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南珠发展的现状,因境及对策.docx
4页浅议合浦珍珠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对策[/M][摘要]世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之说南珠就是合浦珍珠,南珠居群珠之冠,历史悠久,曾被作为贵重的装饰品和贡品使用,也用于商品贸易、医药、旅游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南珠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技术落后、管理乏力、质量下降等问题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应认真解决珍珠养殖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岀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使南珠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利用,建设和谐社会[关键词]合浦珍珠南珠文化珍珠养殖业问题对策一、珍珠溯源南珠,即合浦珍珠(真珠),又因南珠产自廉州东南河域,故又称廉珠”因合浦各珠池所产南珠以白龙池最好故南珠又称白龙珍珠南珠一名最早见于唐代马总《意林》必须南国之珠而后珍”,南国之珠即南珠也南珠与我国东北出产的北珠(已灭迹)一起扬名于世,号称中国瑰宝”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郑雯在《岭南小识》中写道合浦产夜光(珠),世称南珠”,清朝人有合名曰南珠,其岀西洋者曰西珠,岀东洋者曰东珠东珠豆清白色,其光色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的说法见清屈大均《广东新语》)那么,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呢?珍珠产生于珍珠贝类软体动物内,由珍珠贝类外套膜一部分细胞所分泌的壳角蛋白和碳酸钙结晶围绕一个核心重叠沉积而成的物体。
由珍珠层是由角质和文石晶体垂直层面重排列而成,光在透过这些薄层时会使珍珠表面产生珍珠特有的柔和和带有彩虹色彩的珍珠光泽其颜色的白色为主,也有一些粉红、浅蓝、浅黄等美丽色彩珍珠是贝类产物,多种江海贝都能产珠,而产珠最普遍、产量较多、质量较好的要算是海产的珠贝了,中国珠贝种中,以马氏珠贝最为普遍孕育闻名中外的南珠主要就是这种马氏珠贝所产,马氏珠贝对自然水质有较高的要求而合浦海域,几乎各种产珠的贝母都有,尤其以马氏珠贝为多合浦湾的自然条件又恰恰是马氏珠贝的最佳生活场所合浦海岸线长达393.2公里,大小海湾多而开敞,海水洁净,潮流畅通,深度平稳,海域隐蔽,港湾交错冬无严寒,夏无酷,平均气温为22.6'C,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0-15'C,年均极端低温度为2'C日照时间长,年均日照时数为1937小时合浦属于南亚热带气候,东面有雷州半岛,东南面有海南,西有印支半岛,是防止海浪冲击的屏障北有云开大山余脉阻挡寒潮的侵袭,内河没有大河注入海水比重为1.05-1.022,平均为1.018,日均水温为18-32C,年平均为23.5C,浅海多为砂氏或砾底质,浮游生物丰富这为马氏珠贝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亦很适宜马氏珠贝家庭扎根”聚居。
所以合浦湾就成了生产顶级珍珠的场所就是这样的环境优势,合浦一带所产的珍珠最为凝重结实,不但晶莹透明,而且色泽绚丽多彩,有银白、粉红、豆绿、金黄、银黑等多种颜色,南珠一般颗粒硕大而浑圆匀称,品质上乘,可谓粒粒发光,颗颗走盘”,是珍珠中的上品,驰誉于世合浦是南珠的发源地,而南珠的发源地是古珠池古珠池生产正宗南珠的地方珠池,是古代对今北海合浦东南大海中采珠区域的特定称谓明崇祯本《廉州府志》亦谓珠池七所:乌泥池至海猪沙一里,海猪沙至平江湖五里,平江池至独榄沙八里,独榄沙洲至杨梅池五十里,杨梅池至青婴池十五里,青婴池至断望池五十里,断望池至乌泥池一百八十里七大珠池所产珍珠的品质因池而有所不同,人们认为出断望者上,次竹林,次杨梅,次平山,至乌泥为下,然皆美于洋珠”(屈大均:《广东新语》货语)一说七所:合浦中有珠池七所,其大者曰平江、杨梅、青婴,次乌泥、白沙、断望、海猪沙,而以白龙池尢大珠池名称和地域各个时期说法不一,在明崇祯本《廉州府志》珠池一节之后又附海寨”并说明海寨之设,主要是为看守珠池明代,当官采珍珠开池时,珠池是一片船帆之海,大小船只约干,行船拉网船夫上万,加上随船把守的士兵,场面之大,叹为观止。
