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西周至汉玉器特色工艺.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自***
  • 文档编号:80734798
  • 上传时间:2019-02-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69M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面坡”技法,又称斜刀技法,是西周时期玉器纹饰雕琢常见的技法之一其线纹沟槽之两壁一为垂直,一作斜坡,横截面略呈直角三角形由于“一面坡”阴线沟槽的底部、斜坡以及器表所在平面对光线的反射情况不同,使其各自呈现的光亮程度各异,从而凸显了较强的层次感与立体感西周中期以后的“一面坡”线纹大多与细阴线组合构图,即在“一面坡”线纹的竖直的边墙表面,沿“一面坡”轮廓勾出细阴线这种由粗细结合双阴线刻划出的纹饰错落有致、线条丰富,既消除了完全使用单阴线的单调,又增加了图案纹样的立体感和细致感,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游丝毛雕”,是流行于战汉时期的一种细线纹雕琢技法此类细阴线形若游丝,细如毫发,逶迤婉转,顺畅遒劲,又被称为“游丝刻”或“跳刀”其特点正如明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所描述的:“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游丝毛雕”技法之雏形见于春秋晚期,但当时线纹之长度及连贯性尚不及战汉者,主要用来构成矩形绹索纹、网格纹以填补每组单位浮雕图案间的空白之处毛刀刻”,又被称作“乱刀”,初现于秦代,在汉代得到了发展延续该技法与前文所述的二式“游丝纹”制作方法相同,亦是刻具琢成,只不过此类线痕形态粗糙。

      毛刀刻所琢线纹,总体较为宽浅,由很多条细过毫发的不规则细线纹组成,线痕边沿多歧出毛刺,风格粗放不羁毛刀刻”在前朝大多出现于雕工粗糙的葬玉之上,而在本期则主要用来表现玉刚(严)卯、玉印上的文字以及部分圆雕作品之细部 “汉八刀”,应有两层含义:其一,形容其刀工简练、粗放,宛若八刀而就其二,因之用刀讲求左右对称,奏刀后左右两道线槽形成了“八”字的效果汉八刀”实际上是斜碾工艺的一种斜碾工艺在西周时期已非常流行,其流程应是将砣具偏倾角度,利用其侧刃带动潮湿的解玉砂碾制,使线痕呈现出一面深、一面浅的斜坡状因此后人又称之为“一面坡”技法由于“一面坡”阴线沟槽的底部、斜坡以及器表所在平面对光线的反射情况不同,使其各自呈现的光亮程度各异,从而凸显了较强的层次感与立体感,故此后历代多被沿用战国时期,“一面坡”阴线主要作为夔龙纹、凤鸟纹的加强线出现在大型分区玉璧之上(汉代玉璧亦然)时至汉代,衍生出“汉八刀”技法,痕迹多为深峻的弧形大坡面(多两道坡面成对出现,如同“八”字之撇捺状排列);因之在下砣之际重入而轻出,故每道线纹中间粗重,端部尖浅锋利,尽显力度此外玉匠在初砣之后常加以精细打磨,所以线条截面砣痕尽化,光洁锃亮,细观之则呈略有平行划痕的细磨砂状态。

       “汉八刀”技法主要用于玉蝉、玉翁仲和玉猪的制作之上。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