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doc
33页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修改) 纲要文本 规划组织单位:宜昌市人民政府规划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1.10目 录31第一章 总则第1条 规划目的为落实中部崛起战略、适应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和后三峡时代建设的需要,实施湖北省“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战略,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促进宜昌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编制《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下称本规划)第2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12月29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6)《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7)《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0-2030年)》;(8)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第3条 规划层次本规划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1)市域:宜昌市行政管理范围,辖三市五县五区,国土面积约21230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宜昌市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夷陵区)、宜都市、枝江市、秭归县行政辖区,总面积约9233平方公里3)中心城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小溪塔街道、三峡坝区、乐天溪镇、三斗坪镇、太平溪镇、龙泉镇、白洋镇、鸦鹊岭镇、安福寺镇、顾家店镇等地的行政辖区,总面积约2944平方公里第4条 规划期限近期为2011-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第二章 城乡统筹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 发展目标与策略第5条 发展目标1、市域协调发展目标(1)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改善民生”为基本目标,大力发展产业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功能,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实现宜昌从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的转变,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成为带动鄂西南地区发展的主导力量2)到2020年,宜昌市GDP达到4800亿元,第三产业所占比重43%-47%;城镇化率63%;森林覆盖率65%,人均绿地12平方米3)到2030年,宜昌市GDP达到7500亿元,第三产业所占比重55%-57%;城镇化率73%;森林覆盖率67%,人均绿地15平方米。
2、城市发展总目标发挥资源优势,保持城市特色,使宜昌市成为宜居、宜业、宜旅的城市;加强区域协作,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提升宜昌市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把宜昌市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第6条 发展策略 1、区域协调策略加强与武汉、重庆、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等中心城市的联系,与襄阳协同发展,共同完成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目标;重点加强与荆州在产业、交通以及旅游等方面的联系,构建“宜荆组合都市区”2、市域统筹策略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跨越行政区的城镇协调机制;构建分工协作、良性互动的协作体系,建立各县市之间、城镇之间网络型关系,鼓励“飞地园区”的经济发展模式;统筹江河流域规划,重点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协调沿江上下游城镇的取水口与排水口,依据生态环境容量,制定合理的城镇发展规模;通过基础设施导向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与中心镇的集约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通过公共服务设施的系统化布局,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城乡之间的公平发展;指导与协调各县市下一层次规划的编制3、生态环境保护与培育策略依托《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中确定的项目,改善三峡大坝建成并运行后对长江流域环境;制定与实施市域生态分区规划,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连续性和多样性,注重生态廊道保留;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地质灾害敏感点的监控和治理,预防与降低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城镇建设中注重保留自然地形风貌。
4、产业发展策略立足地方特色资源和已有的产业基础,寻求差异化的产业发展定位;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科学发展;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在产业转移中寻求升级;以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和提升工业生产技术为手段,提高产业园区环境要求的门槛;创新与促进央企与地方企业、民营企业互动机制,实现产业集群的形成5、市政基础设施引导策略结合城乡规划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市政工程基础设施布局,适度超前规划市政设施规模,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市政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市政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为城市发展提供可靠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第二节 城镇化战略与城镇人口规模第7条 城镇化战略统筹规划与建设沿江城镇带,积极与合理扩大宜昌中心城区规模,促进宜都、枝江、当阳城区与中心城区的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其他县市区(县城)及重点镇的建设,引导人口与产业向中心城镇集聚;择优培育重点镇,整合建制镇,扶持山区城镇健康发展第8条 市域人口控制规模与城镇化水平1、人口规模市域常住人口2015年为468万人,2020年为511万人,2030年为547万人2、城镇化水平市域2015年城镇化水平为59%,城镇人口为276万人;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65%,城镇人口为332万人,2030年城镇化水平为75%,城镇人口为410万人。
