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梭式的美学浪漫主义--沈从文文学》.docx
41页沈从文:卢梭式的美学浪漫主义沈从文曾谈到:“浪漫文学解放人的全部心灵”,1而且还自诩为 20 世纪的“最后一个浪漫派”2但学界在对其研究中,这一侧向略嫌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研究的进展,沈从文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愈来愈引起重视,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认同但对于研究的现状,笔者或有一种隔靴搔痒的不满足感,或有一种由 20 世纪后期批评术语滥用而生的不着边际感这种不贴切、不到位的“隔”,很大的原因来自沈从文的一句话:“没有读过卢梭的书”沈从文本人的断言,一下就堵塞了这一研究路径展开的可能性在反复思索、斟酌之余,笔者还是认为,若要把沈从文研究推向深入,他和卢梭美学的关联是绝对绕不开、避不过的本章拟以卢梭美学为视点,在相互比对与观念溯源中,来考察沈从文的美学思想第一节 沈从文与卢梭的关联沈从文与卢梭关联的佐证 1980 年,中国历史正展开新的篇章,沈从文也随之复出该年十月,他访问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时,戏称自已为“文物”是的,50 年代起,他放弃了写作,转向“文物”研究,30 年来他在世人面前也变成了“文物”沈从文这一“文物”出土,引起了国际与国内学术界异乎寻常的关注但当时国内现代文学研究界在论及沈从文时,一般都把他归为“乡土文学”一类。
按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的界定,即寓居京沪的都市作家,其描写乡土村野,抒发乡情别恋的作品,均可称之为乡土文学这里,鲁迅是从作家所处地域的变更,及感情的忆恋的角度,进行类别界定这种归类是必要的,但沈从文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在客观上却远远超出了这一阈限不错,他对湘西的乡情民俗、人事物象,有着他人无法取代的独到体验,有着精致到几乎完美的叙写但他并不只停留在对乡土依恋、乡土情思的表现上,若从美学视野来看,他更重要的是以天然纯朴的乡土人情之美,以源自卢梭的“自然人性”,作为现实人生与文明体制的参照系,作为理想中美与善的载体,从而逆向批判了现代文明、或由启蒙理性主导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与罪恶,即对“历史现代性”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如战争杀戮、意识形态对立、生态破坏、人性物化、私欲膨胀、诗情丧失、神性沦落等,予以反思、质疑与抗衡这是沈从文不同于一般“乡土文学”作品的所特有的价值与意义,也正是他的作品能率先走向世界,取得国际性审美认同的原因浪漫主义思想史家马丁·亨克尔曾经这样论述过:浪漫派那一代人实在无法忍受不断加剧的整个世界对神的亵渎,无法忍受越来越多的机械式的说明,无法忍受生活的诗的丧失。
……所以,我们可以把浪漫主义概括为“现代性(modernity)的第一次自我批判”31 沈从文:《废邮存底·给某教授》,《沈从文文集》,第 11 卷,花城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311 页2 沈从文:《水云》,《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09 页3 引自刘小枫:《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6 页 浪漫派重建对神的信仰,寻回诗性的生活,以此抗衡工业文明与工具理性,如若以此反思“现代性”的视点来论析沈从文创作的美学思想,应该说是相当贴切的1而站在美学浪漫主义的立场上,对历史现代化进程第一次作出鲜明的、深刻的批判,一般都认可是卢梭所以,罗素曾把卢梭推崇为“浪漫主义运动之父”但问题是沈从文曾明确地回答过他没有受过卢梭的影响杨联芬在《沈从文的“反现代性”》一文的注(27)这样写道:“凌宇曾经问过沈从文,是否接受过卢梭的影响,沈从文肯定地回答‘没有’,他甚至没有读过卢梭的书见吉首大学《首届沈从文学术研究座谈会发言摘要》,《沈从文研究》第 232页,湖南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笔者在长沙一次学术会议后参观凤凰沈从文故居时,也曾当面问过凌宇,他的回答是一样的。
