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试题【精编版】(解析版).doc
17页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 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和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是非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修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试卷总评】尽管考试说有较大的变动,但今年的安徽卷继承了前两年的命题思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试卷仍然是一副“老面孔”试卷材料选材大气,也更加简明和贴近高考要求,相比去年减少了近600字。
试题难度有所加大,区分度将会提高,突出表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写作上文学类文本不仅有时代的隔膜,还表现在主题的隐含上材料作文的加大了审题的难度,在“考试体”作文盛行的当下,彰显了对思维品质的要求第Ⅰ卷 (阅读题 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1.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D.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答案】1.C2.B3.A【解析】1.试题分析:该项错误主要在“全部内容”上信息来源于第一段开头“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基本课题”与“全部内容”相差甚远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A项对第一段内容的概括不准确,第一段主要论述的是“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核心以及它的作用”C项概括顺序错误,应该是“首先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再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D项的分析应该是“全文首先论述了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核心以及它的作用”,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B项中“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应该是中国哲学的特点的,具体信息见第二段前几句话。
C项中的“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错,第二段中原文是“‘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中国的传统科技与中国的文学艺术一样”D项的分析所据信息源于第三段,原文说的是“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松江府通判许君传[清] 刘大櫆许君讳曾裕,字高,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君少卓荦有大志,年甫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不可伸,遂发愤以卒君抱痛于中,复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不获己,乃入赀补官,得通判松江水利船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船,其名曰乌船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货,而负其价直不还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水涸,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
有司粗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己之稇载①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 ,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干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己虽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公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所建立于天下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及其筮仕,秩居闲散,徒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岂其信有命邪?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期有歉于彼邪?呜呼,可悲也已!(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注]①稇(kǔ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值母病笃 笃:严重B.向者,通判监修 向:先前C.君奉委巡察 委:委派D.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 度:打算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遂发愤以卒 木欣欣以向荣B.填淤则舟楫不通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因潜请于布政辰公 月出于东山之上D.既为方伯所知 秦王为赵王击缶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许曾裕从小聪颖异常,酷爱读书,志向远大;但年轻时由于家庭变故消耗了过多的精力,耽误了仕途。
B.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船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C.许曾裕在一些人因无知贪利而违禁出海时,为使他们得到宽大处理而奔走,表现出爱民如子的仁厚品德D.许曾裕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命运不济,有机会升迁时却病故,未能尽展才华,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与惋惜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2)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答案】4.D5.A6.B7.(1)老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没有过的事,于是就在河边立碑来记下这件事2)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地位显赫、凭借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难道比他们少吗?【解析】4.试题分析:A句中的“度”应该读duó,“揣测,估计”的意思A项中的“笃”是常见词,如李密《陈情表》里就有“臣欲奉诏奔驰,而刘病日笃”的句子,两处的“笃”意义完全一样B项中的“向”更常见,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寻向所志”、“便扶向路”C项中的“委”的意义现代汉语还常用,关键是对“奉委”的理解,“奉委”与“奉命”结构一样,就是“接受委派”的意思。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5.试题分析:A项的两个“以”,均是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B项的“则”均是连词,第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第二个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反倒”C项的“于”均是介词,第一个相当于“向”,第二个相当于“从”D项的“为”均是介词,第一个与后面的“所”联合表被动,相当于“被”;第二个相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