贝满船回之后,沿岸是人山人海,一片繁忙的剖贝取珠的现象明代是合浦珍珠开采鼎盛时期据载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采捕最多,费银万余,获珠二万八千两”(约8000千克)由于古时开采珍珠在合浦设珠场八寨,集中于合浦白龙城剖贝取珠,珠贝壳堆成城墙,故有白龙珠城”之称离白龙池不远的合浦白龙珍珠古城遗址,这里是著名的南珠产地,建于明洪武初年,城围330丈,高1丈8尺,该城城墙用一层黄土一层珠贝层层夯实白龙珍珠城沿岸,均为采珠场所,两千多年来叠积3米多深的珍珠贝壳,形成了绵延几十公里的山坡,构成独特的地貌正因为珠池不同,所产珍珠的品质且珍珠尊贵无比,合浦古代珠民有按珍珠重要分类的:八百颗珍珠重一两的称“八百子”,一千颗正好一两的,称“正千”,大粒的高珰珠,一颗重七分的,称为“七珍”,一颗重八分的,称“八宝”而现代评定南珠的等级,一般以圆球形或者半球形直径在一厘米以上、洁白细腻、光滑闪耀之珠为一等品对于珍珠品质优势的识别,据有经验的珍珠行家说,珠子的标准,不外是“光、重、圆、大”四个字鉴定珍珠的价值还有多种指标,颗粒大小则为主要指标之一,低级珠以公斤计每公斤01-02万美元,高级珠以克计,每克数十万美元。
珠径超过毫米以上的称大珠,以粒为计价单位,每粒价值上万美元在国际市场上,一级珍珠每斤价值万多元,普通珍珠和黄金等价二、历史采珠史珍珠,它自古以来就成为贵重的装饰品和贡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把珍珠当作贵重装饰品的国家之一,相传在黄帝时候,就已发现珍珠的黑蚌,珍珠在当时就已列为贡品自秦汉以来,历代皇帝均派遣宫廷官员到合浦一带监于珠池,开采珍珠,进贡宫廷《元史世祖本记》记载,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湖广行省上贡珍珠“九万五百两”(合浦等地属湖行省统辖),这是历史上朝廷课贡南珠最多的一次有行家推测,在南宋罢弃官采珍珠后,民间采珠应相当一部分交给地方官府用以捞取粮食,因此经过多年积累,地方省库很有可能存下了这批数目惊人的珍珠,然后中央朝廷毫不客气地把它们索取去历史上地方官员以南珠进献中央以表效忠,或朝廷将南珠用于礼仪之邦和赏赐臣子等,也在史料中记载从史料记载可知,珍珠是古代宫廷御用或权贵专有之物五代十国时南汉刘涉造玉堂珠殿,后主刘,用珍珠结马鞍为戏龙形状的珠龙九五鞍”,(元脱脱著《宋史南汉世家》)战国时贵族们便用珍珠装饰鞋履,有“堂上三千珠履客”之说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明代定陵的墓主万历皇帝及皇后所带的凤冠玉带等冕服都用八分珠制作,据说女王王冠上的那颗巨大的珍珠也是合浦珍珠。
由于天然形成珍珠不易而极为稀罕,历代权贵们都把它当作奢侈品和装饰品,激起了历代封建统治者贪得无厌的掠夺,珍珠与其说是“鲛人”之泪,莫说是珠民血泪《后汉书孟尝传》载云:“(孟)尝迂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先时宰守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徙于交趾郡界……”从后汉书这段史料看,在孟尝任合浦太守前,合浦采珠业已相当发达了,由于官吏贪得无厌,采捕无度,,破坏了珍珠自然资源,致使珠苗到了灭绝的境地也即是传说的“珠遂徙于交趾郡界”孟尝到任后,看到合浦珍珠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珠民纷纷逃离家园孟尝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使合浦珍珠资源得到了保护和繁衍,于是有“珠还合浦”之说唐代封建统治者照样逼迫人民进贡珍珠,由于采捕无度,又将使珠苗濒于灭绝,故“珠逃不见”诚然,珍珠是国家宝瑞,然而在封建时代统治者只知搜刮,强逼珠民冒死采珠,不少珠民命丧海底这样,珍珠给人民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深重的灾难了宋建隆三年(962年)刘以珍珠装饰宫殿,一代之尊,极尽奢侈,并在合浦置媚川都,置兵八千专以采珠为事当时,刘强逼珠民采珠不择手段,“石缍珠民足深海中,珠民溺死者无数明代是中国历代上采珠最鼎盛的一个时期,正统年间,派太监来合浦监守珠池,成化年间,初采时得珠14500余两。
