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思路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记通榆县教育局局长张兴邦.pdf
3页典型教苑撷 英吉林省白城市素有“八百 里瀚海”之称,而白城市的通榆县,又是国家级扶贫开发] -作的重点县,是典型的欠发达县,全县每年的财政收入还 不足支付全县教师的工资但是,在这块贫瘠的土地 上,让通榆老百姓啧啧称赞的,一个是位于通榆城西北67公里处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向海,目前世界上仅有的500多只一类保护珍禽丹顶鹤,有60多只在这里生息繁衍,因此,“鹤乡”也成了通榆县的代名词;而另一个就是通榆县教育的迅猛发展在这座几乎随处可 见土房结构的县城里,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教学大楼,成为全县 的地标建筑多年来,通榆县教育局着眼 于促进教育公平,把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重要举措来抓,致力于办好每一所学校.、特别是自2004年,通榆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兴邦卜任以来,县城学校之 间和农村乡镇学校之间都没有大量 的择校现象,更没有一个学生因择校而收费,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科教兴邦,科教兴县,张兴邦人如其名,用他创新的意识 和果敢的精神,为通榆教育谱写了一幅壮美蓝图金秋十月,踏着果实的芬芳.记者走进了鹤乡,分享着张兴邦带领的通榆县教育系统的累累硕果。
创新的试验田:一中的改变1960年,张兴邦出生 于辽宁省凌源县,后随父母辗转至吉林省通榆县凑书用功,是老师fi'lxC其求学时期的评价1978年高考恢复的第一年,张兴邦高中毕业,机遇偏向了勤奋的人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通榆师范学 校,从此踏上三尺讲台作为教师,他为学生奉献了自己的全部1986年3月,张兴邦来到通榆县第一中学任教,开始了人生中不平凡 的一段经历一分汗水一分收获,1993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在教书的缝隙中,张兴邦自学了大学本科的16吉林 教育 综台1 1~009教育均衡发展局局长张兴邦■本刊记者别晓梅李小卉全部课程,还凭着顽强 的毅力攻读了东北师范大学 的研究生课程,勤奋成为他不断追求的精神源泉随后,张兴邦相继在第一中学任教师、教研组长、年级 主任、副校长1996年,张兴邦出任该校校长当时正值一中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他的带领下,出台了一系列新的管理制度.创新教学改革,实现电子化教学,营造名师效应,实施“碎砺工程”强化学生养成教育,在他的努力下,通榆一中的育人水平和高考成绩始终在全市领先建设一流学校一直是他的追求,为改善办学条件,他克服重重困难几年间,通榆一中先后建起了一幢教学楼和两幢学生公寓楼,图书馆、体育馆、塑胶跑道、高标准运动场及配套设施相继完工。
在他的努力下,通榆一中由过去的全省83所重点高中之一升位到全省39所示范校之一 ,成为吉林省首批示范性学校2004年10月,张兴邦完成了从教学者到管理者的转变,出任通榆县教育局局长多少个灯火通明的夜晚,他在案头思索着通榆教育的未来;多少个清新宁静的清晨,他已在桌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同事们戏说他是“一个星期7个工作日”,他 自己说,我没有太多的嗜好,工作就是我最大的乐趣上任的第一年,张兴邦就走遍 了全县所有农村学校,广泛 听取基层意见,一场惊天动地的改革,也 由此拉开序幕创新的人事任命:抓好 队伍建设上任伊始,张兴邦对干部任命及考核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并科学地制订了《通榆县教育系统 中层以上干部任用管理暂行办法》全县校长、副校长、中层以上干部全部进行公开竞聘,实行任期制,校长任期4年人事任免的事儿,在全县引起了轩然大波为使人事任免真正做到“透明”,张兴邦实行公开登报,公开演讲,并请评委当场打分,组织、人事、纪检部门全程参与在这次竞聘中, 共有 4 9名校长 、 1 0 9名副校长 、 1 6 3名中层干部走 L了领导岗位, 5 名原仃校长落聘,全程没有一人提出异 议, 受到 _r} 级有关领导和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的高度认 可. 同年通榆教育中层以 干部从选拔 、 培训到任用全部 实现 r 规范化. . 干部的任免不是“ 终生免疫” , 为了提高这支队伍的素 质. 张兴邦又为中层干部提供了每年培训的机会。
