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蒲镇古民居和“顾家老宅”(精品).doc
4页白蒲镇古民居和“顾家老宅”白蒲镇为江苏千年古镇,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从南唐元宗五年(958)即一镇分为通州界、如皋界而治之,千余年来基本未变,至解放初期尚有“南北”两地之分别白蒲明清民居建筑群位于古镇的秀才巷、市大街两侧,通扬运河西侧,据史料记载,仅明洪武十九年(1386)至清成丰五年(1855)的四百多年间,白蒲先后出进士39人、举人34人、廪生53人、议叙21人、应例67人,其中清嘉庆十三年进士沈岐,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这些名人大部分出自此明清民居建筑群中明末四大才子之一冒辟疆、清代书法家郑板桥、著名诗人袁枚亦先后造访古镇,并留下了传训和墨迹该建筑群大多分布在市大街两侧,有明清民居房屋40栋,142间,建筑面积3672平方米,占地面积约6600平方米大部分明代建筑保存现状完好,其中“顾家老宅”具有代表性白蒲镇明代建筑“顾家老宅”,始建于明初,后经历代维修该建筑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个院落外院两进,门堂在整个院落东南,与藏书楼结合,三层四间,后为书斋,三间七檩,中为天井,清砖铺地内院有正屋三间,为穿斗式硬山顶建筑整个住宅风格古朴,布局自由,别具特色建筑面积190平方米。
白蒲顾氏明代以来为诗书世家,清乾隆二十年(1755),在此创办顾氏蒲涛学塾,前后延绝00多年2004年被公布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余属于明代建筑的民居10多处主要古民居建筑有:①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砖木结构的顾氏住宅;②建于明天启年间,修缮于清乾隆年间的沈氏住宅,曾是五代同堂的“五世坊”;③建于明永乐年间,砖木结构的书斋、住宅,被誉为“高大门”院型建筑;④建于明天启年间,砖木结构、经贸家居结合的典当行、钱庄、古戏台;⑤建于明成化年间,砖木结构,商贸民居结合的“葆春堂’’;⑥建于洪武年间,砖木结构民居小楼“诵经楼”;⑦建于明成化年间,砖木结构的民居“双堂屋”;⑧建于后金天聪年间,砖木结构、硬山封顶的民居“二门堂”;⑨建于清顺治年间,砖木结构、一进三堂的“双庆堂”;⑩建于明万历年间,修缮于清道光年间,后改建为美国长老会的“国、共、美三方军事停战谈判小组旧址一、法宝寺法宝寺始建于唐太和四年(830),曾是维扬地区八大丛林之一唐开成三年七月三日,(是我国佛教最盛时期之一)日本天台宗高僧圆仁大和尚飘洋渡海来华求法,从今如东掘港东海上岸后,沿内河西行,至白蒲上岸住法宝寺数日,与住持、僧众切磋佛学,交流汉传佛教临济宗与日本天台宗佛理,并互有馈赠。
法宝寺主体建筑风格独特,全寺建筑似“象”形大雄宝殿至其藏经楼为象身;金刚殿为象首;山门为象准头;寺后千年银杏树为象尾;直通山门的弧形长堤是象鼻,俗称“象鼻弯”;两侧放生池为象耳;堤上有照心亭寺内有水井十一口,喻象之穴道大雄宝殿重檐斗角,殿高18.8米,设二十三个台阶大殿为楠木结构,歇山式,四大金柱为整木,直径为80厘米,双人合抱由于木材不断散发的芳香,大殿内数百年来无蝇、蚊、蛛全寺院定植名木、名树、名花三百余种五千余株,寺院成为维扬地区的佛教圣地,极佳旅游景点文化名人一、诗词.“五四”运动后,旧体格律诗日渐减少,新诗渐增,活跃于如皋诗坛的人物众多,成果显著:顾仲起:新文化运动时期如皋的杰出代表,白蒲人,父亲和伯父均为清末秀才,从小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薰陶五四”运动以后,就读于通州师范学堂,这期间与同学刘瑞龙组织文学社团,进行革命活动曾作新诗《深夜的烦闷》,发表于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后因阅读进步书刊,被学校开除,流落至上海,继续进行写作,在《小说月报》连续发表《最后一封信》、《归来》、《风波的一片》、《碧海青天》等作品引起文学界的重视1924年初,经郑振铎、茅盾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年,去广东考入黄埔军校,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连长,加入《血花剧社》,积极创作话剧,并参加演出北伐军攻克武汉后,顾仲起在武汉与茅盾、孙伏园、郭绍虞等著名作家一起,组织进步文学团体“上游社”,积极为该文学社撰稿,并将几年来所写诗篇结集出版诗集《红光》,茅盾为之作序1927年,武汉政府发动反革命政变后,顾仲起来到上海第二年,他参加了蒋光慈 钱杏邨的“太阳社”,宣传和创作进步文学,后来经党组织派遣到南通,担任中共南通特委军事委员当年4月,与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农运会主任王若飞一起,来如皋领导部署“五一农民暴动”并担任总指挥这次起义失败后,顾仲起转移到天津、上海,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先后完成短篇小说集《生活的血迹》、((笑与死》、《爱的病犯者》及中篇小说《残骸》、《坟的自供状》、《莽》等这些作品是他自身生活的写照,字字句句都是投向敌人的匕首1929年春,由于革命的失利,女友遭国民党杀害等因素,陷入极度悲痛之中不能自拔,顾仲起投黄浦江自尽,结束了他年仅27岁的生命沙白:名理陶,白蒲西乡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学生时代即已发表诗词,从事过新闻、宣传及编辑等工作,1980年起从事专业创作,先后出版诗集《走向生活》、《杏花春雨江南》、《大江东去》、《砾石集》、《南国小夜曲》、《沙白抒情短诗先》等,其中《大江东去》曾获江苏第一届文学奖,《沙白抒情短诗选》曾获江苏紫金山文学奖。
一、“白蒲书屋”、“蒲塘十子”和“亲社” 清康熙年间进士姜任修,翰林院庶吉事,后任直隶清苑县令,因得罪权贵,被罢职回归白蒲,修筑“三以园”,亦名“白蒲书屋”,潜心著作和学术及戏曲研究姜任修归故里后,蒲塘(白蒲的别称)文人常请他传授诗法他也乐于谆谆教诲后生,剖析经义、论文章法度、阐述诗之法等,在他的提携下,蒲塘诗界空前兴旺,诗文盛极一时,其中以姜恭寿、姜会照、秦维屏、吴继元等10人成就最为突出,被誉称为“蒲塘十子”闻名大江南北 “蒲塘十子”以白蒲书屋为活动中心,明确提出“裁伪体,亲风雅”的口号,并组织了一个文学团体,名为“亲社”所谓“裁伪体”,即极力反对明末以后衰靡的文风和卑弱的文体,提倡“以古文为时文”,所谓“亲风雅”,就是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相尚以经术”亲社”即由此极富盛名,这个社团里同人很多,以“蒲塘十子”为骨干,“十子”之外的成员也非泛泛之辈,写出了一些很有生活气息的诗歌如《亲礼同人宴集》等乾隆年间,白蒲举人姜恭修,姜任修之子,善书画,尢善篆书,笔意秀挺胞北姜文载,胞姊姜宜亦能字善该镇吴继元、顾云,同为乾隆年间兴人,诗文书法皆“高逸入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