第三节 市域资源与环境保护第9条 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对策市域划分为4个生态区,分别为西南部森林生态功能区、西北部森林生态功能区、中部生态建设区和东部平原丘陵生态建设区1、西南部森林生态功能区(1)主要包括五峰和长阳(除高家堰镇、龙舟坪镇外)两个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宜都市南部山区和秭归县杨林桥镇等2)生态控制要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好市域具有特殊生态功能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等重要生态资源;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公益林建设;严格限制工业门类,加强矿区的生态恢复工作;依托自身良好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加强无污染的资源型产业的开发2、西北部森林生态功能区(1)主要包括兴山县、远安县、夷陵区和秭归县大部分乡镇2)生态控制要点: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禁止新建污染严重的企业,逐步治理改造或搬迁现有污染企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产业;库区所有市县(区)和沿江建制镇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雨污分流的污水收集系统;重点控制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减少入库的泥沙量,库区和影响区内25度以上的坡耕地应逐步还林还草;建立岸边生态保护带3、中部生态建设区(1)主要包括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点军区、秭归县的茅坪镇、夷陵区的小溪塔街道、龙泉镇、鸦鹊岭镇、三峡坝区、太平溪镇、乐天溪镇、三斗坪镇、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高家堰镇、龙舟坪镇、枝江市的安福寺镇和宜都市的红花套镇。
2)生态控制要点:加强城镇组团间生态区域的保护和控制,防止城镇建设无序蔓延,不得随意填占溪、河、渠、塘;严格限制污染型项目的建设;实行工业污染的集中处理和集中控制,强化清洁生产和污染物的达标排放;加强环境监管力度4、东部平原丘陵生态建设区(1)该区包括枝江市、当阳市和宜都市大部2)生态控制要点:科学、合理地布局各种类型的工业项目,严格实施污染控制和环境监管第10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市域基本农田保护区总规模约为2959.05平方公里第四节 市域城镇结构与经济区划第11条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一心一带四廊”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1)“一心”:以宜昌市中心城区为主体,包括秭归县的茅坪镇、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龙舟坪镇以及当阳市、枝江市和宜都市等外围城镇;(2)“一带”:长江城镇聚合带;(3)“四廊”:香溪河、沮漳河、清江、渔洋河等四条主要城镇廊道第12条 城镇级别结构体系规划中心城市-次中心城镇-三级中心城镇-重点镇-一般镇五级城镇级别结构体系1)中心城市:即中心城区2)次中心城镇:当阳城区、宜都城区、枝江城区3)三级中心城镇: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城(龙舟坪镇)、秭归县城(茅坪镇)、兴山县城(古夫镇)、远安县城(鸣凤镇)、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县城(渔洋关镇)。
4)重点镇:夷陵区雾渡河镇,宜都市松木坪镇、红花套镇、高坝洲镇、枝城镇,枝江市问安镇,当阳市半月镇、两河镇、庙前镇,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磨市镇、都镇湾镇,秭归县归州镇、沙镇溪镇、郭家坝镇,兴山县峡口镇、高阳镇,远安县洋坪镇、旧县镇,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长乐坪镇5)一般镇:乡村区域的管理中心与商品集散地第13条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至2030年,市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4级,形成1个特大城市,3个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5个5-20万人口的小城市,44个5万人口以下小城镇;突出重点培育中心城市及县(市)城区,形成特大、中等、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表2-1: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城镇等级城镇规模(万人)数量城镇名称一级城镇>2001宜昌城区二级城镇20-503枝江城区、当阳城区、宜都城区三级城镇5-205秭归县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城、远安县城、兴山县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四级城镇<544五峰镇、半月镇、问安镇、高阳镇、磨市镇、洋坪镇、高家堰镇、松木坪镇、峡口镇、归州镇、两河镇、庙前镇、榔坪镇、高坝洲镇、沙镇溪镇、雾渡河镇、郭家坝镇、淯溪镇、河溶镇、百里洲镇、七星台镇、王店镇、仙女镇、资丘镇、都镇湾镇、荷花镇、水月寺镇、屈原镇、樟村坪镇、分乡镇、茅坪场镇、黄粮镇、渔峡口镇、两河口镇、贺家坪镇、长乐坪镇、杨林桥镇、仁和坪镇、旧县镇、湾潭镇、聂家河镇、南阳镇、花林寺镇、草埠湖镇合计53第14条 市域经济区划市域划分为6个功能不同的经济区,分别为:(1)中心综合服务区:承担全市及周边地区的金融商贸服务、科研教育、文化娱乐等各项职能,适宜发展综合服务、高新技术、物流业等相关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对外围城镇的支持作用。
2)东部产业促进区:宜昌市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地区,适宜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科技、新材料、化工等,承接中心综合服务组团以及全国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3)东部农业生产区:全市基本农田的集中分布区,承担全市粮食生产基地功能4)西北部资源生产及旅游发展区:自然生态状况良好,矿产资源丰富严格实施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育,限制高污染产业此区域中矿产开采及林业生产,需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适度发展旅游业5)三峡清江休闲旅游区:包含了三峡坝区以及清江流域的众多旅游资源,景色秀美,拥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宜昌市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区域6)西南部资源生产及旅游发展区:自然生态状况良好,山林茂盛,在进行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山林特产,发展旅游业表2-2:市域经济区划范围一览表区划名称城镇名称中心综合服务区小溪塔街道、西陵区、点军区(桥边、连棚)、伍家岗区东部产业促进区庙前镇、玉泉街道、龙泉镇、王店镇、鸦鹊岭镇、半月镇、问安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