理念世界,但所有的理念并非同等存在,在理念世界中,善理念具有特殊的地位,它统治着可知的理念世界,是理念世界存在的根据、最高的存在和理念的终极目的,是“理念之理念”3)物质世界和理念世界他将世界两分为可见世界(物质世界)与可知世界(理念世界)可见世界是物质的、个别的“现在”,它总是在流动变化之中,人们不可能会对不断改变的事物产生真正的认识(物质具有多重性质),而只能是对具体事物有意见(Opinion);而可知世界是理念的、一般的“现实,它需要人们运用理智来了解,惟其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Knowledge)什么是意见、什么是知识呢?柏拉图认为:意见就是关于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事物的意见,知识就是关于绝对、永恒、不变事物的知识)可见世界是感觉世界,它变化、不稳定、有缺陷;可知世界是理念世界,它由事物的概念(Concept)组成,完美且恒定不变因为可见世界是摹仿了理念世界而建立的正因为摹仿,所以它既有理念世界的某些特征,也正因为摹仿,它就不是完全符合理念世界,它跟理念世界相比是不完满的,是有缺陷的。
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具体事物则是对这个“范型”的模仿,是完美理念不完美的影子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模仿理念而存在例如“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其他事物亦同样而就像我们平时看到很多匹马,他们的毛色各有不同,或者其中还有缺少耳朵或者瘸腿的马,但我们都知道他们是马,因为在这些马的背后,都是一匹绝对完美的“理念的马”同样,存在于两种世界的两种认识也是有着错误与正确之分的存在于可见世界中的意见,因认识主体与客体的不同而呈现多样性、变化性,这并非正确的认识;而可知世界中的知识,来源于人的理智,人的理智是相同的,知识也就是唯一的、恒定的、正确的这也是柏拉图认为数学学科美丽之所在:数学的状态是永恒的、可正确认识的柏拉图是唯心主义者他把世界区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以为前者是变化无常的,是虚幻的;后者是永恒不变的,是真的前者是副本,后者是原本;前者是影,后者是形所以柏拉图的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他是希腊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最重要的代表,是唯物主义最凶恶的敌人4)“学习即回忆”人是怎样来实现对理念的认识的呢?这个过程是怎样发生的呢?柏拉图认为认识的过程就是回忆,所谓知识、真理不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而是对理念世界的认识。
认识理念世界不能靠感觉,感觉只能提供错误的认识,认识理念世界主要靠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因为人的灵魂是永恒的、不变的,灵魂在降生到肉体以前已经认识了理念世界中的一切理念当灵魂与肉体结合转生为人时,由于对进入牢笼(肉体是灵魂的牢笼)和失去自由产生惊吓、恐惧,并且受到现象世界中各种诱惑等原因,使本来具有的知识或已认识的理念遗忘了不过,这种对真理知识的遗忘和灵魂的睡眠状态是暂时的,如果遇到适宜的条件,或给予适当的提示(如用精神助产术),特别是借助可感事物(理念的副本)的启示,便能唤醒和回忆起灵魂中已有的知识所以柏拉图认为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的东西,而是灵魂对已认识而遗忘的理念世界的回忆,这个理论奠定了天才论的基础哲学上绝对没有错误的理念,这个理论是有重要意义的?我们知道西方的教育有一个传统,叫启发式教育,它的起源很早,中世纪就已经有了教育不是灌输,教育就是启发受教育者的心智这叫启发式教育这个教育比灌输式教育要好得多而启发式教育的理论基础其实就是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柏拉图说,学习就是回忆,所以不能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育,知识在他的灵魂中已经有了,你只不过是启发诱导,让他回忆起他忘掉的知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启发式教育成为西方教育的传统,而启发式教育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其实质是对曾经拥有的知识的再认识正是在此意义上,柏拉图又提出了回忆是“死亡”的说法他的理由是,“原初的知识既然是灵魂在降落在肉体之前获得的,既然灵魂在肉体之中忘却了知识,那么,只有尽量地净化肉体的污染,才能尽可能地接近知识最彻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这意味着个人生命的终结,灵魂重新回到对理念的观照,最高的智慧只有在死亡之后才能达到其实分析这段话,它和中国佛教中的参禅悟道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修炼即在于此打坐参禅的过程,就是排除灵魂干扰的过程,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净化肉体污染的过程只有祛除蒙弊,才能达到自明用现代心理学术语,就是排除意识层面的东西,才能达到潜意识的显现此所谓佛家的“顿悟”、“觉悟”也,最后达到“惊喜交集,不能自制”的迷狂境界柏拉图论灵魂的不朽与轮回,同样与佛家的生死轮回亦有异曲同工之妙柏拉图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可用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悼词来佐证: 归归盛德,莫之能名光风云月,涵育真明 有颂其文,有瞻其行乐此盛世,善以善生 参考文献柏拉图全集 1、2、3、4西方哲学西方哲学智慧柏拉图论教育西洋教育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