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儒林外史_与传统人文精神_论吴敬笔下的贤人及其人格追求.pdf
5页贤人是《儒林外史》中的理想人物,他们身上寄托了因部分士人丧失 独 立意识和历史使命感而深感痛苦的作者昊敬梓的人格理想,是作者所表彰的儒林中最富亮色的群体一、关于贤人迟衡山说过“我们这南京,古今第一个贤人是吴泰伯据《史记》 记载,周太王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①孔子曾热烈地赞颂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②泰伯之所以被尊称为 贤人,也正是基于他抛弃名利的“至德”本文对《外史》中贤人的界定,即以闲斋老人序 言中所说的“辞却功名富贵”为必要条件判定贤人还有第二个条件,那就是必须以理想主义的激情去实践拯溺救焚的社会历史责任感社会历史责任感的实践方式大体有三种 一是仕进,借助国家机构的力量施展读书人兼济天下的抱负二是山林 隐逸读书人是追求仕进的,但比仕进更为本质的知识阶层的历史使命 是任道当仕进与任道发生冲突时,为了弘道,为了 向“势”显示“道”的尊严,士人宁可不再“进取”而 隐逸于山林归隐与仕进表面上是两种相异的人生选择,实 际上归宿是一致的隐士所体现的正是以道自任的传统人文精神同时,隐士们在追逐名利的世俗之外树立了精神的楷模,他们的清高品行对社会风气趋于 淳厚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黄庭坚盛 赞富春江边的隐士严子陵“能使汉家重九鼎,桐江波上一丝风’,③就是 基于这一 点 三是民 间方式与山林隐逸一样,通过这种方式实践理想的士人凭借的也是道德的力量但又有区别他们“终极关怀”的表达是 积极主动的而且,他们就生 活在世俗社会之中,看重的是隐逸的品格 而不一定要远离俗众他们虽清高自许,但不以偏激的方式抨击俗众,具有藏污 纳垢的大度其代表人物有虞博士、庄绍光、迟衡山、杜少卿等至于虞华轩、季遐年等人,虽蔑视名利,却不能划人贤人一类他们刚肠疾恶,调侃流俗,反而容易成为品质败坏者“纵悠”的借口,于净化风俗无补天目山樵评语说得对“虞华轩穷而在下,又嫉于薄俗,故为矫激之行,不及诸君之浑厚因此,本文所论述的贤人以虞博士、庄绍光、迟衡山、杜少卿等人为代表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杜少卿身上既有 贤人的 品格,也有奇人的风 范迟衡山就曾说过“少卿是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这个评价主要是基于杜少卿豪宕的行为举止,与季苇萧说“少卿天下豪士,英气逼 人,小弟 一见丧胆,不似迟先生老成尊重”一样,依据的都是外观的风度和气质从这个意 义上说,少卿有着奇人的一面在本文中,我们立足于判定贤人的两个条件,论述的是作 为贤人的杜少卿。
口陈文新鲁小俊︵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朴︺闷冈二、古儒风范“正 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文化给中国人设计的完美的人生道路在现实中,特别是科举制度实施以来,这条道路 往往和功名富贵紧密相连兼济天下要以博取功名为前提,功名 的获得又 常常以牺牲自我为代价,历代文人为此深感矛盾昊敬梓则在他笔下⋯论吴敬梓笔下的贤人及其人格追求︽濡林外史︾与传统人文精神江汉论坛,·卿的贤人身上 寄托了一种理想保持人格独立而又 实践用世之志,亦即 以道为己任这是圣贤人格的体现,使得贤人身上具有“古”的风范一修身向儒家元典精神的回归“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徐灵胎的一首 道情》④中的这段话,正道破了科举制度下,教育目标与实 际状况分道扬镰的普遍情形明清时代以《四书 》、《五经 》 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朝廷的本意是灌输圣贤之道,把读书人培养成为熟悉儒 家经典并根据它来为人处世的君子,“养成贤才,以供朝 廷使用”然 而应试者却大都只将儒家经 典当作猎取功名富贵的工具,根本不打算身体力 行正如陈澄《太上感应篇·序》所分析的,世俗社会那些读《四书》的人不过把它当作八股文的“题目”,读《五 经》的人不过把它当作八股文的“辞采”。
