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经济鱼类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海水部分).ppt
32页主要经济鱼类 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海水部分,本节主要介绍的种类,鲻鱼、花鲈、大黄鱼、牙鲆(介绍过) 带鱼 真鲷 大菱鲆 红鳍东方鲀,带鱼,带鱼又叫刀鱼、牙带鱼, 鲈形目,带鱼科 带鱼的体型正如其名,侧扁如带,呈银灰色,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带有很细小的斑点,尾巴为黑色,带鱼头尖口大,到尾部逐渐变细,好像一根细鞭,头长为身高的2倍,全长1米左右,牙齿发达且尖利,背鳍很长、胸鳍小,鳞片退化,它游动时不用鳍划水,而是通过摆动身躯来向前运动,行动十分自如带鱼是我国沿海产量最高的一种经济鱼类,70年代年产量一般在50万吨左右,90年代上升到110多万吨,后来产量不断下降,不过比大、小黄鱼要好一些,尚能形成鱼汛,近几年经过禁渔和开展保护渔业资源方面的宣传教育,比较好地控制了过度捕捞,使带鱼生产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带鱼分布比较广,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多,我国沿海各省均可见到,其中又以东海产量最高 带鱼最多只能活到8岁左右,不过带鱼的贪吃也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生长的速度快,1龄鱼的平均身长18厘米~19厘米,重90克~110克,当年即可繁殖后代,2龄鱼可长到300克左右带鱼属于洄游性鱼类,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惯,白天群栖息于中、下水层,晚间上升到表层活动。
我国沿海的带鱼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类,北方带鱼个体较南方带鱼大,它们在黄海南部越冬,春天游向渤海,形成春季鱼汛,秋天结群返回越冬地形成秋季鱼汛,南方带鱼每年沿东海西部边缘随季节不同作南北向移动,春季向北作生殖洄游,冬季向南作越冬洄游,故东海带鱼有春汛和冬汛之分 带鱼的产卵期很长,一般以4月~6月为主,其次是9月~11月,一次产卵量在2.5万粒~3.5万粒之间,产卵最适宜的水温为17℃~23℃真鲷,真鲷(Pagrosomus major) 俗名:红加吉,铜盘鱼; 英文名:Red sea bream,red porry 分类地位: 辐鳍亚纲 鲈形目 鲈亚目 鲷科 真鲷属 真雕是我国黄海和渤海的重要经济鱼类目 录,退 出,70年代末起为人工保存该种的优良种质进行了全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80年代中期解决了全人工繁殖技术包括亲鱼培育、促熟和催产技术等; 90年代初为种质保存开展了中日合作项目并在调查研究、试验检测的基础上,拟定真鲷种质特征等生物学参数以及抗病能力,为优化种质资源,培育和保存优质亲鱼,提高该品种的抗病能力和对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等作了大量的工作 继续开展真鲷种质资源的保护、保存,对真鲷养殖业优质、高产、高效、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外部形态 真鲷体呈长椭圆型,侧扁而高头大,前端稍尖,吻短眼中等大,眼间等大,后鼻孔椭圆形口小,前位,上下额前端具有数枚犬牙,两侧各具有犬牙2列背鳍下侧位,镰形,腹鳍小,胸位尾鳍叉形,体色鲜艳,淡红色,有稀疏的蓝绿斑点,尾鳍有淡黑色边缘背鳍鳍式:D.XⅡ,9-10; 臀鳍鳍式:A.Ⅲ,8; 胸鳍:15; 腹鳍:1-5; 尾鳍条数:17; 侧线鳞:56-608-9/16-17; 鳃耙:7-8+9-10.,2 分布情况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 中国近海均产之,但产量不多 黄、渤海渔期为5~8月份和10~l 2月份; 东海闽南近海和闽中南部沿海渔期为10~12月份,11月份是盛产期3 繁殖特性 中国南北海区有2个真鲷生殖群体,其生殖季节相差近半年 北方海区(黄渤海)的生殖期为5-7月份,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初 福建沿海(东海)真鲷生殖期在10月至12月下旬,盛期在11月份 广东沿海(南海)为12月份出至次年2月底,1月和2月各有1个产卵高峰,南海真鲷是否另成一支,尚不清楚 产卵水深一般在10-40m大部分体重在500g以上的3龄鱼达到性成熟,少数个体2龄即达到性成熟性成熟个体性腺每年成熟一次,性腺分批发育,多次产卵。
