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中外政治文化差异.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hh****pk
  • 文档编号:210063997
  • 上传时间:2021-11-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2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谈中外政治文化差异摘 要:由于中外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基础不同,进而对政治权力的 认知、政治体制的建立思路、治国之道和治国基木方略问题上的认识自然 也就会产生差别,在一步步发展的过程中公众政治角色定位也产生不同, 从而使中外文化在很不地方存在明显的不同通过对这些差别的研究,可 以使我们借鉴西方政治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更好的指导我国为前政治文 化建设关键词:政治文化;政治体制;政治角色;差异在文化存在多元化发展趋势的今天,通过对中外政治文化差异的分 析,可以更好地让我们取长补短,实现政治文化大发展和共同繁荣一、中外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基础不同中国是人陆国家,长江黄河流域形成的冲积平原使人们很容易通过釆 集、农业种植生活下去,生活安逸又加上西部多山,北部为大沙漠,东 南面临大海,不利于对外交流,使我国传统文化具有经验型和封闭性的特 点中国社会几千年来都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虽然有商品交换 的存在,但是重农抑商,使商甜经济在我国从一开始就受到禁锢,所以我 国的古代文化是自然经济下的农业文化而西方国家(古希腊)发源于海洋、海岛附近,拥有独立的居住区, 形成城市和城邦国家彼此独立,没有统一的政权统治,使人们具有独立 自主的政治意识,同时人们面以海为生,较早从事海上贸易,社会文化形 态上比较开放。

      西方国家虽然也经历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较早的出 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壮大,工商业成为 独立的部门,工商业者成为独立的阶级在西方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过程 中人们敢于冲破封建的束缚,呼唤理性和人的自由,形成君主立宪制或三 权分立的国家二、 政治权力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中国有“家天下”的传统认识基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学说中国更重视统治集团与官僚队伍的自身制约强调重道、正身、 舍身取义、廉洁奉公等政治道德,把伦理道德作为人的木质,要求人们通 过道德修养而完善口身,把实现完美的道德人格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构 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家天下”认识而西方政治更注重“公共权力”在政治权力监督意识上,西方强调 权力分立与制衡三、 中外传统政治文化中建立政治体制的不同中国早期国家如夏商周都是天人合一的一元权力结构君主被奉为神 一样的地位并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权力结构形式奠定了中国几千年的政 治体制形式的基础,并延续到封建社会结束在这样的社会中皇帝拥有国 家的一「切权力,立法权制法权司法权都由君主一个人所冇西方政治体制设计的导向实行多无化古希腊城邦的例子是多元化的 典型体制。

      孟德斯鸠巨著《论法的精神》中关于“三权分立”的观点,成 为西方社会共识,司法独立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一且经过两百多年的发 展形成了稳定的社会模式政治体制建立思想的不同形成了中西在政治局面上表现为一统天下 和分立主义的不同四、 中外传统政治文化中治国之道的不同首先,中国是寻道,西方在穷理中国自诸子百家起都致力于“道” 的求索,最终形成了儒家主流政治文化的治国Z道和做人Z道而源于希 腊文化的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在政治思维路向上是追求科学理性,其对政治 科学的形成和理性价值观的确立,对于现代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有很大 的意义其次,中国对治国之道的探寻和西方对国家木质的研究的侧重点是不 同的中国历来关注治国Z道,追求德、礼、政、法的统一结合,强调以 民为本而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崇尚理性主义,注重政体研究,对公民的“自 我”表现关切另外,政府保障公民对人权的追求,强调法律的重要性 西方国家在文艺复兴后出现的法学政治就取代了神权政治观、伦理政治 观,使公民有了公共权力观念、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人权观念,促 进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五、 治国基本方略存在差异中国主德、重德,中国儒家政治文化讲求礼,也讲求法,把礼法关系 左位为“德主刑辅”儒家礼法合-的人治政治包扌舌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 注重贤良。

      孔子把贤人看得比良法更重耍其二,注重礼法德刑的关系 所谓“礼外无法,法在礼中”,“德礼为政教Z本,刑罚为政教强 调礼为本、为体、为主,法为末、为用、为辅西方主法、重法,致力于正义的追求而西方的以法治国思想认为, 法律拥有超越时空的权限,法律永远高于人,而不是人大于法六、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公民政治角色定位不同传统政治文化中子民文化源远流长,因而公众自觉不自觉地认同 子民身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诗句,开 创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沿袭而成的臣民文化所谓顺从者,就是已成为政治体系组成部分的、并对政治体系施加 于他们生活的影响或潜在影响有所认识的公民但是他们对自己在政治中 作用的看法却仍然是顺从者的看法,也即他们受政府行动的影响而不是积 极地去影响政府的行动他们不仅可能对警察和行政官员给予他们的待遇 抱有积极或消极的预想,而且会有各种政策选择他们甚至还可能对证券 和权威人物产生某种合法感或者疏远感,但是他们对于政治参与则始终抱 被动的态度阿尔蒙德和鲍威尔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 中的这段话,精炼地诠释了臣民文化的影响和表现沿袭两千年的政 治文化正是这种典型的臣民文化。

      西方自古希腊罗时代即已形成公民文化,近代以来公民文化更蕴含了 现代化意识,因而很自然地持有公民身份随着欧洲资产阶级逐渐登上 世界政治舞台,在“天赋人权”的政治思想主张下,存在于近代民主制民 族国家中的公民的内涵逐步改变了它原冇的范围但公民这个概念历来都 被西方国家所重视和尊重公民的权利是不可侵犯的这是西方国家中人 们对于自己政治角色的基本定位总之,由于文化理念经济结构等各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也是极为复杂的这些特点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古今中外的成功 政治文化,更好的服务现在的社会国家参考文献:[1]徐大同.《政治文化民族性的几点思考》•天津师大学报,1998年 第4期⑵[美]加布里埃尔” 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 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公婷,陈峰译•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7年[3] 张分出•亦主亦奴《中国古代官僚的社会人格》•浙江:浙江人民 出版社,2000[4] 岳庆平.《中国的家与国》•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5]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四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