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课部编五上语文《少年中国说节选)》获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
10页少年中国说(节选)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会读“泻”“鳞”“惶”“胎”“履”“哉”6个生字,会写“泻”“潜”“试”“胎”“皇”“履”“疆”7个生字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语势图,结合资料,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三)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初步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树立“勇于担负建设祖国责任”的意识二、教学准备预学单、课件、空白词卡、黑色马克笔若干三、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初解课题1.理解“说”,明晰文体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是对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自己的感想以后还会学到这种文体的文言文,像《爱莲说》《师说》《马说》本文就是一篇文言议论文它议论的对象就是——少年中国板书:少年中国说)2.理解“节选”(出示原文)《少年中国说》全文共3805字,编者从中选取一部分,共184字,形成今天的课文,这叫节选补充板书:节选)3.了解作者1)学生交流课前了解的资料2)教师补充资料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号任公,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变革。
4.小结就是这样一位致力于中国社会变革的教育家,忧心祖国,写下了这一篇警醒少年的《少年中国说》二)预习检测,读准课文1.完成《作业本》第二题,检查字形PPT投影学生作业,校对,随机指导点评,强调“疆”“泻”“潜”的字形2.完成《作业本》第一题中“履”的两遍书写,突破难写字请学生说一说需要注意的部分,强调“履”中的“日”和“双人旁”3.多形式初读课文,读准难读字1)学生自由读课文2)重点指导读好生字集中的第二自然段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读准重点词句)潜龙腾渊 鳞飞爪扬鹰隼试翼 风尘吸张奇花初胎 皇皇干将发硎 有作其芒随机纠正多音字“爪(zhǎo)”“干将(gān jiāng)”,易错字“隼”“”“硎”的读音3)同桌互读互评第二自然段三)语势图探发现,读出节奏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第一句,用沉稳的语气读出责任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1)通过查字典可知:“故”在文言文中常见意思有以下几种联系上下文,思考在此处应取哪种意思第④种)①缘故,原因;②旧的,原来的;③老朋友,旧交情;④所以,因此2)联系上下文,思考此处的“责任”具体指什么。
使祖国进步、强大的责任)(3)这一份责任都在“我少年”,也就是我们“中国少年”师生共同归纳出并板贴:中国少年)(4)根据意思,读好第一句的停顿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3.通过抓关键词,发现规律,读懂第二句的意思1)梁启超对中国少年提出了哪些希望?(圈出文中的关键词)(2)独立完成《作业本》第四题,请一个四人小组填写在词卡上3)四人小组上台板贴词卡,其他同学校对所填内容和顺序是否正确4)借助词卡,尝试背诵第二句5)思考一:为什么只看着词卡就能把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预设:采用了相同的整齐的句式,“少年……则国……”;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常见的排比多是相同句式使用三次,而这里整整用了8次,足可见此处所要抒发的情感之强烈6)思考二:词卡的内容上有什么特点?预设一:按照字数排列,从三个单字词到三个二字词再到两个四字词;整齐中带有变化预设二:内容上是层层递进的,有了“智”才有“富”,才能有“强”;同时范围上也是逐步扩大,从个人物质、精神的发展到立足世界4.通过语势图,读好第二句的节奏1)思考这些词卡像这样排放合适吗?(2)请不同想法的学生上台调整预设一:摆成逐词直线上升式符合了排比句式增强语势的特点,但尝试朗读后会发现,八个句式逐层上扬地朗读非常吃力。
预设二:摆成波澜起伏式——这也是作业本上呈现的,有利于朗读时语调的抑扬顿挫,以符合写作时内心情感的波澜起伏3)根据语势图,多形式朗读四)资料促理解,读出气势1.思考:为什么梁启超会对中国少年提出这些希望?(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创作背景的资料)2.教师补充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1)1分钟视频资料了解中国近代战争,感受中国的土地上列强人侵,硝烟不断,民不聊生2)图表资料了解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感受中国的弱小、被肆意剥削当时正值中日甲午海战以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至此,中国与英、法、俄、美等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得已经记不清了,国家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条约部分条款《南京条约》①割让香港岛;②赔款二千一百万银元;……《北京条约》①割九龙半岛给英国;②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③割让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马关条约》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3.结合资料,学生谈一谈对近代中国的认识由此体会到作者提出要“独立、自由、进步”的意图4.文字材料进一步加深对“少年中国”和作者对国家未来的寄望。