真鲷野生鱼一般4龄达性成熟,生物学最小型为尾 叉长280mm-360mm,体重达0.5kg-1.1kg的范围;养 殖鱼2齿即能产卵,3齿则全部达到性成熟,生物学 最小型为尾叉长200mm-260mm,体重0.26kg-0.4kg 的范围 生殖季节,北方黄、渤海地区真鲷的产卵期为5-7 月,盛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南方广东沿海生 季节为11月底至2月初,盛期为12月中至1月底 亲鱼的怀卵量与年龄体重有关,平均怀卵量在 100×104粒以上,高者达300×104粒,低的只有 25×104粒 黄海野生的真鲷5龄-10龄鱼产卵量可达30×104粒- 100×104粒而养殖的真鲷在4龄以上产卵量可达 300×104粒以上 产卵前雌鱼体色开始变得鲜红艳丽;雄鱼则在头部 及体两侧形成明显的黑斑产卵场一般在水深10m- 4m处,产浮性卵4 真鲷为近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喜栖息于水清而盐度较高的岩礁、沙砾及贝藻丛生的水域,一般水深30~40米真鲷喜结群,游泳较迅速 生殖季节游向近岸,性凶猛,食性较杂,主要摄食底栖甲壳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小鱼蟹及海藻等 适温范围为9 ℃ -30 ℃ ,最适水温18 ℃ -28 ℃ 。
有季节性洄游习性,表现为生殖洄游 养殖的适宜盐度为17-31‰盐度低于16‰时对真鲷生长不利 真鲷个体中,体长12厘米以上,以重500一1000克者居多,寿命较长,有的可达30龄,长达1米 目前国内外真鲷的养成方式以网箱养殖为主,经深水网箱养殖,其生长速度为自然海区的2倍大菱鲆,3.1外部形态,3.2分布情况,3.3生态习性,3.4繁殖习性,,大菱鲆(Rurbot) 俗名:特宝鱼 分类地位: 硬骨鱼纲 鲽形目 鲆科 菱鲆属,1992年从英国引进,至今育苗和养成技术日臻完善,在山东省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正在向河北、辽宁等省扩展大菱鲆在我国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养殖品种,保种有利于保存和优化种质资源,有利于检测种质变化,培育优良品种,提高该品种的抗病能力和不良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对于大菱鲆养殖业的优质、高产、高效、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外部形态,体呈菱形,侧扁,口大,有眼侧的胸鳍稍长,中部的鳍条分支腹鳍不连臀鳍,期无眼侧的腹鳍第1根鳍条正与有眼侧的腹鳍第2或第3根鳍条相对左右侧线同样发达,在胸鳍上方有1弓状歪曲部,具颞上支大菱鲆体裸露无鳞,只有眼侧被以较小于眼径的骨质突起;背鳍和臀鳍无硬棘,背鳍前端鳍条不分支,有鳍膜相连;双眼位于身体的左侧,有眼的一侧(背面)呈青褐色,有点状黑色素及少量皮棘,无眼的一侧(腹面)光滑呈白色。
背鳍鳍式:D.57-51;臀鳍鳍式:A.43-522 分布情况,大菱鲆主要产于大西洋东侧沿岸,是名贵的低温经济鱼类,是东北大西洋沿岸的特有名贵鱼种之一自然分布区北起冰岛,南至摩洛哥附近的欧洲沿海,相对生产于北海、波罗的海、冰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附近海域 自然分布于大西洋东侧欧洲沿岸,常见于北海和波罗的海,从北起北纬68°远离冰岛沿岸的海域,沿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岸带向南,一直到北纬30°远离摩洛哥沿岸的海域,均有分布黑海和地中海沿岸也有分布,主要分布区在北海,栖息于水深20-70m,砂质、沙砾或混合底质的海区它具有适应低水温生活,生长速度快,肉质好,养殖和市场潜力大等优点,相继成为欧洲各国开发的优良海水养殖鱼类之一3 生态习性,适应于低水温生活和生长能耐受0~30℃的极端水温,l龄鱼的生活水温为3~26℃,2龄鱼以上对高温的适应性逐年有所下降,长期处于24℃以上的水温条件下将会影响成活率,3~4℃仍可正常生活,5℃~7℃的水温条件下,仍可保持较积极的摄食状态正常生长,10℃以上可以快速生长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要求水质清洁,透明度大;pH7.6~8.2;对光照的要求不高,200~3000LX即可;能耐低氧(3~4mg/L);适盐性较广(12~40)。
