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儒家的孝道学派.doc
7页论儒家的孝道学派——兼论儒家孝道派与孝治派的区别黄开国【专题名称】伦理学【专 题 号】B8【复印期号】2003年06期【原文出处】《哲学研究》(京)2003年03期第46~52页【作者简介】黄开国 杭州师范学院综合研究所 在儒家的各种伦理学说中,对中国民众影响最为深广的莫过于孝的理论儒家关于孝道的理论是由孝道派来完成的孝道派以曾子为始祖,但孝道派的真正代表人物不是作为孔子弟子的曾子,而是被曾子的弟子乐正子春等人所改扮过的曾子乐正子春才是儒家孝道派的代表人物在孝道派之后成书的《孝经》是孝治派的代表作,孝道派与孝治派是有重大区别的不同学派 一、两个不同的曾子 在《孟子》、《礼记》、《大戴记》等典籍中,曾子已是儒家所说的大孝典范,并被孝道派托为孝道理论的创立者因此,汉代的纬书有孔子为曾子独传孝道之说但是,这个曾子是被孝道派所改扮过的曾子,与作为孔子弟子的曾子是有所不同的 孔子曾以德行、言语、文学、政事四科评价弟子,其中以德行著称者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四人,却无曾子之名;其余三科的著名弟子,亦无曾子之名曾子在孔子弟子中,根本不能与颜渊、子夏、子贡、子路等人相提并论。
孔子对曾子的看法是“参也鲁”(《论语·先进》)对于“鲁”有两种解释,一说是迟钝,一说是敦厚笃实按前说,是对曾子的批评;依后说,是对曾子的褒扬从“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这段全文来看,似当为孔子批评诸弟子不足之语因此,当以性情迟钝之解为是,这说明孔子对曾子的评价并不高 我们知道,《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记录,也有再传弟子的记录孔子弟子记述凡涉及同学之间的习行之事,相互之间是决不会以“子”相称的孔子弟子分为数派,其再传弟子各习所闻,述其师所说,往往以“子”来尊称其师因此,《论语》中凡称曾子者,皆为曾子弟子所记在有关曾子17条材料中直称曾子的11条,当为曾子弟子所记除开这11条,曾子的出现的次数仅有6条,而最能说明孔子弟子的曾子的应是这6条材料,但从这6条材料中根本看不到曾子与孝论的相互联系,也看不出曾子在七十子中的突出地位在《论语》中,向孔子问孝的弟子只有子夏、子游二人,而被孔子以孝称许的弟子只有闵子骞(分别见于《为政》与《先进》篇中),皆与曾子无关 但曾子弟子记述曾子的11条材料所讲的曾子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突出了曾子在孔子弟子中的地位,二是强调了曾子与孝道理论的紧密联系。
这11条材料可以分为这样两部分,其中7条是从不同角度来推崇曾子的如《论语·学而》讲,曾子“三省吾身”,笃行孔子之教;《论语·里仁》说,曾子亲闻“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之说,并得“一以贯之”的真谛;《论语·泰伯》载,曾子以“任重道远”自许,语孟敬子“贵乎道者有三”等等从而,塑造了一个得圣人之道深、践孔子之道笃的曾子形象而这些材料有一个重点,就是有较多的重视道德内省之说 另外的4条材料则专门讲曾子与孝论联系的其中两条见于《论语·子张》,这两条材料都有“吾闻诸夫子”,俨然以曾子为亲闻孔子孝论者而向孔子问孝的子夏、子游以及被孔子以孝称许的闵子骞,却无有传述孔子孝论的记载一条见于《论语·学而》,论及关于丧祭的意义,而丧祭自来就是孝论的重要内容此外,另一条见于《论语·泰伯》,是记述曾子临终时的情况,这条材料是曾子弟子对曾子一生谨慎、丝毫不伤父母遗躬、真正做到了大孝的写照其后言曾子大孝者无不以此为说在《论语》中像这样有4条材料集中讲与孝论的联系,除了曾子以外是绝无仅有的通过这些材料,曾子不仅成了唯一传述亲闻孔子孝论之人,而且成了大孝的楷模 这表明至少在《论语》集结成书时,曾子的弟子已经着重从两个方面来论说其师了。