孔孟的著作,朱子的言论沦落为 高翰林所说 的“教养题目文章里的辞藻”,“富贵”战胜了“圣贤”于是,势利熏心、世风日下便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了五河县就是这样一个标本,匡超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贤人们对科举这条“荣身之路”并不全盘否定,他们采取了向儒家元典精神回归的态度在 他们那 里,没有了“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买卖关系,没有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功 利目的《四书》、《五经 》 给他们提供的是一种精神食粮,是他们修身的重要内容和 为人处世的经典依据仅此而已迟衡山说得好“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 的 只讲功名,不必问学 问若是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吴敬梓所讽刺的许多人物,例 如鲁小姐,从小就是 在八股文的熏陶下长大的而虞博士等贤人,由于能够摆脱功名利禄那条诱人的绳索,他们的修 身纯粹是“正心”、“诚意”,建立完美的内心秩序的 过程我们看虞博士,他六岁开蒙,学什么作者没 有告诉我们,估计也是《四书、《五经》之类区别在 于,被讽刺人物转而致力于八股文,而虞博士则向一位云 晴川先生学古文诗词,后来向祁太公学“地理、算命、选择”学诗文是因为云 晴川先生的 诗文“天下第 一”,虞博士对他有仰慕之心学“地 理”等则是为了“学两件寻饭吃本事”,都与“荣身之路”无关。
至于他后来也去应考,则是出于谋生的考虑,绝不是为了博取什么科名他不求康大 人推荐征辟以及在选翰林的履历表上写实 在年庚 便足以为证对于庄绍光的修身,作者着墨 不多,但从他“十一二岁就会做一篇七 千字的赋,天下皆闻”不难推想,少年时代的庄绍光是不专攻八股文以求功名的,否则怎 么可能写出极好的赋来 成年以后,他也不攻八股文此时已将及四十岁,名满一时,他却闭门著书,不肯妄交一人”庄绍光在家注《易》这是高翰林在诉毁庄绍光时透露出来的,钻研的仍然是学问杜少卿对学问也很重 视,他曾经规劝张俊民多念些书,“学些文理”他的《诗经 》研究专著《诗说》颇有影响,表明他肚里有“货”,但他肚里的“货”不是用于科举辞去征辟后他兴高采烈“好了我做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 些自己的事罢”季苇萧说迟衡山“有制礼作乐之才,乃南邦名宿”可见迟衡山也不是吃八股文长大的在学问和功名之间,他选择的是前者,迟衡山的学问 即礼、乐、兵、农等实学贤人们执著于对儒家元典精神的追寻,功名富 贵 不再是 束 缚 他们自我 意识和独 立人格的绳 索重视“修身”这一过程本身,他们圆满地完成了儒家理想人生道路的第一步。
二齐家 人生道路的退缩由修身而齐家而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与知识 阶层的使命感和尊严感密切相连士是“道”的承担者,“道”比权势更具有永恒的价值所以孔子 强调“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 隐⑤《外史》中的贤人所面临的,正是“天下无道”的现实在第三十五回,“减仓小人”当权的现状证实了庄绍光的预言“看来我道不行了这也意味着贤人的用 世之志在通 常途径上无法实现由此而产生的郁结感在贤人那里出现了两个方向的消解方式一 是返回到家这一层面一是以民 间方式实践济世情怀先说第一种方式这里的齐家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齐家,而是人生道路受阻后重新对家表现出格外眷恋,体味到家对人的精神的慰藉,是“第二次”齐家如果说第一次齐家还带有治平的目的性,那么,“第二次”齐家则更多地具有审美的意味作者对贤人们充满人伦温情的家庭生活的描写是放在他们济世道路受阻后进行的杜少卿辞 掉朝廷的征辟,隐居南京生活虽然清淡,但“春天秋天”,同娘子“出去看花吃酒”,他觉得“好不快 活”庄绍光辞爵还家,隐居元武湖,“闲着无事,便斟一杯酒,拿出杜少卿做的《诗说》,叫娘子坐在旁边,念给他听念到有趣处,吃一大杯,彼此大 笑”虞博士被放了闲官,这在一般人怎么能够忍 受他却欢喜道“南京好地方,有山有水,又和 我翻沙·家乡相 近。