30多年后,弘治十二年(1499年),统治者征集了雷州、琼州、廉州等府船800艘,征集8000人,费银万两,采珠2800两这次大采,在海上病死的军士船夫300余名,溺死军士船夫280名,被风浪打坏船70艘,漂浮无着的30余人船明正德九年至十三年(1514-1518年)先后两次下诏采珠,珠民没有息肩之期嘉靖五年(1525年)又复采珠,这一年冬天合浦大雨雪,池水结冰,树木折断,民多冻死,而珠民被迫下海昼夜采珠当时,巡抚都御史林富在止疏给嘉靖皇帝时便说:“嘉靖五年(1526年)采珠之役,死者万计……”当时天霁而雨,当地百姓谓天泣”其怨恨可知在海底采珠的珠民命运是非常悲惨的古人采珠,起先全是靠潜水捞贝,“人浸而得蚌,刻而得珠取蚌,以长绳系竹篮,携之以侵,既捡蚌于篮则振绳,令舟人汲取之,沿者亟浮就舟不幸遇恶鱼,一镂之血,浮于水面,舟人恸哭,知其已葬鱼腹也,亦有望恶鱼而急浮至,伤股断臂者,海中恶鱼,莫如刺鲨,谓之鱼虎,蛋所甚忌也见《岭外代答》)这种艰难的潜水采珠法流行甚久,直到明末清初在《广东新语》中还有记载,其云:“珠蚌生在数十丈水中,取之必以绳引而缒之而下气欲绝,则掣动其绳,舟中人疾引而出稍迟则七窍流血而死,或为恶鱼所噬,蚌遇百十,得珠一二。
合浦南珠虽然驰誉于世,然而珠民因珍珠招致无穷祸害,苦不堪言,而不愿“珠还”,故顾梦《采珠诗》有:“今人反怨珠来还”之叹到清代,合浦采珠业便渐趋衰落,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到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51年间,第一次下诏试采珍珠,因所得无几,次年罢采乾隆十七年(1752年)9月又曾下采珠,然而,这次采珠也却一无所获而罢建国后,每逢秋后珠季节,沿海常有几艘珠船只采捕珍珠,每日只采取一二市斤,可见珠源已十分枯竭,也说明珠民每日采珠已不能维持一天的生活了三、合浦珍珠开发现状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合浦南珠的生产1957年11月周总理指示合浦县委:“要把合浦南珠搞上去,要把几千年落后的自然捕珠改为人工养殖1958年初,合浦县委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精神,在合浦白龙首先办起了我国第一个珍珠养殖场,从而引入了生产性人工养殖珍珠阶段60〜70年代,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科技部分先后把“人工植核育珠技术研究”、“人工孵化育苗养殖研究”、“处理细胞小片营养药物研究”等列为重点的科研课题,征兵取得了人工植核育技术、人工孵化育苗技术、细胞小片营养液药物处理技术等科技成果,并进行全面推广应用改变了我国珍珠生产的几千年的落后技术,结束了历来靠自然采苗养殖的历史,使我国生产进入了新的进程。
近年来,由于广西把珍珠养殖作为海洋开发的重点项目抓,把珍珠养殖技术列入国家和“星火项目”和“社会发展计划项目”进行组织实施,大力抓了珍珠养殖的技术开发和人才培训,以国营珍珠养殖为示范,带动和扶持了集体和个体养殖业的发展配套建立健全种苗基地,扩大珍珠首饰综合加工厂,到80年代珍珠养殖60多公顷产珠几百千克,发展到1995年珍珠养殖面积达1300多公顷,开发营盘、山口乌泥海域两个珍珠养殖基地;珍珠产量达5吨,年产值达1.3亿元1996年,北海建成全国最大的海水珍珠交易中心——中国珍珠城,推动了珍珠产业的发展合浦属于北海管辖)全市珍珠及副产品经加工和综合利用实现工业产值超2亿元,至2002年1〜2月份,北海市仅从北海口岸出口的珍珠就达505千克,比2001年同期增长5倍,是非颠倒2001年全年出口总值的86.89%(《北海日报》2002年3月10日),2004年整个南珠生产基地产珠量为8吨,比去年增长25%南珠生产已成为北海的特色,目前北海已成为沿北部湾地区最大的海水养殖及珍珠制品生产加工的产业城市,其珍珠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五成2005年,北海市珍珠养殖面积达50010多亩,养殖场数百个,从业人员两万多个,年放养插育贝6500多万只,年产珍珠2006公斤,珍珠的副产品综合加工年产值达3.5亿元以上;2006年1月〜5月从北海出口的珍珠达1吨,价值近百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倍。
由此可见,“合浦南珠”作为北海四大经济支柱业之一,加速了合浦的发展南珠加工综合开发利用,也取得较大进展10多年来合浦珍珠有限公司开发了珍珠装饰品、珍珠药品、护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