一是从道德的内省修养方面来说明,一是从孝道方面来说明这同曾子弟子中的分歧是有关系的据《孟子》、《礼记》、《史记》等材料,曾子在孔子弟子中拥有门徒最多他的弟子分为数派,其中重视道德内省与孝道理论的弟子,是较有影响的两个派别重视道德内省的一派以子思为代表,重视孝道的孝道派以乐正子春为代表但是,重视道德内省的一派要到后来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时才完全成熟,成为有影响的学派而孝道派在当时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孝道理论,是曾子嫡传弟子中最有影响一派因此,他们不仅在集结《论语》时能够写进四条曾子与孝道相关的材料,而且肯定还在其他论著中按照孝道派的理念来打扮曾子加上后继弟子的不断宣传,曾子大孝的事迹越来越多,关于孝的各种理论都托名曾子,孔子弟子中的迟钝人物就被固定化为儒家孝道派的始祖 二、孝道派的代表人物与著作 由曾子弟子所形成的孝道派,以乐正子春为代表人物,为先秦儒家所公认,这至少有五方面的史料可证其一,《礼记·檀弓》载:“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曾元、曾申是曾子之子,而乐正子春是曾子弟子中唯一守护曾子之人,并且排名在曾元与曾申之前,足见乐正子春在曾门的特殊地位,连曾子之子都不可相比。
其二,《礼记·檀弓》记载有“乐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之孝;而曾子有父死,“执亲之丧,水浆不入口者七日”(《学统》)的孝行《论语·泰伯》载,曾子有临终时检查身体是否毁伤之举;《礼记·祭义》有乐正子春伤足,数月不出,自责忘孝的记述这些史料都直以乐正子春与曾子的孝行如出一辙其三,《礼记》、《大戴礼》中乐正子春言孝,常有“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之语可见,乐正子春是以曾子嫡传自居的其四,《大戴礼》有《曾子大孝》一篇《曾子大孝》本应只是记载曾子之事,却也有乐正子春伤足的记述,并将乐正子春伤足之事,置于曾子言孝之后,更加突出地表明了曾子与乐正子春之间的师徒承继关联其五,《公羊春秋·昭公19年》讥许世子止未尽子道,以乐正子春的孝行作为标准来进行评判,说明战国时人们已经将乐正子春视为大孝的楷模来评价,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乐正子春在孝道派中的特殊地位 从这五方面的证据来看,乐正子春不仅是孝道派的代表人物,而且在曾子弟子中简直就具有正宗嫡传的特殊地位他在曾子弟子中的特殊地位连子思也无法相比:子思虽为孔子之孙,与乐正子春同为曾子弟子,但却无有为曾子送终及其与曾子相似的事迹所以如此,是因为乐正子春在当时已经建立起了有着较大影响的孝道学派。
《韩非子·显学篇》指出,孔子以后儒分为八,其中之一就是乐正氏之儒战国儒家名叫乐正氏的著明人物有两位,一是曾子的弟子乐正子春,一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子郭沫若先生以为乐正氏之儒为孟子弟子乐正子,见所著《十批判书》,而陈奇猷先生在《韩非子集释》中则认为是曾子弟子乐正子春儒家八派当是某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而曾子弟子乐正子春是儒家孝道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的弟子乐正子究竟创立了什么学派却说不清,所以,韩非子讲的乐正氏之儒当为乐正子春,而非孟子弟子的乐正子只是后来孟子的地位不断上升,人们注重曾子与思孟学派的联系,而逐渐忽略了乐正子春在曾子弟子中原有的特殊地位,才有对乐正氏之儒的异说,使本来不应该发生问题的地方,出现了问题 乐正子春得以成为儒家孝道派的代表人物,是因为他建立起了较为有体系的孝道理论根据现有史料,难以肯定乐正子春本人有什么著作,但是,他的孝道理论却由他的弟子们保存了下来今存《大戴礼》中有8篇托名曾子的著作,应是曾子后学的汇集但是,这8篇文章,是出于曾子后学的不同学派其中《曾子立事》、《曾子制言》、《曾子疾病》、《曾子天圆》4篇,没有关于孝道的论述,因而,与孝道派没有关系,自然与乐正子春没有关联。