或请专 家来, 或让大家去取经, 又或是请优秀校长之间进行交流 讲座 . 凡是能对干部业务起到积极作用的, 张兴邦是来者 不拒 今年 9 月 , 通榆县两名优秀校长的报告讲座《 校长如 何听课? 》 和《 校同文化建设》 又成为同行津津乐道的话题 干部素质的提高, 直接关系到教育管理的水平 , 而教 0 i li fl ,%~ 务能力. 则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受教程度 近年来 , 在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些“ 重交际, 轻业务” 的不良倾向 为真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在选 拔干部的同时, 通榆县教育局把对教师的素质建设 , 也纳 入正轨 通榆县启动 r为期 5年的教师业 务水平考试和新 一轮新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两大工程, 每年全县教师都 要集中到县城参加一次文化业务考试; 每名教师每年都要 接受一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 ,其考试结果将进入教师档 案, 成绩则作为评模 、 晋级 、 调动的重要依据但张兴邦此 举的主要 目的, 是使教师务主业, 提素质, 平时多加强基本 功训练这些措施在教师队伍中引起了很大振动, 在社会 引起 .f i e 大反响,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从 2 0 0 6年 起, 通榆县又实施每年- - - 一 度的“ 树双十、 评双百” 活动( 即评 选十名师德标兵 、 十佳青年教师、 百名师德先进个人、 百名 优秀德育工作者 ) j今年, 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 学 规范、 修师德 、 创佳绩” 主题教育活动, 促进全县师德建设 的开展. 提高 r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创新的思路: 均衡发展尝甜头 自张兴邦 } : 任以来,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始终是他情系 昕在 怎么做? 在张兴邦心里: 再难的事 , 作为管理者, 用创 新思维也 可以化解 自2 0 0 5年开始, 通榆县教育局便提出了“ j个满意” 的办学宗旨: 建学生满意的教师队伍, 刨家长满意的学校, 办社会满意的教育其中, 为努力营建 一支学生满意的教 师队伍 , 通榆县每年开展学生评价教师的活动 , 以促进教 师努力一 【 作. 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优秀的教师 、 让学生满意 的教师; 为了创建家长满意的学校, 通榆县对各学校进行 年度P t 标考核时 , 抽取家长代表 . 对学校的满意度进行测 评 ; 为~ J 4 ,J 、 社会满意的教育 , 规范教育行为 , 在招生上 , 严 格控制乱招生和大班额的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通榆县过去也存在着城乡之 间、 校际问发展的不平衡, 农村生源萎缩 , 学生向县城流 动 , 薄弱学校向优质学校流动 , 造成大班额等违反教育规 律的现象和问题通愉县县城分铁东和铁西两区 , 铁东区 有 6所义务教育中小学( 中学 3所 、 小学 3所 ) , 办学条件 和质量比较均衡, 而铁两 有中学 l 所、 小学 2所 , 没有国 教 苑 撷 英 典 型 办幼儿同, 校舍条件差 , 办学质量低, 与铁东形成了鲜明对 比铁西区居住的多是下岗职 、 郊区菜农和进城务工人 员 , 是弱势群体聚集区铁西教师、 学生向铁尔流 , 生源锐 减, 办学艰难, 铁东学校人满为患, 教育发展不均衡为破 解这一难题 2 o ( ) 5 年, 张 邦大胆提出了整合铁西教育资 源 、 建设标准化铁西“ 两校一园” 的设想和方案 , 将城郊原 羊井中学 、 t并子学校中学部并人铁西的第八中学并进行 整体改造 , 将铁西的开通镇小学并入第四小学组建明德小 学, 在镇小原址建一所围办幼儿嗣 这一设想和方案, 得到 了省 、 市教育行政部¨和县委 、 县政府的赞同和支持 总投 资 1 6 0 0万元的“ 两校一同” T程历时两年建没, 于 2 0 0 6年 教师节前竣 并投入使用,建设了4 0 0 0平方米的明德小 学教学楼 、 6 9 8 0平方米的第八 中学教学楼、 宿舍楼和 2 5 0 0 平方米的幼儿同教学楼 ,添置丫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
