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治疗重度牙周病的临床疗效.docx
5页观察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治疗重度牙周病的临床疗效 张胜【Summary】 目的:观察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治疗重度牙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08月~2014年08月收治的80例重度牙周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治疗组采用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术后植入人工骨,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牙周袋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水平丧失情况结果分别是(3.87±1.18)mm和(3.76±1.14)mm;对照组患者的牙周袋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水平丧失情况结果分别是(4.97±1.30)mm和(4.98±1.27)mm两组患者的两项指标结果都发生了下降,但是实施治疗后,两组各项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度牙周病患者采用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术后植入人工骨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Key】引导骨组织再生术;重度牙周病;临床疗效R782.11 B1004-4949(2015)02-0080-02牙周病是一种临床中比较复杂的疾病,其治疗过程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1],对于其治疗过程开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基础治疗过程的开展,尤其是对于重度牙周病患者来说,一定要开展有效的基础治疗过程,才能够明显的消除牙龈炎症,从而正确的开展治疗过程,由于牙龈上皮组织的生长速度非常快,因此在植入生物膜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完全软组织的长入,才能够很好的实施治疗过程。
下面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重度牙周病患者,分别采用单纯的引导骨组织再生术与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术后植入人工骨,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现资料统计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3年08月~2014年0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重度牙周病患者,每组各4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治疗组,年龄28岁到57岁之间,平均年龄(38.92±5.34)岁对照组,年龄28岁到57岁之间,平均年龄(38.63±5.63)岁两组患者都没有既往牙周病史,也没有其他不良的临床疾病症状[2]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在开始分组治疗之前,需要开展基础治疗过程,主要是对患者实施口腔卫生宣传指导[3],使得患者能够保持牙龈及其局部治疗过程有效开展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手术前先进行消毒操作,之后实施麻醉过程,选择牙周翻瓣,作为内部斜切口处,之后将其根面进行平整处理,将患者的炎性肉芽组织进行全面消除,之后根据患者缺损的形状修建膜,使得其能够彻底的将之前缺损区域完全覆盖,这样可以选择在患者牙根方和侧方大约超出两厘米到三厘米的位置处[4],在冠方应使粘骨膜瓣完全将膜的上边缘覆盖,同时保证瓣膜不会出现折叠等情况,从而能够将其固定膜利用可吸收缝线进行悬挂固定,之后在患者的牙齿邻轴角位置处进行打结操作。
治疗组采用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手术操作同对照组,之后在术后植入人工骨,将人工骨利用生理盐水浸湿后,将其放入到患者的牙骨缺损区域,然后适当的加压操作,保持患者牙骨缺损区域的高度一致性,将粘骨膜瓣进行覆盖操作,之后保证位置一致后完成缝合处理过程术后两组患者必须要做好常规抗感染治疗过程实施,可以通过口服抗生素药物的方式开展术后抗感染治疗过程,术后间隔10天左右进行拆线操作[5],每天饭后以及睡前都需要进行漱口,每次含着漱口液大约两分钟左右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牙周袋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水平丧失情况1.3统计学处理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牙周袋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水平丧失情况结果对比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牙周袋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水平丧失情况结果分别是(5.42±1.69)mm和(5.35±1.44)mm;对照组患者的牙周袋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水平丧失情况结果分别是(5.39±1.74)mm和(5.36±1.45)mm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牙周袋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水平丧失情况结果分别是(3.87±1.18)mm和(3.76±1.14)mm;对照组患者的牙周袋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水平丧失情况结果分别是(4.97±1.30)mm和(4.98±1.27)mm。
两组患者的两项指标结果都发生了下降,但是实施治疗后,两组各项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2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比治疗组中有35例患者经过手术及其植入骨治疗后,采用X线进行临床诊断,结果发现患者的根尖片骨下袋處暗影逐渐变小,同时患者的牙槽骨密度显著增加,其治疗有效率为87.50%同时患者实施植入骨治疗后,35例患者在X线进行临床诊断,结果发现有新骨长成对照组中有27例患者经过手术及其植入骨治疗后,采用X线进行临床诊断,结果发现患者的根尖片骨下袋处暗影逐渐变小,同时患者的牙槽骨密度显著增加,其治疗有效率为67.50%两组各项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讨论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重度牙周病患者,分别采用单纯的引导骨组织再生术与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术后植入人工骨,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治疗组中有35例患者经过手术及其植入骨治疗后,采用X线进行临床诊断,结果发现患者的根尖片骨下袋处暗影逐渐变小,同时患者的牙槽骨密度显著增加,其治疗有效率为87.50%同时患者实施植入骨治疗后,35例患者在X线进行临床诊断,结果发现有新骨长成。
对照组中有27例患者经过手术及其植入骨治疗后,采用X线进行临床诊断,结果发现患者的根尖片骨下袋处暗影逐渐变小,同时患者的牙槽骨密度显著增加,其治疗有效率为67.50%两组各项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了重度牙周病患者采用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术后植入人工骨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ference[1] 束为,倪杰,徐艳,陈武. Bio-oss骨代材料与Bio-gide膜治疗重度牙周病疗效评估[J]. 口腔医学,2010,12:744-746.[2]张鹏. rhbFGF、rhIGF-I与人工骨复合促进犬牙周组织再生的实验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3]邓蔚. 多孔矿化骨和胶原膜联合应用治疗根分叉病变的效果评估[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5:51-52.[4]姚钟雄. 块状珊瑚羟基磷灰石成骨效能及重建下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5] 牙周病学[A]. 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球华人口腔医学大会暨2010中国国际口腔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