八国联军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老大帝国就是老年帝国,有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列强认为,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衰弱而梁启超却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所以他称中国为“少年中国”板贴:少年中国)5.结合资料,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少年应该如何做,催生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自身做起,振兴中华,这是我们的责任)(板书:责任)6.配乐朗诵,读出情感与气势7.小结这就是作者眼中的中国少年的模样,更是少年中国的模样它的未来有着怎样绚丽的画面?我们留到下一节课再来品味同学们可以借助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一查字典或查阅资料来理解第二自然段中不懂的词我们下节课再交流灰雀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运用多种方法,认识“胸”“仰”“惹”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2个生字二)通过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方式,思考“灰雀不见了”的原因,并在文中找出依据三)通过朗读指导、补白想象、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捕捉关键线索,揣摩小男孩的心理,迁移探究方法,尝试揣摩列宁的心理活动二、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完成预习单的统计,准备小组合作单、课件二)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习单。
三、教学过程(一)初识灰雀,感受可爱1.板书课题,识字“雀”1)教师提问:“隹”字表示什么?(“隹”字表示短尾鸟,在“隹”字上面再加一个“小”,就是“雀”字)(2)指导书写“雀”发现变化的笔画,指导关键笔画的书写)2.进入文本,认识灰雀1)检查预习情况提问:灰雀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2)出示课文描写灰雀的部分,指导朗读思考:从哪里能读出灰雀的“惹人喜爱”?(在学生自由表达过程中,教学词语“惹人喜爱”“胸脯”“婉转”(3)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思考:从哪里能感受到列宁也很喜欢这三只灰雀?(在学生反馈过程中圈出“每次”“都”“经常”,教学词语“仰望”)(4)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1.自由朗读课文,梳理人物线索,尝试概括主要内容2.一边自由朗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学生反馈时,教师摘录关键词形成板书4.学生借助板书上的关键词,尝试更简练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三)默读探究,揣摩心理1.问题驱动,推进思考:灰雀去哪儿了,你怎么知道的?师生合作读第三至十自然段的对话,一边读一边思考:灰雀去哪儿了?2.圈画线索,思考理由1)从哪里发现灰雀是被小男孩抓走的?找到线索,在文中圈画出来。
2)说说为什么这样想,理由是什么提醒:理由不止一处)3.小组合作,寻找理据1)四人小组合作,将各自的发现汇总到小组合作单上,并在组内轮流说说自己的理由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线索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预设:从省略号里读出了小男孩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联系平日自己的生活实际,发现此时小男孩肯定有所隐瞒,所以才紧张、害怕)线索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预设:“本来想”说明小男孩是知道灰雀并没有死的,可是他又“不敢讲”,说明这灰雀很有可能就是被他抓走的,他怕列宁责怪他,所以又不敢讲)线索3: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预设:男孩前面明明说自己不知道,这里又那么肯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自相矛盾了如果不是被他抓走的,他怎么知道灰雀还活着呢?)线索4:“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预设:从“一定”“肯定”和感叹号中看出来就是小男孩把灰雀抓走了,不然他不会那么确定)4.朗读对话,揣摩心理1)师生第二次合作读对话,读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2)思考:小男孩从最初的吞吞吐吐、惴惴不安到最后的斩钉截铁、下定决心,他是怎么想的?揣摩小男孩此时的想法,写下来。
四)迁移探究,分析推理1.引出列宁,简单介绍2.默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思考:从哪里能够感受到列宁早就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3.学生在文本中找寻线索和依据,有理有据地分析1)线索1: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预设:列宁这里很可能已经知道了因为前面小男孩说话吞吞吐吐的,他就怀疑了)(2)线索2: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预设: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其实是说给小男孩听的,他已经知道了灰雀是被小男孩抓走的,是故意这么说的)(3)线索3:列宁问:“还会飞回来?”(预设:小男孩说灰雀会飞回来,它还活着,列宁就猜出来了所以列宁故意再问他一次)4.基于分析探究,带着自己的理解,揣摩列宁和小男孩的心理,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5.预留质疑:既然列宁早就已经知道灰雀是被小男孩抓走的了,他为什么不直接问小男孩呢,列宁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五)巩固生字,书写练习1.仔细观察“郊”字,发现组合时的笔画变化,并强调双耳旁笔画的书写2.学生练习书写,展示评价,二次练习附板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