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事诉讼法送达程序的50个重要问题适用指引.doc
18页最新民事诉讼法送达程序的50个重要问题适用指引一、关于送达的一般要求适用依据:◎“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至第九十二条◎“民诉法解释“第一百三十条至第一百四十一条问题指引:1.送达主体的界定民事诉讼中,送达的唯一法定主体是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向人民法院或者相互之间递交诉讼文书或其他文书的行为都不能称为送达人民法院委托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送交诉讼文书的,不产生送达的效力当然,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递交文书,可以参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送达程序2.适用的程序围送达系民事诉讼程序,只发生于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在诉讼外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送交其他文书的行为,不属于民事诉讼法意义上的送达,但并不排除送达程序的适用,可以参照适用3.送达的对象围送达的对象是全体诉讼参与人,通常为当事人、证人等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作为诉讼参与人的,也可能成为送达对象4.送达的文书种类送达的文书仅限于诉讼文书具体而言,包括人民法院制作并发给当事人的判决〔调解〕类文书、裁定类文书、决定类文书、通知类文书和指导当事人诉讼行为用的文书,比方通知书〔受案、应诉、举证、合议庭成员告知等通知书〕、起诉状副本、辩论状副本、上诉状副本、开庭传票、民事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决定书、支付令等。
人民法院部用的报告、函件类文书不适用送达程序,当事人之间自行交换无须法院送达的诉讼材料也不适用送达程序5.送达方式的选择适用民事诉讼送达的方式和程序是法定的送达主体即人民法院不得随意创设法律规定以外的其他送达方式人民法院以非法定的方式送交诉讼文书,属程序,不产生送达效力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送达方式依次为:直接送达、留置送达、电子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转交送达、公告送达七种以及涉外的外交送达和条约送达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转交送达、公告送达系传统的送达方式,电子送达系信息化时代的产物传统的六种送达方式的顺序安排隐含了立法者对送达方式优先性选择的倾向性意见直接送达系首选,直接送达遭遇当事人拒绝的,适用留置送达直接送达与留置送达均无法送达的,适用委托送达和邮寄送达公告送达应严格限制适用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应严格按照优先次序选择送达方式对于电子送达,其适用以受送达人的同意为前提二、关于送达签收适用依据:◎“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送达诉讼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者盖章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民诉法解释“第一百三十七条:当事人在提起上诉、申请再审、申请执行时未书面变更送达地址的,其在第一审程序中确认的送达地址可以作为第二审程序、审判监视程序、执行程序的送达地址。
◎“民诉法解释“第一百四十一条:人民法院在定期宣判时,当事人拒不签收判决书、裁定书的,应视为送达,并在宣判笔录中记明问题指引:6.送达回证的制作送达回证须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法院诉讼文书样式“中样式159的规定制作,自不待言需要说明的是:〔1〕同时送达多种诉讼文书的,可以使用一份送达回证;〔2〕人民法院印章应加盖在首部的正中处;〔3〕“送达地址〞系实际送达的地址,当事人前来人民法院领取诉讼文书的,“送达地址〞即为该法院的地址;〔4〕非直接送达的,应在“备考〞栏注明送达方式及其送达说明7.无须制作送达回证问题〔1〕适用条件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无须制作送达回证:一是送达行为已依法定程序与方式完成,且有其他书面证明;二是人民法院在客观上已穷尽各种送达手段仍无法获取送达回证;三是法律明确规定无须制作送达回证〔2〕适用情形主要有五种:一是公告送达的,无须送达回证;二是定期宣判而当事人拒不签收裁判文书的,无须送达回证,但必须在宣判笔录中记明;三是邮寄送达而当事人没有或拒绝寄、送回送达回证的,无须送达回证,可以回执作为送达的凭证;四是以拍照、录像等记录送达过程的方式留置送达的,无须送达回证。
五是采用 、电子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的,无须送达回证8.推定送达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假设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民事诉讼文书的假设干规定“〔以下简称“法院专递送达规定“〕确立了推定送达制度即因受送达人自己提供或者确认的送达地址不准确、拒不提供送达地址、送达地址变更未及时告知人民法院、受送达人本人或者受送达人指定的代收人拒绝签收,导致诉讼文书未能被受送达人实际接收的,文书退回之日视为送达之日适用推定送达,人民法院应尽释明义务,并记入笔录同时,如受送达人能够证明自己在诉讼文书送达的过程中没有过错,则不适用推定送达9.送达地址的书面确认〔1〕送达地址的书面确认制度适用于整个民事诉讼送达程序,而不单只适用于简易程序〔2〕以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转入普通程序审理后,原送达地址确认书仍可适用〔3〕当事人在一审中提交的送达地址确认书,只要当事人未书面变更送达地址,即可在一审、二审、再审和执行程序通用,无须当事人再行确认〔4〕虽然目前司法解释中仅规定当事人有确认其送达地址的义务,但送达地址书面确认制度对其他诉讼参与人应同样适用〔5〕关于当事人在另案中提交的送达地址确认书能否在其他案件中适用,目前法无明文规定,尚存肯定与否认两说。
