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扬州八怪的艺术特点[盐商对扬州八怪的艺术赞助].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437251431
  • 上传时间:2023-10-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3.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扬州古称广陵,是禹贡九州之一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为运河长江交汇处,使其遂成交通枢纽,东南重镇隋唐以来,扬州一直是中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享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之盛誉清康、雍、乾三朝政局稳定,扬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作为南北水陆交通要道,又是两淮转运使的驻地,漕运与盐运成了扬州经济文化的支柱时人汪中在《广陵对》中指出“广陵一城之地,天下无事,则鬻海为盐,使成了民食其业,上输少府,以宽农亩之力,及川渠少转,百货通焉,利尽四海可见扬州盐商是非常富有的, 当地的八大盐商拥资都在数百万乃至数千万大盐商江春,曾奉旨借帑三十万给皇帝,盐商豪富由此可见一斑扬州的盐商主要来自陕、晋和徽州地区这些盐商在“贾而好儒”的风气之下,对古玩书画十分爱好他们不仅喜欢收藏艺术品,并还积极地对画家进行各方面的资助,尤其是对扬州八怪等画家的艺术赞助,影响到他们的画风,使其艺术出现倾向于商业化、世俗化的特点附庸风雅的盐商富起来的盐商,为了攀附官府,争取自己的社会地位,便寻求“贾而儒”的途径,兼商人与士子于一身,融厚利与高名于一炉他们结交文士,延致门下,款留觞咏,结社吟诗同时,开有店铺的众多盐商为吸引顾客,便托名风雅,不惜代价求购名家字画联匾,张挂于厅堂装点门面。

      试图借以大批题赠来证明彼此颇深的交往,炫耀于人,使轻视商人者改变看法,提高了盐商的社会地位在盐商的作用之下, 扬州对字画的需求量大增, 吸引了大批画家来扬州定居,而“扬州八怪”也就是其中声名显赫者由于画法独特又有名气,他们的书画作品无疑是盐商们收购的目标盐商不仅购买和收藏他们的书画,且以雄厚的资财给予资助,让他们能安心地创作这促使社会风气大为转变,其时一些书画家不再只为某一商贾作书画而拒绝其他索求者,众多的盐商们经常邀请著名书家题写匾联,如素莲斋茶肆请郑板桥书联 “从来名士能评水, 自古高僧爱斗茶伍少西毡铺也请杨法写匾“伍少西铺” 盐商聚集扬州,带来了当地经济文化的空前繁华 附庸风雅的盐商礼贤养士,主持诗文活动,以雄厚的资财活跃了扬州的文化空气,吸引了广大诗文书画家,从而使扬州艺术品市场也随之繁盛发达的市场促使了扬州八怪参与到艺术市场中来了,并靠以卖画谋生如金农把书画“和葱和蒜卖街头” ;李觯“穷途卖画”;边寿民以画“持去卖钱” ;李勉以作品“入市卖钱”等等的入市景象了他们虽然卖画方式和手段各异,但无非是想试图抬高个人的书画价格晚年获高名的华喦在托友人于扬州出售作品的信函中便谋求高价“意中倘有赏音者,或得高价与之。

      还有李斗《扬州画舫录》亦云“市井屠沽,每藉联匾新异,足以致金”实际上,他们的书画价格都很高,郑板桥、金农、高凤翰、李鱓等人的字画“笔租墨税,岁获千金,少亦数百金 ”在当时,一个从三品的盐运使,除去禄米之外,年俸银也不过一百三十两宫廷书画家在食住之外,一年的俸银最多者也不过一百多两而已 由此可见,十八世纪的扬州八怪收入已是很可观的了 当然,比起日进斗金的盐商大贾来说,他们只是小巫见大巫既然书画可以当成商品交易,那么书画家为了确保作品价格的稳定,按质收取润笔也是理所当然了于是,郑板桥在他的“笔榜”中,突破了画家按质求价的世俗观念,开出了以尺寸大小论价的先河他的润笔这样写道“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乾隆已卯,拙公和尚属书谢客,板桥郑燮” 如此的大胆直接,这也难怪叶廷琯在《鸥陂渔话·郑板桥笔榜》感叹道“此老风趣可掬,视彼卖技假名士,偶逢旧友,貌为不言钱,而实故靳以要厚酬者,其雅俗真伪,何如乎 ?”然而,更让人惊奇的是,郑板桥的这种做法被推崇,刻于石刻上并作为仿单。

      俞樾《春在堂随笔》记载“吴平斋观察示余石刻郑板桥字一纸 其文云‘大幅六两, 末署乾隆己酉板桥郑燮 ’平斋跋其后云‘板桥道人此书,为吴山等学士所刻,岁己巳夏四月,范湖居士退楼主人重刻于沪上’可知毫不掩饰地对“润笔”的重视,认为替人作画写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他物质上的酬报其实这种现象在当时较为普遍,我们亦可从当时交往的书信中看出,例如金农的《金冬心十七札》第四札辋川图有古色,颇可蓄也议值二金,余已割爱;第七札褚生帖是实价,所留诸种,须照原单方可行银过缴还,如不值数,则掷下显而易见,扬州八怪已具有全新的价值观,他们已经自觉地将艺术品加以商品化这标志着扬州书画商品化的加剧,导致了卖字鬻画的书画家开始谋求更多的收入扬州八怪诸家字画的标价虽高,但颇为抢手,罗聘《一本万利》 、黄慎《渔翁得利》等一类作品更是大商小贩们孜孜以求的,因而收入也颇为可观乾隆四十九年 (1784 年)重宁寺请罗聘画画,就付给他数百金润笔但罗氏视金钱如无物,便“狂挥卖画钱”而向高凤翰求画的人就更多了, 连郑板桥都感叹 “短札长笺都去尽,老夫鹰作亦无余 ”可见其作品的畅销程度众所周知,扬州八怪等画家一向是清高的那么,他们为何会甘愿以卖画为生呢 ?这其中虽然因素复杂, 但笔者认为其共同点就是, 他们都曾穷困潦倒, 或许这才是他们被迫从事此业的最终原因。

      如汪士慎 “乞米难盈瓮, 担书竟满车”;黄慎“匣有千金砚,囊无一酒钱” ;李方膺常饥寒交迫,其《冰花雪蕊图》说“十日厨烟断未炊, 古梅几笔便舒眉 冰花雪蕊家常饭, 满肚春风总不饥即使像做过宫廷画家的李觯和做过乾隆书画史、任过县令的郑板桥,也不能在官场上“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终于只得每日“聊以卖画佐朝餐” 在艰难残酷的现实面前,无论就思想还是生活而言,扬州八怪在经济上对徽商都有一种强烈的期待于是当一些盐商附庸风雅,广交诗文画友时,本来对盐商没有好感的扬州八怪,就和其他许多文人画家一样,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不得不面对现实,正所谓“写来兰叶并无花, 写出花枝没叶遮 我辈何能构全局, 也须合拢做生涯”即和盐商相互依赖,携手共进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