另外,《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4篇相连的文章,都有关于孝道的论述,当出自孝道派弟子之手,可能都与乐正子春有联系 这四篇文章中,《曾子事父母》主要是记述曾子弟子单居离与曾子之间的问答单居离共有三问,问及事父母之道、事兄之道、事弟之道因此,此篇当为单居离的弟子所记,其中只有事父母之道属于孝道的理论,并不完全是孝道的专论,而似以孝悌并重为其大旨这一篇文章可能是与乐正子春孝道派相近学派的著述,而非乐正子春一派的著作但其余三篇文章全是托名曾子论孝之作,应该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或是出于同一学派若是将这三篇文章贯通起来看,就不难发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前面的绝大部分都是曾子论孝的内容,一是最后一段记乐正子春伤足之事因而,这三篇文章虽不是乐正子春的著作,而是其弟子所著,但可以作为乐正子春的孝道理论来对待正如《论语》非孔子亲著,但仍能够作为孔子的思想材料来研究一样 三、孝道派的孝道理论 在这三篇文章中,又尤以《曾子大孝》最为重要该篇不仅记载有乐正子春向弟子传授曾子孝论之说,而且文字最多,对孝论说最为丰富因此,这一篇文章受到先秦儒家的特别推崇,除了《大戴礼》收有该文外,《礼记·祭义》中也全文收入该篇,仅有一段文字的位置不同,及其数处文字之异;《吕氏春秋·孝行览》也收入全文,只是段落分合有多处不同。
一篇文章分别被三部著作所收入,这在先秦是绝无仅有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乐正子春的孝道理论在先秦的巨大反响因此,《曾子大孝》是乐正子春为代表的孝道派的主要理论体现 乐正子春的孝道派的孝道理论以孝为核心,并将其提升到最高范畴的地位《曾子大孝》说:“夫孝,天下之大经也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四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他们认为孝是通行于天地四海,没有朝夕的超越时间、空间的绝对法则只有把孝推到最高范畴的地位,孝才能被人们认可为天经地义,而只有以孝为天经地义,才有《孝经》成书的理论根据因此,乐正子春的孝道理论是《孝经》成书的理论前提,《孝经》的成书只能在这之后说孔子或是曾子著《孝经》都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由孝的最高范畴所决定,孝不仅是人们德行的根本:“民之本教曰孝”(《曾子大孝》以下凡引该文不再注明出处),而且总括一切德行,所有的具体德行都是孝的不同表现:“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礼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因此,孝高于并凌驾于其他任何德行之上,其他任何德行都不可以与孝相提并论。
这种对孝的极度推崇,是孝道派的根本观点这样,也就建立起了以孝为核心,囊括各种具体德行的孝道理论框架 儒家伦理强调践行,注重道德伦理的身体力行乐正子春的孝道理论也特别突出了这一点《曾子大孝》说:“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居处、事君、做官、交友、征战的方方面面,无不是对孝的践行,因而,孝是贯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只有通过日常生活的践行来实现这里特别讲到战阵有勇,反映的是战国诸侯征战的状况乐正子春主张征战有勇才是孝,与稍后的孟子“善战者服上刑”正相反对,说明战国时儒家在不同阶段对征战是有不同态度的而以居处庄、莅官敬等即是为孝,则进一步说明了一切德行无不是孝的体现 乐正子春以孝体现为多方面的践行,但最重视的是敬养父母《曾子大孝》说:“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这里实际提出了孝行的不同标准一般而言,只要能够赡养父母,就可以说是行孝了但这只是低层次的行孝,要达到更高层次的行孝,还必须做到敬、安、久、卒、终敬是讲孝子对父母出自内心真诚之孝,安则要求孝子在敬的基础上,其孝行能够得乎父母之情;久、卒、终则是说行孝在时间上的差别。
对不同的孝行,孝道派有等次之分:“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那种只是赡养父母的孝,只能够列为孝行中的最下等,称为小孝而这种小孝不过是体力之孝:“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因此,孝道派虽以赡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