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军别家赏析.doc

16页
  • 卖家[上传人]:东***
  • 文档编号:197504617
  • 上传时间:2021-09-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7.50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军别家赏析 作品鉴赏 选自【全唐诗】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显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困难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境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辞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状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纳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激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革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是唐诗的亮点碎〞字分析: 《从军行》的主人公显然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但第一句却只写了他身上穿的铠甲,而且是一件"碎铁衣",他长期征战在祖国边陲,多年的风餐露宿,浴血厮杀,连身上的铠甲都已经碎了,留下了累累的枪伤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百战沙场碎铁衣",这是一幅具有雕像性质的饱经血与火的洗礼的铁塔般的边将形象虽然写的是破碎的铁衣,其实是在讴歌其铮铮铁骨这一句先声夺人,为全诗罩上了一层悲剧色彩独〞字分析: 主人公在突营闯阵之际,擒贼先擒王,一举射杀了敌人的首领,使得气焰嚣张"数重围"的敌军一时间阵脚大乱,成了群龙无首的乌合之众,他却趁机杀出一条血路,"独领残兵千骑归",带着他的部队,杀出重围,夺路而归李白并不讳言失败,所以他说这一支部队此时已经成为"残兵",带兵之人当然也是一员"败将"了,但那个"独"字,力挽狂澜,一字千钧,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

      面对这样一位"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顶天立地的英雄,怎不令人肃然起敬,发出由衷的赞叹之情!这就是悲剧的力量,也是这首小诗的魅力所在敢于写败仗,又从中显出豪气〞的简要分析: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亮而特别,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刚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拼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眺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老兵回乡后所面临的人亡家破的悲惨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艺术上,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行动描写,表现了老兵归来后孤独凄凉的境况和心情 语言朴实自然,生动活泼,句式整齐,全用五言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将它列入“梁鼓角横吹曲〞,题为《紫骝马歌辞》,在“十五从军征〞前多出“烧火烧野田〞等八句 这里,我们认同《乐府诗集》,将此诗视为汉乐府,并依照通行本,保留其“十五从军征〞以下的诗句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述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发人深省,颇见功力 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特别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说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正因为“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其间数十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对家中状况一无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状况,于是,这也就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 老兵,“道逢乡里人〞,便迫不及待地问道:“家中有阿谁?〞“乡里人〞答道:“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反映其在久违家乡之后、返乡途中的矛盾心理,与此诗笔法有别,却殊途同归 宋之问的诗句是曲笔写其返乡途中想了解家中状况的迫切愿望,而此诗则是直言之二者均表现了久违家乡的返乡之人的真实情感 此诗中“乡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没有明言直说老兵家中还有谁,而只是用手指着远处长满松柏的众多的高坟说:“那儿就是您的家〞言下之意就是:“您的家中已无他人了〞 其实,“乡里人〞这样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败人亡的痛楚如此着墨,显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也与下文相呼应 老兵家中的状况究竟怎样呢?其心情又是如何呢?“兔从〞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述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兔〞与“雉〞〔野鸡〕,均系动物,一在“狗窦〞〔下方〕,一在“梁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通过种植而自生自长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台上〕。

      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在这里构成的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造成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无人 而其家中无人,又是谁造成的呢?对此,诗未明言,这又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这几句诗仍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伤 而更令老兵悲伤的还在于:他以“旅谷〞煮饭,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时间就做好了,却不知道将饭与羹送给谁,也即无亲人与之共享了这正是“舂谷〞四句所表现的 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无亲人了,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这不仅照顾了上文——乡里人的答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述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伤这里,特别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将其悲伤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无论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依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

      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繁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入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伤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 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 红旗直上天山雪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 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 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

      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特别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试想,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呢?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纳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合格的基础 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 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