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ppt
39页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复习:,“斯大林模式”最严重的弊端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片面发展重工业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取消自由贸易,,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 ),A.在历史上没有起过积极的作用 B.注重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C.导致对斯大林个人的崇拜达到严重程度 D.成为战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第21课,一、赫鲁晓夫的改革,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改革的?,问题探究1:,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农庄,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背景,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改革的?,问题探究1:,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⑶苏共二十大(1956 “秘密报告”),⑵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3),,2.内容:,农业 (重点),工业,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等,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1.背景:,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开展种植玉米运动,赫鲁晓夫在农场视察,赫鲁晓夫参观肉联厂,3、评价 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 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 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自己也搞个人崇拜,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赫鲁晓夫的墓碑,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提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明理由,问题探究2:,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⑴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⑵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⑶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⑷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1.内容,重点:,重工业, 特别是军事工业,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6.4 4.2 3.3,5.7 3.8 3.2,7.4 4.4 3.7,2.5 1.7 1.1,4.5 3.3 3.1,5.7 3.7 3.2,勃列日涅夫 (1906-1982),改革前期: 推行“新经济体制”国民经济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个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世界现代史》,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⑴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⑵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⑶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⑷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1.内容,2.成效与问题:,取得一些成果(军事实力) 1975年以后,经济增长率下降,进入停滞时期,重点:,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 特别是军事工业,【问题探究3】: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同: 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 前者收效甚微, 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 ③失败主要原因: 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异:内容有所不同, 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四处伸手,加重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还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其形象大损,同时每年还要花掉几十亿卢布材料一:,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材料二:,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 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 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高达85%材料三:,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材料四:,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背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2.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1)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2)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3)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4)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3.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没有取得预期成果。
4、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5、最终结果: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政治、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 异:赫’改革侧重农业,勃’改革侧重重工业,戈’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练习:,1、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B对斯大林的崇拜有增无减 C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D农业全盘集体化,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练习:,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把重点放在农业 B把重点放在工业 C没有改变经济体制 D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练习:,3、下列对赫鲁晓夫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B 大种玉米运动符合苏联的社会实际 C 在维持原有的经济体制基础上局部改革 D 农业是其改革的重点,,练习:,4、从十月革命至20年代,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结论 A 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B 要使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 C 要为工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D 要把市场和计划结合起来,,,练习,5.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改革提出“加速战略”;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在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就,B,6、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C.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C,7、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改革没有使苏联经济获得发展 ②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③使苏联成为超级大国 ④1975年以后,改革停滞不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④,C,8、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请回答: (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其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 (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参考答案: (l)方针提出:中国是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苏联是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开始改革: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3)不同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原因: 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 对待“和平演变” 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 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