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井楼油田一区油藏精细描述及挖潜对策研究.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hh****pk
  • 文档编号:280713976
  • 上传时间:2022-04-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3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井楼油田一区油藏精细描述及挖潜对策研究摘 要:本项目根据井楼油田的地质特征及井楼一区的开采现状,结 合岩心、测井、试油、试采等资料,在地层细分对比和地质建模的基础上, 通过对井楼油川一区构造特征、砂体展布规律、沉积微相以及储层非均质 性的研究,重新认识全区的储层展布规律;运用油藏工程方法认识分层剩 余油潜力分布,并针对提出了下一步开发调整技术对策关键词:稠油油藏;油藏精细描述;剩余油分布;技术对策井楼油川一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吞吐,已进入中后期生产,开发中存在 的诸多问题制约着开发效果,一是目前的油藏地质认识不能满足开发中后 期需求,二是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后期挖潜难度大通过油藏精细描述, 了解构造、地层非均质性、沉积微相等对开发效果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同时掌握平面、纵向上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为厚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叶•后进 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撑1油藏基本特征井楼油田一区位于泌阳凹陷西南陡坡带的井楼背斜上,背斜是一个北 西南东走向、西南翼被断层切割的长轴鞍型复式背斜背斜上发育有5条 断层,这5条断层对井楼一区的油水分布具有控制作用研究区西部地区廖庄组和核桃园组核一段、核二段及核三段上部地层 遭遇不同程度的剥蚀,油藏主要含油层系是核三段的III-VI油组。

      核三段 储层属于扇三角洲沉积,物源主要来口于南东长桥扇三角洲,由东南向西 北方向延伸,砂体在平面上呈宽缓的带状,砂体较为发育储层埋藏浅, 埋深一般集中在140〜280叫沉积环境缺乏水上沉积部分(扇三角洲平原 亚相),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 道沉积,距物源近,岩性粗(细一砾状砂岩),同时由于油层埋藏浅,压 实及成岩作用差,致使油层胶结疏松,物性较好2油藏精细描述的主要做法以层序地层学、地质统计学、储层岩石学、模糊数学筹先进地质理论 为依据,对全区326 口井进行精细地层对比,精细刻画各单砂体的微构造 特征,研究认识了HI-VT油组储层沉积微相及相控砂体展布特征,以测井 分层数据为主建立三维地质模型,落实断层的展布特征和储层属性空间分 布,以钻井取心资料为依据,应用测井解释成果,进行储层物性分布特征 和非均质性研究2. 1小层精细对比研究根据分级控制、标志层控制下的旋回-厚度对比法、标志层附近等高 程法和动态汽窜连通对比验证法进行单砂层划分与对比,在标志层的控制 下,过标准井建骨架剖面,由点到线再到面,将区块326 口井核三段III5-VI3 油组29个小层细分为37个单砂层。

      2. 2储层沉积微相展布规律以精细储层细分为基础,以详细的岩性相及岩性相组合分析为手段, 结合电测曲线及室内化验分析资料,确定相、亚相及微相类型,在对取心 井岩心细致观察、描述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粒度分析、砂岩薄片鉴定、 重矿物等资料,进行取心井单井沉积微相分析,建立各微相沉积模式2. 3储层建模储层地质建模是选用合适的方法将储层各种属性参数在三维网格中 进行表征的技术通过建立储层的三维地质模型,可以实现对油藏的构造 形态、储层特征、流体性质在三维空间分布特点的可视化,为更合理的开 发油藏,制定有效的开发调整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以测井分层数据为主建 立了构造模型、层面模型、沉积微相模型、属性模型(净毛比模型、孔隙 度模型,渗透率模型),落实断层的展布特征和储层属性空间分布,编制 小层顶面微构造图,模型建完后进行了储量拟合,拟合精度达到96.9%2. 4储层物性研究孔隙度和渗透率是评价储层质量好坏的最重要的参数井楼油川一区 核三段III油组各小层的孔隙度介于10. 18%〜39.92%之间,平均孔隙度 27.32%,属中-高孔储层各小层平均渗透率纵向分布差异性较大,平均 渗透率在679-2594 X 10-3 u m2之间,但高渗透层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总 体与厚层河道砂体发育的旋回性一致。

      该区主力厚砂层储层物性,孔隙度 主要为中高孔为主,结合测井解释渗透率特征分析,属中孔中渗和高孔高 渗类型储层3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应用油藏工程方法认清37个单层的剩余地质储量及分布,并从平剖 面两个方向对剩余汕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纵向上看剩余油分布与沉积韵 律、储层物性有关,平面上看剩余油与物性、构造、井网及与沉积微相有 关主河道及分流河道中原始含油饱和度大都在60%-90%之间,高周期吞 吐后剩余油饱和度一般小于35%,河道侧翼及分流间湾处原始含油饱和 度人都在35% -45%之间,高周期吞叶濟剩余油饱和度接近原始含油饱和 度,动用相对较差4挖潜技术对策在认清剩余油潜力的基础上,提出了主力层井网重组、非主力层局部 完善等二次开发改善开发效果的技术对策,以及利用现有井网、现有工艺, 根据不同的油藏条件、生产情况、剩余油富集类型等提出一系列复产、堵 水、注氮等配套工艺措施5认识与结论(1) 运用油藏工程方法认清了平剖面剩余油潜力,剩余油潜力主耍 集中分布在河道侧翼以及分流间湾、断层附近、边水淹区域、局部井网不 完善区;(2) 指出了主力层井网重组和局部井网调整的有利区域;提出了通 过冋采、堵水、热化学辅助吞吐等挖掘剩余油潜力的一系列技术对策。

      参考文献:[1] 郑洪涛,崔凯华•稠油开采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2] 崔连训,魏佳伟,费永涛等•超薄层普通稠油油藏开发实践与认识[J]・河南石油,2005, 19 (06): 38-40.[3] 马立祥•油田内5级界面层序沉积微相制图的意义及其实现途径[J]•石油实验地质,1997, 19 (03): 1-7.[4] 尹艳树,张杨,陈执勤等•井楼油田北区细分沉积微相研究[J].石 油地质与工程,2010, 24 (04): 16-18.作者简介:梁士超(1986—),男,2010年长江大学毕业,工程师, 现从事油藏开发工作。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