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趣味哲学课程设计方案.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kms****20
  • 文档编号:37245397
  • 上传时间:2018-04-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4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课程设计方案 课程目的:这是一所省重点高中,由于学习竞争激烈、压力较大,学生与外界新生事物接 触的机会较少,缺乏与社会沟通的渠道,知识面比较狭窄,社会实践少,阅历不够丰富, 实践经验较贫乏,就哲学这门课来说,高中是第一次接触,同学们涉及的资料较少,且那 些哲理比较晦涩难懂,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进一 步提高同学们对哲学学科的兴趣,加强和巩固学生的哲学功底,特意开设了一门选修课— —趣味哲学 课程特点:这门选修课以一个“趣”字为线索,贯穿于这个课程之中,这个“趣味”融哲 人天趣、哲学奇趣、哲理谐趣、哲思妙趣四趣为一体,相互渗透,使一门高深莫测、铭言 晦涩并且枯燥无味的哲学学问趣味化,把艰深的术语和过分专业化的表达方式通过典故、 寓言、诗词、故事等形式使其通俗易懂化,就像《庄子》一样,历来的读书人,没有不喜 欢《庄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庄子哲学浅显,而是因为庄子的哲学尤其是一些精深的佛 理,有不少是用寓言来说明的,使人们对一个故事有所感悟哲学也类似,虽不能如《庄 子》那样妙趣横生,但也不能准备板着面孔给学生讲原理所以,本课程将突破往昔传统 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主要通过一些寓言、故事趣闻的形式,希望能使同学们对哲学的 趣味有所领略,能提高同学们对哲学的兴趣,加深和巩固对哲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并学 以致用。

      适合对象:高中阶段各个年级对高一的学生来说,选这门课有利于为哲学课程奠定基础, 培养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对高二的学生来说,有利于开阔他们在哲学的知识面,促 进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高三的学生来说,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哲学知识的理解和 掌握 内容进度:主要有六大方面的内容: 1,第一讲 听故事,体趣味,明哲理; (4 课时) 2,第二讲 讲笑话,辨哲理; (2 课时) 3,第三讲 读寓言,思哲理; (2 课时) 4,第四讲 诵谚语典故,悟哲学道理 (2 课时) 5,第五讲 赏古诗,析哲理 (3 课时) 6,小结 哲学学习歌 (1 课时)教学方法:采用 10 字教学法,即读书——议论——讲解——练习——总结,这个教学模式 的提出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是 学习的主体的精神 1. 读书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在阅读前先给学生提出阅读提纲,让学生带 着学习任务去读书,边读边思考,边做笔记。

      让学生来了解和分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议论 学生通过阅读,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 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程度,为老师接下来的讲解提供参考 3. 讲解针对学生在读书时或者在议论时发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通过典故、寓言、 趣闻轶事的形式来阐述其中的哲理,在获得理趣之余又能享受情趣之乐,使学生找到获得 知识的背景意向、途径和方法若有不同看法者,允许反驳,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 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4. 练习通过练习来巩固和发展知识,主要通过口头提问和书面练习来体现,课后提供一些相 关的问题去组织引导学生去讨论分析,每个专题之后,还会举行一个小小的辩论这不但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在愉快、兴奋的讨论中吸取知识,促进学生提高独立思考 的能力,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5.总结总结这节课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帮同学们疏清脉络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评价方式:进行一个学期的总体评价,通过同学们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上的积极性高低, 完成做业的质量情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进行综合参考 考试形式:主要是在期末的时候进行,采取开卷的形式,结合一个学期所学的知识,以小 论文的形式(1000 字左右)以“挖掘生活中的小哲学”为题材,写一篇发生在自己身上活 周围的事,揭示其中的生活哲理。

      考试成绩并不作为期末成绩,只是作为评价方式中其中 一个参考方面,最终成绩将是一个总体评价的结果目录 前言-----------------------------------------------------------------2 第一讲 听故事,体趣味,明哲理--------------------------------------2 第二讲 讲笑话,辨哲理----------------------------------------------22 第三讲 读寓言,思哲理----------------------------------------------26 第四讲 诵谚语典故,悟哲学道理--------------------------------------28 第五讲 赏古诗,析哲理-----------------------------------------------36 小结 哲学学习歌-----------------------------------------------------41前言在许多人看来,哲学是一门高深而又枯燥的学问。