我此番去,把妻老小接在一处,团架着,强如做个穷翰林这里,“第二次”齐家的意 义不只是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建立符合伦理秩序的家庭关系,更 是“邦无道”状况下 贤人们精神得以寄托的家园这种人生道路的退缩与“邦无道”却仍然仕进实质是追求富贵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选择杜少卿 将朱熹认定的“贤夫妇相警戒之词”—《女曰鸡鸣》 解说为描写一对夫妇“弹琴饮酒,知命乐天”,并且深层次地追索夫妇和谐的心理原因他们“绝无一 点 心想到功名富 贵上 去”这正是为 贤人们“第二次”齐家寻 找经典依据也正是因为此,他 们算得“修身齐家之君 子”三济世对仕进道路的超越“第二次”齐家毕竟是人生道路的退缩,贤人们 在看似自在的日常生活中隐藏着理想不能实现的哀痛,因而他们时时在寻求实现济世理想的途径在贤人们看来,仕进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 礼乐社会,因此只要能达到这一目标,不一定非要 经由仕进之路他们 找到了实践济世情 怀的途 径民 间方式这是对“势”的超越体现在三个层次 第一,高尚德行对社会的感化作用余二先生曾说“看虞博士那般举动,他也不 要禁止人怎样,只是被了他的德化,那非礼之事,人自然不能行出来余二先生的意思是像虞博士这样具有 隐逸趣味的人,似乎对社会没有多大 益处,但他们在热衷名利、抛弃礼乐的世俗之外树立了精神的榜样,对于社会风气的改善实有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
杜少卿轻财好施,即使身无分文,也把一箱衣服典当成银子给杨裁缝安葬母亲庄绍光在辞爵还家的途中殡葬两个素不相识的老人虞博士救过人,给人家看风水真心真意,有许 多“阴德”等等贤人的性情恬退以“忧天下”为前提,并非 一种机智的文人情趣,也不是心满意足 的自我陶醉在一定程度 上,他们“辞却功名富 贵”的人格理想对社会的感化作用是借助仁爱精神来完成的第二,警世苦心如果说在第一个层次贤人的社会责任感并没有以主动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话,那么在第二个层 次,他们则 主动对一些令人忧虑的社会现象进行 评论,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试举一例 信风水在民 间颇 为普遍世人信风水,骨子 里是图发富发贵贤人们 不相信风水,其意是想 矫正世人对名利的膜拜心理所以迟衡山说“只要地下干 暖,无风无蚁,得安先人,足矣 那些发富 发贵的话,都听不得杜少卿说得更直捷“这事朝廷该立一个法子他希望处死那些讲昏话的风水先生,从而使迷信风水、贪慕富贵的风气“或 可少息”需要指出,虞博士替人家看风水是真心真意,只要能安先人就行了第三,惨淡经营礼乐大业这是贤人以德化俗的格外重要的实践方式按照原始儒 家的社会理想,礼是治国安邦的根本,进行礼乐教化是执政者的当务之急。
然而,正如 迟衡山所指出“我本朝太主定了天下,大功不差似汤武,却全然不曾制作礼乐贤人们只有走“民间”途径,即凭藉自身的力量重修礼乐之事祭泰伯祠是书中第一事”,其目的正是让“大家习学礼乐,成就出些人才,也可以助一助政教”贤人们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迟衡山首倡,杜少卿第一个捐 资,庄绍光应征前 就向迟衡山保证“先生放心,小弟就回来的,不得误了泰伯祠的大 祭虞博士则是主祭整个祭典场面之宏大,连生长在南京的七八十岁的人都感叹“从不曾见过 这样的礼体,听见这样的吹打足见祭泰伯祠是贤人们倾其心血的事业尽管站在今天的 角度看,贤人们企图借助道德的力量来挽回世道人心,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 是注定要失败的但每个人都生存在他那个时代 的格局中,我们是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来责备他们没有找到正确道路的重要的是,贤人们执著于 理想,与生于“天下滔 滔”之时却顽强地“知其不可 而为之”的孔子、墨子是一脉相承的《易传》所谓“天行健,君子以 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贤人们人格精神的写照三、容众大度一方面,对圣贤人格的追求,使贤人具有高出 世俗的气概另一方面,贤人身上浸润着 时代的风气,他们在保持自己的崇高理想和追求的同时,绝不忘掉与普通人的联系,力图使自己成为公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其外面的游魂。
尽管原始儒 家提出过“尊 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⑥的处世准则,但真正将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并非一件易事朱熹就认为这种准则虽正确但“有过高之病’,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