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咨询师常见案例(优秀).docx
16页心理咨询师常见案例(优秀) 常见案例问答题及参考答案 一、在对该求助者进行心理询问时,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 1.该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询问师在初诊接待中视察到的疑点 3.心理询问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觉问题 4.上级心理询问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谈话目标 二、在询问中应避开出现的不恰当的提问方式是什么? 1、避开提问“为什么”的问题 2、避开多重选择性问题 3、避开多重问题 4、避开修饰性反问 5、避开责怪性问题 6、避开说明性问题 三、与该求助者进行谈话时,对会谈内容的选择应把握什么原则? 1.可接受:适合求助者的接受实力,符合求助者的爱好 2.有效:对求助者的病因有干脆或间接的针对性;对求助者的特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对深化探究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 3.主动:对变更求助者的看法有主动作用 四、与该求助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时,要留意些什么? 1.心理询问师的看法必需保持中性 2.提问中避开失误。
3.心理询问师在摄入性谈话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挡或扭转该求助者的谈话内容 5.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肯定性的结论 6.结束语要恳切、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会 五、如何对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进行定性分析? 1.依据推断正常心理活动与异样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可知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样,符合统一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样;其特性相对稳定,故其心理活动在正常范围 2.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推断,可知本案例中求助者表现出剧烈的求治愿望而主动求医 3.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可知本案例中求助者能相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样,也能分析其产生的缘由,希望通过肯定的方法来解决 六、在询问时,怎样和求助者建立良好的询问关系? 1、良好的询问关系是开展心理询问的前提条件 2、良好的询问关系是询问达到志向询问效果的先决条件 3、询问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受心理询问师和求助者的双重影响 4、建立与维护良好的询问关系是心理询问师与求助者双方共同的责任和任务。
5、建立良好的询问关系是心理询问的核心内容之一 6、建立良好关系的途径与方法是: (1)敬重 (2)热忱 (3)真诚 (4)共情 (5)主动关注 七、针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心理询问师在询问中怎样把握共情技术? 询问师正确理解、运用共情,需在询问中理解和驾驭的要点: 1、询问师应从求助者而不是自己的角度来看待求助者及其存在的问题 2、询问师的共情不是要求必需有与求助者相像的经验感受,而是能设身处地的理解 3、表达共情应因人而异 4、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共情应适度 5、表达共情要擅长把握角色 6、表达共情要擅长运用躯体语言 7、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特征 8、询问师应验证自己是否与求助者产生共情 八、怎样和该求助者商定询问目标? 1.首先向该求助者介绍询问目标的内容及制定的原则 2.依据询问目标的有效特征,根据属于心理学范畴的、主动的、详细(量化)的、可行的、可评估的、双方接受的及多层次统一的等项内容逐一商定 3.询问目标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询问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 4.当求助者与询问师的看法不一样时,以求助者的看法为主。
5.询问师应对询问目标进行整合 6.最终制定的询问目标以文字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 7.询问目标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 九、心理询问师怎样就询问目标的有效特征与求助者商定询问目标? 询问目标由心理询问师与求助者共同商定,询问目标可以进行修改,但需双方重新商定 1.详细或量化的 2.可行的 3.主动的 4.双方接受的 5.属于心理学范畴 6.可以评估的 7.多层次统一的 十、有效询问目标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内容? 1.详细的 2.可行的 3.可以评估的 4.主动的 5.双方接受的 6.属于心理学范畴 7.多层次统一的 十一、针对该求助者的询问,应怎样划分询问阶段,并说出其主要内容 1、诊断阶段: (1)建立良好的询问关系 (2)进行心理诊断 (3)确定询问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2、询问阶段:帮助求助者变更其不适应的认知,心情或行为 3、巩固阶段: (1)布置家庭作业 (2)商定下次询问的主题和时间等 (3)做好询问的回顾总结 (4)巩固询问成果 (5)做好追踪探讨 十二、怎样和该求助者商定询问方案? 1.首先向该求助者介绍询问方案的内容及制定的原则。