这是历史的真实,还是沈从文的刻意回避,现已不得而知但从现存的史料来看,说沈从文从未接触卢梭,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在《论郭沫若》一文中,沈从文写道:可是《反正前后》暗示我们的是作者要作革命家,所以卢骚的自白那类以心相见的坦白文字,便不高兴动手了2能指出卢梭文章的风格是“以心相见”的“自白”,能以卢梭作为参照系来评论郭沫若,他能说自己未读过卢梭的书吗?令人惊讶的是,沈从文对与卢梭比肩并立的尼采却相当熟悉,在创作与文论中不时提及其小说《知识》写道:他觉得孤独一个人自觉知识过于丰富超越一切时,自然极容易陷于这种孤独里他想起尼采聊以自慰离家乡越近时,他的“超人”感觉也越浓厚3尼采的观念渗入了小说主人公精神内里写于 1938 年《谈保守》一文,也引证道:“尼采说:‘证明一事是不够的,应该将人们向之引诱下去,或启迪上来因此,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学着将他的智慧说出来,不碍其好像愚蠢4既能熟读尼采,而对同样声名显赫的卢梭却无所接触,对于曾是北京大学旁听生的沈从文来说,似乎与常理不符因为在当时中国思想界,卢梭声名的传播超过尼采早在 1902 年,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第三号就登有蒋智由一诗:《卢骚》:“世人皆曰杀,法国一卢骚。
民约倡新义,君威扫旧骄力填平等路,血灌自由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5《新民丛报》的影响力遍及国1 注:国内学界较早从现代性视角论析沈从文的有,旷新年《京派:历史与想象》(《现代文学与现代性》,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8 年 6 月版);俞兆平《中国现代文学中浪漫主义的历史反思》(《文学评论》1999 年 4 期);冯奇《现代性语境中的中国浪漫主义文艺运动》(《文学评论》2001 年 4 期);杨联芬《沈从文的“反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03 年 1 期)等2 沈从文:《论郭沫若》,《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78 页3 沈从文:《知识》,《沈从文文集》第 6 卷,花城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293 页4 沈从文:《谈保守》,《沈从文文集》第 11 集,花城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242 页人,使卢梭在传入中国的西方哲人中,最早以革命家面目而著称刘小枫在《“卢梭注疏集”出版说明》中甚至这样评之:“卢梭在近代中国的影响力,据说只有马克思可与之相比”6对于卢梭、尼采这一思想双剑所闪射出的光芒,沈从文仅熟知后者,而对前者却茫然无知,你说可能吗?在对沈从文作品的评论中,不少研究者都已注意到他和卢梭的关联。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健吾的目光十分锐利,在当年就看出沈从文和卢梭在美学精神上的关联他在 1935 年写道:《边城》,这颗精莹的明珠,当我们看完思索的时候,涌上我心头的,是浪漫主义一个名词,或者说准确些,卢骚这些浪漫主义者的形象我不是说沈从文先生,甚至于萧乾先生,属于浪漫主义一个名词不是一部辞海,也不是一张膏药,可以点定一个复杂的心灵活动的方向,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不在两两相同,而在各自禀赋的殊异然而,这止不住一种共同或者近似的气息流贯在若干人的作品中间1李健吾明确地在《边城》与卢梭之间划上了浪漫主义这条连接线应该说李健吾比我们今天所有的评论家都更能纯净呼吸到 30 年代历史语境的气息,更准确地感受到沈从文作品的美学意旨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李健吾的批评,沈从文的回应只是:“即以极细心朋友刘西渭先生批评说来,就完全得不到我何如用这个故事填补我过去生命中一点哀乐的原因并未对把他与卢梭之间勾连一起的判断作出否定性的表示美国沈从文研究专家金介甫也认为:“沈从文小说中提到的,或作品中人物所依据的角色,很多是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这个名单可以开得佷长,大都是 19 世纪俄国与法国小说家、剧作家”,“沈从文读书范围异常广泛。