      究其原因,大概与哲学著作过分专业的 表达方式有关,原汁原味的生活就这样被过滤掉了哲学是智慧之学,离不开人的灵性, 离不开人的自觉古人说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个人不能把智慧传给另一个人,一 本书也不能这本小书当然不可能像《庄子》那样妙趣横生,但也不准备板着面孔给人上 课书中写了不少寓言、故事、趣闻,读者随手翻阅之余,也许对哲学的趣味有所领略, 从而对平淡的生活世界多一份惊奇、多一份关爱第一讲 听故事,体趣味,明哲理 什么是哲学,我们总觉得很玄其实,哲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哲学不信?请看 下面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就是哲学,生活使我们聪明,生活使我们明理凶宅的秘密 某村一座刚盖好的农宅中不明原因地先后有多人死去,从此再也无人敢住,村子里的人认 为此地风水不好,于是便称之为“凶宅”在这期间,这家住户也曾多次烧香拜佛,乞求 神灵的保佑,但终不能制止死人的发生后来村子里住进了扶贫工作组,工作组的同志认 为,“凶宅”发生的死亡现象不是偶然的,一定是有原因的后经过实地考察,调研后, 终于真相大白,祸根就来自地基中的一种放射性石料在把这些放射性石料清理掉后,这 座农宅再也没有发生过不明原因的死人现象。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具有不同世界观的人在处理问题时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在唯 心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村子里的人对“凶宅”的认识是风水不好,其做法则是烧香拜佛,乞求神灵的保佑,但终不能制止死人的发生;而工作组的同志在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 运用科学的方法找到了“凶宅”的秘密,终于真相大白这个案例生动地告诉我们,想问 题、办事情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要崇尚科学,反 对迷信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将 会终生受益慧能和尚与“本来无一物” 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要选择继承人,特命每个弟子作一首诗,以考察对佛家教 义的理解开始时,弟子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动笔只有神秀思考数日之后,写下这样 四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诗以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道成佛的传说为据,表示要使自己象菩提树、明镜台那 样洁净,一尘不染当时有一个挑水打杂的和尚看了这首诗后,很不满意,于是在旁边又 写了四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位和尚认为他这个人根本就不是“物”,也无身可修,只有佛家信念广而言之, 世界上“本无一物”,什么东西也没有,所以也无什么尘埃,亦无所谓污染。

      弘忍认为这个和尚对佛家教义心领神会,掌握得好,于是决定把衣钵传给他,他就是 禅宗六祖,慧能和尚辩证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即它存在于我 们的意识之外不论你看见没看见,或承认不承认,它都铁一般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慧能和尚否认物质的存在,认为“万事皆空”、“四大皆空”而只有佛家信念的 存在,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谁耍谁 星期天,妈妈带着明明去动物园看猴子妈妈手里的一块水果糖往高处一抛,扔进猴笼, 一只老猴子飞起一跳接住糖块,然后剥开来吃妈妈又拿出一切从严粒花生,往高处一抛, 老猴子又是一个飞跃明明问妈妈:“为什么要把糖果扔那么高,放在地上不是一样吗?”妈妈说:“孩子, 妈妈不往高处抛,猴子会跳吗?你看猴子跳得多好看!这叫‘人耍猴’这边,小猴子也问猴子妈妈:“妈妈,你为什么要跳那么高去接呀?等糖果掉在地上 再捡回来,不也是一样吗?”猴子妈妈说:“孩子,如果妈妈不跳起来逗他们,他们还会 继续扔糖果吗?这叫‘猴耍人’究竟谁耍谁?不同的角度自然有不同的解释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立场不同是造成人们意识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主观原因由于人 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评价也就不同。

      为此,人们要 正确认识和评论客观事物,首先就要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错死了人?抄错了文? 魏代邯郸淳的《笑林》有这样一则笑话:“东家丧妻母,住祭,托馆师撰文,乃按古本误 抄祭妻父者与之识者看出,主人大怪馆师馆师曰:‘古本上是刊定的,如何会错?只怕 是他家错死了人’”那么,究竟是“他家错死了人?”还是书本上刊定的祭文有错误呢?显然两者都不错, 错就错在书本上刊定的条文款式男女有别,有的用以吊唁男的,有的用以吊唁女的!而这个代书祭文的馆师不问死者是男是女,照着它秒一篇完事在他看来,“古书上是刊定的, 如何会错?”不是我馆师抄错了文,而是他家“错死了人”!这则笑话的“醒人”之处,就是它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对待书本理论和客观实际的 关系问题辩证唯物论的真谛和基本原则,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 们对待书本知识的正确态度与之相对的形而上学,则割裂理论与实际的关系,要么否认 理论的指导作用,要么夸大理论的指导作用在这则笑话里,表现为“唯书”是从,把书 本知识看作是“万灵仙丹”,似乎只要得到了它,就可以不费吹友之力而包治百病,这是 现实中的教条主义哭婆”变“笑婆”的故事禅海珍言中有这样的故事:京都南禅寺以前住着一位绰号“哭婆”的老太太。

      她雨天 哭,晴天也哭,成天累月神情懊丧,面容愁苦南禅寺的和尚问她“:你怎么总是哭呢? 她边哭边回答: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卖鞋的,小的嫁给了一个卖雨伞的天 晴的日子,我想到小女儿的雨伞一定卖不出去,下雨的天气,我又想到我女儿的鞋一定没 人去买我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和尚劝她:“天晴时,你去想大女儿的鞋一定生意兴隆; 下雨时,你想小女儿的伞一定卖得很多”老太太当即“顿悟”破涕为笑此后,她的生 活内容末变,但由于观察生活的角度变了,便由“哭婆”变成了“笑婆”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一些人生活的内容差不多,可是他们的生 活状态却大不一样有的乐观,整日笑呵呵的内心充满欢悦和满足;有的悲观,整天愁凄 凄的,内心充满抑郁与烦恼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观察生活的解度不同对此,英 国 2 伟大的剧作家肖伯纳说,假如桌上有半瓶酒,有人高喊:“太好了,还有半瓶他 看到的是半瓶酒,这个人便是乐观主义者有人叹道:“糟糕!只剩下一半了”他看到 的是半空,这个人便是悲观主义者同是半瓶酒,只是观察它的角度不同,便人乐观与悲 观之分,这足以说明观察生活的角度是多么重要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面对同一个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观条件的制约会出现 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人们的利益不同、立足点不同、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就 会不同心境是一种由客观而导致主观的感受,虽说它离不开一定客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