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答案.docx
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长亭送别答案 长亭送别参考答案 2、第一片面(“夫人、长老上”——“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其次片面(“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片面(“[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交代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切和惦记 第四片面(“[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楚 3、老夫人“俺三辈不招白衣女婿”“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 深层来讲:是封建婚姻“门当户对”思想在作祟老妇人在此是封建家长的代表 4、课文中有四处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她的离愁别恨中闪动着重爱情轻功名、抵挡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芒 5、(1)出门在外,留神身体: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2)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3)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考中了,张生就成为名门望族择婿的对象,若张生不是感情专一之人,有可能会移情别恋,抛弃莺莺;若考不中,母亲又不会接纳他所以,不管考中与否,对二人的感情来说都是一个严重的考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莺莺心中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 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是分外低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思想教条约束着她们、限制着她们,她们实际上就是丈夫的附属品即便莺莺贵为相国千金也不例外她把全体的梦想都系与爱情,都系在张生一个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赌注假设故事中的张生不是一个忠厚忠诚的君子的话,莺莺的弃妇的命运几乎是不成制止的 6、 愁苦、怨恨——痛 依恋、无奈——恨 惦记、畏缩——怕 眷恋、惆怅——念 7、《长亭送别》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楚心情和怨恨心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
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根基的结合;否决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扬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一种心灵上的契合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课堂训练】 (一)赏读《端正好》 1、选取具有深秋节令特征的景物:蓝天、白云,满地的黄花,凄紧的西风,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一句一景运用了拟人,情景交融,设问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空间广阔、色调斑斓的深秋郊外分别图,营造了黯然销魂的凄美意境,写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扰的痛楚压抑心情 2、前者不仅把离别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昨夜悲伤到天明,血泪竟染红了整座山林!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调,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非霜林醉,乃人不能自禁也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沉重、令人 感伤的悲凉意境情由景生,境由情出,世传王实甫写到这里“思竭,扑地而死”。
(二).赏读《滚绣球》 1、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将人物的主观情感有机地寄寓与别具特色的客观事物上,“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一个不愿离去,一个紧紧相随 2、夸诞,化用写出莺莺因相思身心憔悴,猛烈控诉了拆散恩爱夫妻的崔母代表的封建礼教 (三)赏读《一煞》 和《端正好》景象相比,空气更加萧瑟凄冷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盖”,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和眷恋无人语”不仅是写在落莫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是写莺莺慨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切切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安宁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冷清,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无声”和“有声”两相衬托,更加衬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呈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四)谈谈《长亭送别》中语言美 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诞、用典、比较、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更加是巧用夸诞,并与比喻、用典、比较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诞地表现感情磨折下的身心憔悴;“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倘使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诞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成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诞兼用典,形容悲伤之至作品中的夸诞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猛烈的感染力 2.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擅长化用名句中的美好成句,也擅长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白描俊语曲词或秀丽高贵,含蓄悠长;或质朴自然,活泼爽利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例如,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是咏秋名句王实甫易“叶”为“花”,移入【端正好】一曲,与飞雁、霜林一起,组合成一幅新的暮秋图,完全切合剧中的情景和离人的心绪。
收尾】“遍人间烦扰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句,是对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大量愁”意境的再创造,极其形象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所承受着的感情重压叨叨令】【高兴三】两支曲子,出语当行,极富生活气息脱布衫】前两句是诗词的作风,写莺莺眼中的秋景;后两句是生动的口语,写莺莺眼中的张生正是这萧瑟的秋色,衬托着愁苦的张生既抒写了莺莺的心绪,也描写了张生的神态在《长亭送别》中,这两幅笔墨,交替并用,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为多侧面、多色调地再现人物的情感节律,供给了告成的艺术手段 (五)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大量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大量愁”,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概括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那么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拓展阅读】 《长亭送别》语言华美高贵,以富于文采为特色:(1)擅长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情、境合一,富于意境美,语言委婉隽永;(2)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擅长将古代诗词中高贵凝炼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语言更具有诗化的特点;(3)修辞方法多种多样。
《窦娥冤》语言朴实无华,以“本色”见长:(1)直抒胸臆,感情浓烈,语言直白;(2)多用白话,多用方言词语,语言通俗,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3)较少使用修辞方法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