例如,他对西方浪漫主义很入迷虽然他指名提到的只有卢梭的《忏悔录》金介甫此一判断有误,漏掉了尼采)他还举例道:作者写《边城》还没有写出像卢梭理想的“自然形态”2从金介甫与李健吾等的研究中,也可看出,这些评论家不约而同地把卢梭和沈从文及其代表作《边城》联系起来,这绝非偶然其内在的逻辑脉理应该值得我们去细细地捕捉、辨析如若把沈从文的一些论著与卢梭的予以对照,你会发现其两者之间居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对纯朴浑成的自然客体景观的赞美与“返回”沈从文是这样地抒发情怀:“西部天边,日头落处,天云明黄媚人,山色凝翠堆蓝东部长山尚反照夕阳余光,剩下一片深紫豆田中微风过处,绿浪翻滚,萝卜花和油菜花黄白相间,一切景象庄严而兼华丽,实在令人感动正在马上凝思时空,生命与5 陈铁民选注:《近代诗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第 122 页6 刘小枫、甘阳:《“卢梭注疏集”出版说明》,美·普拉特纳著《卢梭的自然形态》,华夏出版社 2008年版1 李健吾:《篱下集》,《李健吾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65 页2 金介甫:《沈从文传》,时事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78 页自然,历史或文化,种种意义,俨然用当前一片光色作媒触剂,引起许多奇异感想。
3卢梭对着自然风光也写道:“我发现田野日见欢笑,绿茵日见鲜美和生动,空气日见清净,天空日见晴朗;鸟的歌声似乎更为柔和和欢愉;泉水的絮语引起一种更缱綣的忧郁;开着花的葡萄园从远处散发出最甜蜜的芬芳;隐隐的魅力美化了一切,也迷住了我的感觉;仿佛大地这样盛妆起来,是为了给你那幸福的情人形成一张对得起他所崇拜的美人和使他憔悴的爱情之火的结婚新床4自然纯净之美让他们皆沉醉于中、顾恋忘返其两者之间几乎是融为一体的契合的状貌是十分明显的沈从文爱水,他曾说过:“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在青岛,他对着大海默然长坐:时间长、次数多,天与树与海的形色气味,便静静的溶解到了我绝对单独的灵魂里……我一定要放弃任何抵抗愿望,一直向下沉不管它是带着咸味的海水,还是带着苦味的人生,我要沉到底为止这才像是生活,是生命我需要的就是绝对的皈依,从皈依中见到神1卢梭也爱水:我一向是热爱水的,一见到水就沉入那滋味无穷的遐想,虽然时常没有明确的目标天气晴朗的时候,我一起床总是忘不了跑到平台上去呼吸早晨那清新而健康的空气,极目眺望美丽的湖对岸的天际,湖岸和沿湖的山岭构成了一片赏心悦目的景色我觉得对神的崇敬,没有比这种由静观神的业绩而激起的无言的赞美更恰当的了,这种赞美不是具体的行动所能表达出来的。
2从对自然山水默对、静观式的爱恋,慢慢进入到宗教迷狂式的对自然“神”的皈依与崇拜,你能说他们之间没有一定的关联吗?如若细细地默读、品味,你可以感受到沈从文与卢梭之间,不仅审美旨趣相同,甚至连文字风格(指译文)也几乎接近梁实秋在《忆沈从文》中曾作过这样评价:“他的作品有四十几种,可谓多产,文笔略带欧化语气,大约是受了阅读翻译文学作品的影响3也从沈从文的行文中,发觉他的文风和阅读西方文学翻译作品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这也从另一侧向说明沈从文有极大的可能接触到卢梭的作品,受到卢梭文风的影响,尽管也有可能是间接的在我们的研究中,如若因沈从文自身的一句话,就硬性地截断沈从文由直接阅读或间接了解得到卢梭美学思想及文风的熏陶,似乎是过于武断了或许晚年沈从文是出自某种原因,例如记忆上遗忘,或者是由于珍惜自己作品的原创性、独特性,而不愿承认受他人的启示或影响这在文坛上也不乏先例,像3 沈从文:《烛虚》,《沈从文选集》第 5 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64 页4 卢梭:《新爱洛漪丝》,商务印书馆 1990 年版,第 135 页1 沈从文:《水云》,《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82 页。
2 卢梭:《忏悔录》第二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791 页3 梁实秋:《忆沈从文》,《梁实秋怀人丛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12 页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就曾经抱怨说:人们认为他受到尼采的影响纯粹是误解,因为他未读过尼采的书但这恰恰从另一个侧向说明,尼采思想影响之广泛、之深刻,甚至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在文化思想界流行开来在当年中国思想文化界,卢梭的影响也应作如是观但不管怎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