“ 两校一圃”建成投入使用后 ,为提高 3所学校的办学水 平 , 张兴邦把教育局基础教育办公室主任下派到第八中学 任校长, 同时实行强校拉动战略, 促成全 县重点高中第一 中学 与第八中学结成协作校, 第一中学除每年援助大量资 金 、 提供管理和教学经验外 , 每年还给第八中学增加两个 定向生指标 , 为第八中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明德小学由 全县最优秀校长——特级教师、 白城市十大教育专家之一 的刘建文同志任校长 铁西幼儿同由省级示范园——县幼 儿园作为分园来承办? 这些有效措施, 加快了铁西“ 两校一 园” 的发展经过 3年的发展 , 现在办学效益明显增强 , 第 八中学由原来的不足 3 0 0人增D I] ~ Ij 现任的 9 0 0多人 , 明德 小学由原来的不足 4 0 0人增加到现在的 1 1 6 7人,铁西幼 儿园在园儿童 3 3 5人, 铁西的孩子及进城务 人员子女与 铁东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了优质教育,人民群众赞不绝 口, 实现了城镇学校校际『卣 J 的均衡发展j 在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 , 促进城 乡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方面, 通榆县也下足_ r 力气。
通 榆县地域面积大 , 学校分布散 , 下伸点学校多, 在历史上曾 起到过积极作用,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 人民群众对优质教 育需求的不断提高, 部分村级小学和下伸点学校已不适应 形势发展的需要 为此 , 县政府制订了《 农村 F伸点撤并三 年规划》 和《 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 对生源不 足、 办学条件 差 、教育质量低的薄弱和规模偏小的学校进行调整和撤 并 2 0 0 4 年以来 , 先后将西艾力 中小学分别并人向海乡四 井子中小学 , 双岗中学并入第■中学 , 同发中学并入兴隆 山中学, 第十中学并入第二中学 , 包拉温都中小学、 边昭中 小学 、 向海中小学 、 四井子中小学 、 新兴 中小学 、 新发中小 学进行合并, 累计整合学校 2 5所、 减少学校 l l 所, 撤并村 小 5 0所、 下伸点学校 3 0 0个教育资源整合后 , 办学规模 和办学水平明显增强, 全县教育教学资源得到了进一步优 化配置 在经过 4年整合的基础 L,全县又于 2 0 0 8年起启动 了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 ,依据 2 0 0 8 年自城市人民政 府下发的《 全市新农村百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意 见》 , 通 榆县教育局制订了《 通榆县关于实施“ 全市新农村百校标 准化建设 £程” 规划》 , 计划用 5年左右时间 , 在全县农村 吉林教育· 综合1 1 / 2 0 0 9 1 7 典 型教 苑 撷 英 建设标准化初中6所 、 标准化小学 l 4所 、 标准化九年一贯 制学校 8所,农村学校总数由原来的 3 8所调整到 2 8所。
主要着眼于5 个方面的标准化建设: 一是校园标准化, 三 是校舍标准化 , 三是设施设备标准化 , 四是教师队伍标准 化 五是教育教学管理标准化 两年来 , 全县高标准实施了 兴隆山中小学 、 边昭学校、 向海学校 、 乌兰花中学 、 第三中 学 、 瞻榆一 - / b 等 1 4所标准化学校建设到 目前为止 , 全县 在乡镇学校新建楼房 2 2栋 , 预计到 2 0 1 2年基本完成农村 标准化学校的硬件建设 , 比全市要求提前 3年完成在办 学条件上, 促进了城乡校际间均衡发展通榆县教育局还 将逐步实现队伍 、 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 , 进一步促进 城乡学校办学水平的均衡发展 以城带乡, 以强带弱, 城乡联动 通榆县教育局创造性 地实施 了城 乡捆绑式的发展战略 ,以县城学校为龙头校 , 以农村学校为协作校 ,组建了9个城乡学校的联合体 , 以 此实现了“ 城乡联动, 以城带乡, 以强带弱, 共同发展” 的 目 标, 此举得到了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今 年培智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