最高人民法院采否认说,但同时认为,该送达地址确认书可以作为人民法院确定当事人直接送达或留置送达地址的参考10.当事人送达地址确认书的制作法院专递送达规定“设计了“当事人送达地址确认书“的文书样式,作为邮寄送达方式的实施形式说实在的,这个样式已有与法俱进的必要以下是我搞的〔保存原文书格式,对其容予以增删〕:〔1〕“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的告知事项〞栏载明: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第八十八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民事诉讼文书的假设干规定“第一条、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和第十一条的规定,告知如下:一、为便于当事人及时收到人民法院诉讼文书,保证诉讼程序顺利进展,当事人应当如实提供确切的送达地址二、当事人拒绝提供自己的送达地址的,自然人依其户籍登记中的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为送达地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其工商登记或者其他依法登记、备案中的住所地为送达地址三、因受送达人自己提供或者确认的送达地址不准确、拒不提供送达地址、送达地址变更未及时告知人民法院、受送达人本人或者受送达人的委托代理人、指定的代收人拒绝签收,导致诉讼文书未能被受送达人实际接收的,按以下方式处理:〔一〕邮寄送达的,回执上注明的退回之日视为送达之日;〔二〕直接送达的,送达人当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情况之日视为送达之日。
四、当事人授权委托代理人代为签收法律文书的,代理人应当同时提交当事人签名确认的本人送达地址〔2〕“当事人提供的本人送达地址〞栏载明:一、收件人〔如系他人,请注明与当事人关系〕:××××二、文书送达地址及邮政编码:××××三、收件人联系或其他联系方式:××××四、电子送达地址:〔一〕短信,接收:××××;〔二〕 ,接收:××××;〔三〕电子,地址:××××〔四〕其他方式及码址:××××本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采用短信、 、电子等电子送达方式送达除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以外的诉讼文书,并以 、电子等到达本人特定系统的日期为送达日期〔3〕“当事人对本人送达地址确实认〞栏载明:一、本人已阅读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的告知事项并清楚了解其容及法律意义;二、本人承诺基于诚信原则进展所有诉讼活动,保证上述送达地址是准确、有效的,如无法送达,将承当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本人承诺,在诉讼过程中,本人送达地址、联系方式〔包括、 、电子等〕假设有变更,或者中途撤销委托代理、委托新的代理人,需要变更送达地址的,将以书面形式告知人民法院,确认新的送达地址,否则,人民法院可以上述地址为送达地址;四、本人确认上述地址为本案一审、二审、执行、再审等程序的送达地址;五、假设本人上诉状中地址与送达地址确认书中确认的送达地址不一致的,视为本人向人民法院提供变更后的送达地址,变更后的地址相应为本案二审、执行、再审等程序的送达地址。
当事人签名、盖章或捺印:××××××××年××月××日〔4〕考前须知说明:一、当事人填写本确认书前,应当仔细阅读确认书中告知栏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的书面告知事项;当事人阅读有困难的,法院工作人员应当向其口头告知二、本确认书中当事人的送达地址应当由当事人自己或者当事人的代理人填写;当事人因文化水平限制不能书写,又没有代理人的,可以口述后由法院工作人员代为填写,并经当事人确认后签名或捺印三、当事人的应当包括办公、住宅和移动四、当事人拒绝提供本人送达地址或者当事人要求对本确认书中的容的,应当在备注栏注明五、请于收到本确认书后三日填妥并交回本院六、人民法院印章应加盖在首部正中处11.因送达而驳回起诉问题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据原告起诉时提供的被告住址无法送达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规定,“人民法院依据原告起诉时所提供的被告住址无法直接送达或者留置送达,应当要求原告补充材料原告因客观原因不能补充或者依据原告补充的材料仍不能确定被告住址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向被告公告送达诉讼文书人民法院不得仅以原告不能提供真实、准确的被告住址为由裁定驳回起诉或者裁定终结诉讼〞12.定期宣判中的送达签收。
依据“民诉法解释“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定期宣判时送达裁判文书的,可以不制作送达回证,但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定期宣判前人民法院已经告知了当事人定期宣判之日即为送达之日;〔2〕当事人拒不签收判决书、裁定书;〔3〕须在宣判笔录中记明需要明确的是,定期宣判时,当事人是否到庭不影响定期宣判的效力,均适用“民诉法解释“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因为定期宣判是开庭的一种方式,而当事人到庭参加诉讼是其法定义务,在人民法院依法履行了释明及传唤程序后,当事人对定期宣判的后果应有足够认识,因此假设其无正当理由未到庭,可推定其放弃权利另外,对于非定期宣判的案件以及定期宣判时当事人同意签收文书的案件,不得适用上述规定三、关于直接送达适用依据:◎“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人有诉讼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签收;受送达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签收受送达人的同住成年家属,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负责收件的人,诉讼代理人或者代收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民诉法解释“第一百三十条第一款: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该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办公室、收发室、值班室等负责收件的人签收或者盖章,拒绝签收或者盖章的,适用留置送达◎“民诉法解释“第一百三十一条:人民法院直接送达诉讼文书的,可以通知当事人到人民法院领取当事人到达人民法院,拒绝签署送达回证的,视为送达审判人员、书记员应当在送达回证上注明送达情况并签名人民法院可以在当事人住所地以外向当事人直接送达诉讼文书当事人拒绝签署送达回证的,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审判人员、书记员应当在送达回证上注明送达情况并签名◎“民诉法解释“第一百三十二条:受送达人有诉讼代理人的,人民法院既可以向受送达人送达,也可以向其诉讼代理人送达受送达人指定诉讼代理人为代收人的,向诉讼代理人送达时,适用留置送达◎“民诉法解释“第一百三十三条:调解书应当直接送达当事人本人,不适用留置送达当事人本人因故不能签收的,可由其指定的代收人签收问题指引:13.直接送达的优先适用在法定的送达方式中,直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