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二年级上学期教学活动设计.doc

39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48391264
  • 上传时间:2024-01-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71.50KB
  • / 3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二年級上學期教學活動設計設計人:魏銀河 教學節數:共二節教學起訖日期章節名稱1-1認識物質能力指標1-4-4-2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1-4-5-5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提出意見或建議2-4-1-1由探究的活動,嫻熟科學探討的方法,並經由實作過程獲得科學知識與技能2-4-4-2探討物質的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2-4-4-3知道溶液是由溶質與溶劑所組成的,並瞭解濃度的意義3-4-0-2能判別什麼是觀察的現象,什麼是科學理論5-4-1-1知道細心的觀察和嚴謹的思辯,才能獲得可信的知識重大議題環境教育教 學 準 備常見的物質、漏斗、濾紙、滴管、食鹽、沙粒、蒸發皿、玻璃棒、酒精燈、稱量紙、燒杯、漏斗架、量筒、三角架學 習 目 標1.知道自然界充滿物質2.了解物質占有空間、具有質量且各有其特性3.能說出物質三態的特性4.分辨純物質與混合物5.知道純物質有固定的性質,而混合物的性質會隨組成成分的不同而改變6.能了解混合物的概念,並學習過濾的技巧7.了解利用純物質的特性可用來分離混合物教 學 指 導 要 點教學時間教學資源評量重點<準備活動>1. 說明自然界充滿物質。

      2. 說明物質的應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發展活動>3. 以方糖、冰糖及白糖為例,解釋生活中許多物體是由同一種物質組成4. 以常見的物質為例,解釋物質的特性5. 介紹物質的三態6. 以課本圖片或生活用品的成分為例,解釋純物質與混合物<綜合活動>7.讓學生發表日常生活中,哪些為純物質,哪些為混合物8.說明純物質有固定性質,而混合物的性質則會隨組成成分的不同而改變第一節結束)10’20’15’常見的物質注射筒食品、衣服能否說明物質的特性能否了解物質三態能否說明純物質與混合物的差異<準備活動>1.說明實驗步驟、觀察重點與注意事項<發展活動>2.混合物的分離(1) 將食鹽與沙粒倒在稱量紙上混合2) 將混合的食鹽與沙粒倒入已摺疊好的錐形濾紙內3) 將混合物倒入水中攪拌4) 架設過濾裝置5) 過濾混合物6) 將濾液加熱<綜合活動>3.問題與討論第二節結束)5’25’15’漏斗、濾紙、滴管、食鹽、沙粒、蒸發皿、玻璃棒、酒精燈、稱量紙、燒杯、漏斗架、量筒、三角架學生的實驗態度和技能學生參與討論的狀況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二年級上學期教學活動設計設計人:魏銀河 教學節數:共三節教學起訖日期章節名稱1-2水溶液能力指標1-4-1-3能針對變量的性質,採取合適的度量策略。

      1-4-3-1統計分析資料,獲得有意義的資訊1-4-4-2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1-4-5-5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提出意見或建議2-4-1-1由探究的活動,嫻熟科學探討的方法,並經由實作過程獲得科學知識與技能2-4-4-3知道溶液是由溶質與溶劑所組成的,並瞭解濃度的意義3-4-0-2能判別什麼是觀察的現象,什麼是科學理論5-4-1-1知道細心的觀察和嚴謹的思辯,才能獲得可信的知識重大議題環境教育教 學 準 備冰糖、水、透明杯子、筷子、沙拉油、水、試管、橡皮塞、試管夾、塑膠墊板、油性麥克筆、脫脂棉花、去漬油指甲油、去光水、水、玻璃杯、方糖、食鹽、小茶匙、紅墨水學 習 目 標1.了解溶解現象2.了解溶質、溶劑與溶液的意義3.知道溶質可以有固、液、氣三態4.知道溶劑除了水以外,還有其他種類5.知道擴散是溶質由密集區域往稀疏區域運動的現象6.知道溶解後,溶液中的溶質仍然不停的運動7.了解重量百分濃度的意義8.能夠計算簡單的重量百分濃度問題9.了解飽和溶液的意義10.知道水溫與溶質在水中溶解度的關係教 學 指 導 要 點教學時間教學資源評量重點<準備活動>1.冰糖的溶解現象<發展活動>2.探討溶液中的成分。