大菱鲆对不良环境的耐受力较强,喜集群生活,互相多层挤压一起,除头部外,重叠面积超过60%,对生长、生活无碍大菱鲆属于北欧冷水鱼类,该鱼对温度等海水指标要求较严 大菱鲆最高致死温度为28-30℃;最低致死温度为1-2℃;最高生长温度为21-27℃;最低生长温度为7-8℃;最适生长温度为14-17℃,其对温度的耐受力最高为40‰;最低为12‰ 大菱鲆在自然界中营底栖生活,以小鱼、小虾、贝类、甲壳类等为食大菱鲆喜集群摄食,饲料利用率和转化率都很高,可以集约化养殖大菱鲆从幼鱼开始至整个养成期间,极易接受配合饲料,而且转化率很高,饵料系数为l.2,甚至为1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驯化主要投喂高能颗粒配合饲料 全国范围内不仅在山东半岛地区适合养殖,通过人工授精来育苗在渤海湾内的辽宁地区也可养殖,而且规模和产量不次于山东半岛 一般提倡温室大棚养殖、工厂化养殖、流水养殖和网箱养殖4 繁殖习性,大菱鲆属于分批产卵鱼类,产卵量,平均每 kg体重可产卵100万粒野生雌性大菱鲆3龄性成熟,体重2~3kg,体长40cm左右;雄鱼2龄性成熟,体重l~2kg,体长30~35cm自然繁殖季节为5~8月 大菱鲆亲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一般不能自行排卵受精,繁殖盛期偶有成熟卵自行排出体外,但绝大多数为未受精卵。
所以至今人工繁殖培育鱼苗,仍依赖于人工采卵授精大菱虾卵呈正圆球形,无色透明,卵径为0.98mm,中央有油球亦无色透明,油球径为0.13mm受精卵在13~15℃水温下,置于微流水和微充气的水体中孵化,13℃需116h孵化,15℃需96h孵化出仔鱼红鳍东方鲀,红鳍东方鲀 英文名:tiger puffer 俗名:河鲀,挺巴鱼,气鼓子 分类地位: 硬骨鱼纲 鲀形目 鲀亚目 鲀科 东方鲀属,状况,目前红鳍东方鲀的自然资源量急剧下降,同时红鳍东方鲀又是一种养殖规模较大、养殖范围较广的养殖品种但是由于红鳍东方鲀在人工繁殖过程中会出现种质退化的现象,而且在养殖过程中逃逸到自然水域的人工繁殖的红鳍东方鲀已经影响到我国野生种群的遗传结构,因此捕捞纯种野生亲鱼较困难为此在“948”项目的支持下与企业合作,1996年5月起从日本福冈引进纯种红鳍东方鲀受精卵,孵化后在威海市华信海珍品公司进行养成,选择体形正常、生长速度快、身体健壮的个体,作为亲鱼保种培育和保存优质纯种红鳍东方鲀亲鱼,有利于红鳍东方鲀纯种在我国的保存,同时有利于培育纯种的红鳍东方鲀人工育苗,保障红鳍东方鲀的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红鳍东方鲀养殖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状况,外部形态,红鳍东方鲀体粗短,近圆筒形;头大,粗圆,长稍大于宽,头部宽圆,吻圆钝、唇发达,尾柄短小;眼小,侧高位,距鳃孔较距吻端略近,眼间隔很宽,略凸鼻孔两个,位于鼻囊突起的两侧,距眼比距吻端近上下颌缝显著,上下颌各有2个板状齿,背鳍后位于臀鳍相对称,且相似,都无鳍棘气囊发达,体背面呈黑色,体色与花纹比较稳定,胸鳍后上方具一白边黑色大斑,臀鳍白色,尾鳍截形,口小,前位唇发达,下唇较长,两端向上弯曲,鳃孔为短直立缝状,比胸鳍基稍短,侧位,腹侧皮质褶棱,在头下及尾部显著外部形态,被背鳍圆刀形,位肛门后上缘臀鳍与背鳍相似,而位略后胸鳍侧位,近方形,后边很宽,后上角略长,无鳞,有由鳞变成的小刺,除吻部头体两侧及尾部外,均有此种小刺,头体背侧黑色,体下白色,沿腹褶棱为艳黄色,在体侧胸鳍的后上方,有一黑色大眼状斑,斑周缘为白色环状,眼状斑的前方、下方,及向后直至尾柄,尚有显著较小的黑斑,背鳍及尾鳍黑色,臀鳍基部为黄红色,胸鳍黑褐色,鳍基前后面,亦各有一黑色斑 背鳍鳍式:D.17;臀鳍鳍式:A.15;胸鳍:17-118;尾鳍:10(8分支)分布情况,我国产于黄海、渤海和东海主产日本沿海生态习性,1.习性: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为底层鱼类,栖息在广大近海及咸淡水中,有时进入江河。
有气囊遇敌害时能使腹部膨胀 2.食性:为近海底层肉食性鱼类,主要以软体动物为食,也摄食虾、蟹及鱼类等 3.生长:体长一般为5~28厘米,大多数体长 10~20厘米,最大75厘米性成熟期体长雄性为35厘米,雌。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