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docx
4页《醉翁亭记》教案教材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主题:醉翁亭记课时:2课时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设计者:葛颖/巩义市市直第四初中八年级语文组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阅读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3、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重点课文,也是中考的必考篇目它对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文言实虚词的积累、文言句式的剖析和进一步理解认识借景抒情写作方法有着重要作用文言山水游记教学之中要遵循两个基本规律,即文言文教学的一般规律(读——诵——译——析——品)和山水游记教学的一般规律(景物特点→人物活动→情怀抒发)而本文又不同于一般的山水游记,它采用的是在固定的空间(醉翁亭及其周围)里通过时间(朝暮)和季节(四季)的变换来写景抒怀,暗示了人物活动的经常性,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忘怀得失、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怀。
我们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里去感受作者的情怀,揣摸本文的主旨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也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疏通文章大意,积累重点词语2、理清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背诵全文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运用合作的方式,解决疏通文意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以此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言词语的积累能力2、针对目标2,设计四个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感情,从而初步感悟作品内涵2、针对目标1、3,采用诵读法:文言文必须能过大量的朗读来完成课文的背诵与语感的培养通过范读、默读、齐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等方式,使学生对文章烂熟于胸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江南三大名楼吗?(各抒己见)二、检查预习介绍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江西人谥号文忠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滁州知州 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欧阳文忠集》 三、出示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2.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四、疏通文意,把握内容:1、 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韵味、节奏及停顿注意读好骈散结合的句式2、小组合作探究,边读边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并记下探究过程中不懂的问题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 高气爽,霜色洁白,水位下降,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着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的情景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野味野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 举行酒宴 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翻译方法指导:要在上每次的文言课文时都要反复强调“留、删、补、换、调、变”翻译六字诀,并使之熟练运用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素译(不借助翻译工具书来翻译)的习惯与能力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第二课时一、读文思考: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看看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因其“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号“醉翁”2、跳读课文,看看贯穿全文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作者围绕这个字,写了哪些具体的景和事? ( 乐 ; 围绕“乐”,写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还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归3.作者按怎样的顺序为我们描绘这如画的风景的?空间的变换: 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时间的推移: 晦明变化图—四季风光图4.第三段分几个层次写游宴的?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分四个层次来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写滁州百姓之乐: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5.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6.作者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你认为真的仅仅在于山水之间吗?文章怎么把“醉”与“乐”统一在一起的?本文记亭,记山水,处处显示的是太守本人的情绪,贯穿全文的是一个“乐”字群峰争秀,泉泻峰间,亭临泉上,太守醉乐其中,醉看山间佳秀,乐看游山之人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生活安定,经济富足太守为此而乐,醉是表象,乐是本质末段“醉能同其乐”将二者统一了起来,点明了题旨:醉翁之意,本质在与民同乐这正是他的政治理想本文是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被贬为滁州太守后,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心情郁闷,可是却以宽厚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他的志趣和情怀是美丽的,为后人所崇拜景仰现在,在醉翁亭就有那么一副对联写道:“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可见他的情趣依然可以在后世找到知音二、赏析特色鲜明的语言美:(1)描写形象精练,生动传神2)句式灵活,骈散结合,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显得摇曳多姿,极有表现力。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