      3.以糖水、鹽水為例,說明何者為溶質,何者為溶劑4.說明溶液的質量為溶質與溶劑的質量和5.說明溶質可以有固體、液體及氣體<綜合活動>6.進行探索活動第一節結束)10’20’15’冰糖、水、透明杯子、筷子塑膠墊板、油性麥克筆、棉花、去漬油、指甲油、去光水能否說明溶質與溶劑學生的實驗態度和技能<準備活動>1.說明水中的擴散作用(紅墨水)<發展活動>2.以不同重量的方糖溶入水中為例,解釋重量百分濃度3.說明重量百分濃度在日常生活的應用4.講解重量百分濃度的計算、溶解度的計算5.說明飽和溶液及未飽和溶液<綜合活動>6.問題討論與實例演練第二節結束)5’30’10’紅墨水、透明杯子、熱開水能否說明重量百分比的意義能否判斷溶液是否飽和<準備活動>1.說明水溶液溶解量的影響因素<發展活動>2.溫度對固體溶解量的影響(1) 稱取硝酸鉀,倒入裝有水的試管中2) 測量水溫3) 搖動試管,並觀察硝酸鉀的溶解情形4) 將試管隔水加熱5) 搖動試管,並觀察硝酸鉀的溶解情形6) 記錄硝酸鉀完全溶解時的溫度7) 將試管冷卻,記錄硝酸鉀開始結晶的溫度<綜合活動>3.問題與討論第三節結束)10’25’10’量筒、天平、硝酸鉀、酒精燈、燒杯、溫度計、試管學生的實驗態度和技能學生參與討論的狀況。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二年級上學期教學活動設計設計人:魏銀河 教學節數:共二節教學起訖日期章節名稱1-3 空氣能力指標1-4-1-3能針對變量的性質,採取合適的度量策略1-4-4-2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1-4-5-5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提出意見或建議2-4-1-1由探究的活動,嫻熟科學探討的方法,並經由實作過程獲得科學知識與技能3-4-0-2能判別什麼是觀察的現象,什麼是科學理論3-4-0-4察覺科學的產生過程雖然嚴謹,但是卻可能因為新的現象被發現或新的觀察角度改變而有不同的詮釋5-4-1-1知道細心的觀察和嚴謹的思辯,才能獲得可信的知識重大議題環境教育教 學 準 備玻璃盤、玻璃杯、蠟燭、水、薊頭漏斗、錐形平、橡皮管、水槽、廣口瓶、滴管、玻片、線香、石蕊試紙、雙氧水、二氧化錳、大理石、鹽酸學 習 目 標1.了解空氣是一種混合物2.知道空氣裡含有可以幫助燃燒的氧氣3.知道蠟燭燃燒後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及水蒸氣4.知道二氧化碳之所以有滅火的性質是因為其密度比空氣大,並且有不助燃的性質5.知道空氣中氣體含量的排名6.認識氧氣的製造方法7.了解氧氣有助燃性8.知道二氧化碳的製造方法。

      9.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質及其檢驗方式教 學 指 導 要 點教學時間教學資源評量重點<準備活動>1.空氣的演變<發展活動>2.進行蠟燭燃燒的實驗3.用實驗說明空氣燃燒生成水蒸氣及二氧化碳4.說明空氣中其他的氣體<綜合活動>5.問題討論第一節結束)10’25’10’玻璃盤、玻璃杯、蠟燭、水了解空氣的組成及空氣是一種混合物<準備活動>1.說明實驗步驟與注意事項<發展活動>2.氧氣及二氧化碳的製備及性質1) 架設氧氣生成裝置及收集裝置2) 加入藥品進行反應,收集氧氣3) 檢驗氧氣4) 架設二氧化碳生成裝置及收集裝置5) 加入藥品進行反應,收集二氧化碳6) 檢驗二氧化碳<綜合活動>3.活動紀錄與問題與討論第二節結束)5’30’10’薊頭漏斗、錐形平、橡皮管、水槽、廣口瓶、滴管、玻片、線香、石蕊試紙、雙氧水、二氧化錳、大理石、鹽酸學生的實驗態度和技能學生參與討論的狀況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二年級上學期教學活動設計設計人:魏銀河 教學節數:共一節教學起訖日期章節名稱1-4物質的變化能力指標1-4-1-3能針對變量的性質,採取合適的度量策略1-4-4-2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

      1-4-5-5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提出意見或建議2-4-1-1由探究的活動,嫻熟科學探討的方法,並經由實作過程獲得科學知識與技能3-4-0-2能判別什麼是觀察的現象,什麼是科學理論3-4-0-4察覺科學的產生過程雖然嚴謹,但是卻可能因為新的現象被發現或新的觀察角度改變而有不同的詮釋5-4-1-1知道細心的觀察和嚴謹的思辯,才能獲得可信的知識重大議題環境教育教 學 準 備未生鏽鐵釘與生鏽鐵釘、蠟燭、玻璃杯、鑷子、注射筒、石灰水學 習 目 標1.認識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差異2.能分辨日常生活中的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3.了解物質的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4.知道物質變化時,會有吸熱與放熱的現象5.知道不同的能量間會互相轉換教 學 指 導 要 點教學時間教學資源評量重點<準備活動>1.以水的三態變化,說明物理變化<發展活動>2.以鐵釘為例,說明鐵與鐵鏽是不同的物質,說明化學變化後,物質的性質會產生改變3.進行探索活動:蠟燭燃燒的現象4.探討物質的為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綜合活動>5.分組討論日常生活中的物質變化例子第一節結束)10’25’10’未生鏽鐵釘及生鏽鐵釘蠟燭、玻璃杯、鑷子、注射筒、石灰水能否說明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學生參與討論的狀況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二年級上學期教學活動設計設計人:魏銀河 教學節數:共一節教學起訖日期單元名稱2-1波的傳播能力指標1-4-1-2能依某一屬性(或規則性)去做有計畫的觀察1-4-4-3由資料的變化趨勢,看出其中蘊含的意義及形成概念1-4-4-4能執行實驗,依結果去批判或瞭解概念、理論、模型的適用性1-4-5-3將研究的內容作有條理的、科學性的陳述1-4-5-4正確運用科學名詞、符號及常用的表達方式2-4-5-6認識聲音、光的性質,探討波動現象及人對訊息的感受3-4-0-1體會「科學」是經由探究、驗證獲得知識5-4-1-1知道細心的觀察以及嚴謹的思辨,才能獲得可信的知識重大議題生涯發展教育家政教育資訊教育環境教育教 學 準 備。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