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茶山岭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12页湖南省株洲市醴陵茶山岭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康德是西方的孔子?陈乐民 最近,听一位久居美国的朋友说,他在美国读哲学时听某教授把康德称作西方的孔子,联系到有人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同样都是使我长见识的趣闻 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夫子,未详察过只知道,康德有过一份“口授记录”,估计是他在大学讲课时记录下来的据说他在讲授自然地理时曾经讲到过中国,涉及中国的地理条件、民族习性、饮食衣着、语言刑律、家庭婚姻、物产、宗教等等那个时期欧洲人对中国的,解都来自各种各样的传教士的口耳之传,接触到某位传教士,这位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就成了资料来源康德一生足迹不出乡里,他对中国的知识只能来源于此凭这份“口授记录”,康德对中国的了解水平超不过一般传教士的水准其中不乏好奇的谈助性质的描述,如说:“中国人无论什么都吃,甚至狗、猫、蛇等等讲到孔子,只有一句:“中国人崇拜孔子,他是中国的苏格拉底 拿康德同孔子来比,根本没有可比性从他们在各自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比,很难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从各自哲学思想的内涵比,在深层空灵默契处有相通点,同是哲学的深层通感,但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则断无可解。
至于说伏尔泰是孔门大弟子,论者的根据是伏尔泰读过《论语》等等,言之凿凿,信其有征然而,那个时候的理解翻译水平是可想而知的,利玛窦和龙华民的理解就很不一样伏尔泰确实是对中国有一种好感,一是因为他接触的传教士是康熙宫廷里的“亲华派”,二是因为他在法国处于受压的地位,把康熙当作“开明天子”,把这一切揉在一起,伏尔泰便成“亲华派”了同是启蒙时期的孟德斯鸠就不同,看过他《论法的精神》的,都知道那是十分尖刻和入木三分的就是康德的口授记录中在描述中国人的民族习俗和性格时也有这类话:“中国人报复心强,但他们总可以忍耐到适当的时机才发作;他们非常贪玩,可胆小怕事;他们抱着传统习俗死死不放,对未来生活却漠不关心……” 可是,为什么时常会听到18世纪的欧洲如何之掀起“中国热”之类的话呢?我想,外国人这样说,一方面是出自对中国的好感或好奇;同时也表明他们根本不懂得孔夫子是怎么一回事中国人喜欢这样说,甚至引用外国人的话以为助力,是因为可以满足一些自己的民族虚荣心那潜台词是:看!连外国人都说我们的孔夫子如何如何了!所以只要是海外的一声赞誉,便通常会受到国人所享受不到的“青睐”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都很有趣味性,又使人长见识。
B.康德与孔子哲学思想的内涵有相通处,但从各自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看,康德根本就难以比得上孔子 C.不同的传教士对欧洲知识分子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因此,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 D.文章引用康德的“口授记录”,旨在证明康德不仅不了解孔子,而且还对中国抱有很深的偏见 16.“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子,未详察过”,这句话隐含着一个什么观点?结合文章第二段看,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有哪些?(6分) 17.联系全文看,对待外国人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之类的话,我们应该抱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15.C(A.误在趣味性、长见识且“没有可比性”不是说康德比不上孔子D.康德并没有对中国抱有偏见)16.这句话隐含的一个观点是:康德对孔子了解得并不多2分)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康德足不出乡里,对中国的了解不会超过传教士的水准;对孔子康德只说过一句话4分)17.【参考答案】不必当真,更不必引以为骄傲2分)说这些话的外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他们那样说是出于对中国的好感或好奇;他们根本不懂得孔子4分)2. 阅读下文,回答以下问题(21分)给生命配乐 侯建臣 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
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合拍的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 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感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 那一刻就觉得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那种调子更让人觉得动听的了 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 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随意地哼着,父亲是一个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沿儿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支铅笔,他一边挥动凿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他在阳光下的影子显得十分生动父亲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哼得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其实那时我们的家是很困难的。
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 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着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 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 记得很小的时候一个人天黑的时候要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回家,因为路远,而且还要经过一块坟地,所以就很害怕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就跟在自己的后面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我是大人,好像是要告诉谁似的但这一招并不起作用,因为自己的心里很清楚并不是一个大人就哼起了歌,哼得很响,在黑夜的旷野里就只能听到自己的歌了那一刻似乎自己真的大了,那段路也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 在走那段路的时候,哼歌让我给自己创造了自信,使我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就应该是很艰难的路 我就想父亲和母亲在哼歌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为自己创造自信呢?在繁杂的生活面前他们肯定也会感到压力和沉重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我曾经问过他们,母亲没说话只是笑着,而父亲则是在沉思什么的样予,他们要回答的一切就在他们的笑容里和沉思着的眸子里了。
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了,倘若他们整日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生活有时是激越的,但大多数时间则是小河一样静静地流着谁想让生活永远澎湃着激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流动着的生活更能让人品出生活的真味也更能让人陶醉其中 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为此而于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 而给自己的生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了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争勇气 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选自《散文选刊》2001年第四期)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文章以人们哼调子的故事开头,宜接扣住文题,进而联想到父母亲哼调子的故事和自己哼调子的故事,借事明理,使人感到亲切、自然而易于接受 B.本文表示了人们对生活应持有的态度,是一曲积极人生观的赞歌,它鼓励人们要看重生命,热爱生活,这样做就能给自己创造自信,生活得有滋有味。
C.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将写人、叙事、议论、抒情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侧重从对自己身边之事的感受来谈及人生,以小见大,又逐层深入地阐发道理 D.“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那些东西”主要指父母对繁杂生活感到的压力和沉重;此句在文中的意思是:父母面对生活的艰难,却能够给自己的生命配乐,创造自信,变得轻松了 E.“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这一句意在比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必须建立在给生命配乐的基础之上;指点人们在生活中永远唱出或演奏激越的曲调17.“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4分) 18.末尾以问句“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收束,而实际上在文中已经有了答案,请将其概括出来4分) 19.文章的开篇写“那调子”和自己的脚步、心跳“合拍”,有什么作用? (4分) 20.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夜行哼歌,与父母干活时哼歌缘由有何异同?(2分) 21.联系全文考虑,标题《给生命配乐》的具体含义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 1931年底,梅贻琦临危受命,出任清华校长自罗家伦1930年离职后,因为长时期没有合适人选,清华校长不断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令“留美学生监督”梅贻琦出山对这一任命,梅贻琦虽感荣幸、快慰,却担心不能胜任,便一再请辞,终未获准,遂赴任他当时的心理在就职演说中有极为诚恳的表白:“(我)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能够用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求相当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他借此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梅贻琦儒雅、谦和,人称“寡言君子”他虽是校长,却不大权独揽,只要有教授提出有利于清华发展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工作中遇到问题,他也总是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得到回答后,如果他同意,便说:“我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则说我看还是怎样怎样办为好,或说我看如果那样办会如何如何,或者说“我看我们再考虑考虑”,而从无疾言厉色不仅如此,为了清华的发展,他还创立了被外界称为“教授治校”的校务委员会制度。
校务委员会委员由教授会选举,在梅贻琦领导下,学校的主要决策由校务委员会共同做出这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极大地发挥了教授的作用,使校长、教授、学生同心同力一起推动学校的发展 梅贻琦治校既能博采众议,又对自己认定的事固执不移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显然,他的这一办学方针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但他一意坚持只唯实,不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