2.根据询问目标、原理与方法、评估、双方的责权利、时间与次数的支配、费用的估计及其他等项内容逐一商定 3.询问方案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询问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 4.最终制定的询问方案以文字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 5.询问方案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 十三、询问时与求助者商定的询问方案主要包括什么内容? 包括以下内容: 1、询问目标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3、询问的次数与时间支配 4、询问的详细心理学方法或技术的原理和过程 5、询问的效果及评价手段 6、询问的相关费用 7、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 十四、请说出面质技术的定义和求助者的常见冲突 1、面质技术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等,是指询问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冲突,促进求助者的探究,最终实现统一 2、常见冲突有: (1)志向与现实不一样 (2)言行不一样 (3)前后言语不一样 (4)求助者、询问师的看法不一样 十五、请说出面质技术的留意事项 1、以事实依据为前提 2、避开个人发泄。
3、避开无情攻击 4、要以良好询问关系为基础 5、可用尝试性面质 十六、在本案例中,应用面质技术的目的是什么? 1.帮助求助者促进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及所境况况的深化了解 2.激励求助者放下自己有意无意的防卫心理、掩饰心理来面对自己、面对现实,并由此产生富有建设性的活动 3.促进求助者实现言语和行动的统 一、志向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一样 4.使求助者明确自己所具有二又被自己掩盖的实力、优势,即自己的资源,并加以利用 5.通过询问师的面质给求助者树立学习、仿照面质的榜样,以便将来自己有实力去对他人或者自己作面质 十七、请写出阳性强化法的工作程序 1、明确目标行为 2、监控目标行为 3、设计干预方案,明确阳性强化物 4、实施强化 5、追踪评估 十八、请写出阳性强化法的原理 阳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及动物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假如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即嘉奖,通过嘉奖强化该行为,从而促进该行为的产生和出现的频率,行为得以产生或变更。
这就是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 十九、请写出阳性强化法的留意事项 1、目标行为单一详细 2、阳性强化应当适时、适当 3、随时间进程,强化物可以由物质刺激变为精神嘉奖,待目标行为固化为习惯后,最终可以撤销强化物 二 十、简述合理心情疗法的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明确求助者的ABC:找寻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2、领悟阶段:实现三点领悟: (1)是信念而不是诱发事务本身引起了心情及行为后果 (2)求助者对自己的心情和行为反应应负有责任 (3)只有变更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退各种症状 3、修通阶段: (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2)合理心情想象技术 (3)家庭作业 (4)其他方法 4、再教化阶段:重建心理与行为模式 二十一、假如运用合理心情疗法,请说出原理是什么? 1、合理心情疗法原理:合理心情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A.Eills)创建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通过纯理论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变更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解决心情和行为上的问题其核心理论是ABC理论A是诱发事务,B信念,C是心情反应、行为结果。
2、ABC的关系:A不是C的干脆缘由;B是不合理的、不现实的信念导致心情困扰和神经症;治疗核心是通过变更不合理的信念来变更、限制心情及行为结果 二十二、简述阻抗的表现形式 1、阻抗是求助者在心理询问过程中对自我暴露与自我改变的反抗,其意义在于增加自我防卫 2、表现形式: (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包括缄默、赘言等 (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包括交谈、心情发泄、谈论小事、假题问题 (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包括健忘、听从、限制话题、最终暴露等 (4)询问关系上的阻抗 二十三、阻抗产生的缘由是什么? 1.阻抗来自于成长的苦痛,旧行为的结束和新行为的起先都将使该求助者产生苦痛,进而产生防卫与反抗,形成阻抗 2.阻抗来自于功能性的行为失调,阻抗的产生源于失调的行为弥补了某些心理需求的空白,该求助者从中获益,也来自于该求助者企图以失调的行为掩盖更深层次的心理冲突与冲突 3.阻抗来自于对抗询问或询问师的心理动机,其一,该求助者只具有想得到询问师的某种赞同看法的动机其二,该求助者具有想证明自己别出心裁或询问师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动机其三,该求助者并不具有发自内心的求治动机。
二十四、对本案例进行效果评估,心理询问师应当选择哪些维度或指标? 询问结果的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 1、求助者对询问效果的自我评价(自评) 2、求助者社会功能复原的状况 3、求助者四周人士特殊是家人、挚友和同事对求助者的评定(他评) 4、求助者询问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 5、询问师的视察与评定 6、求助者某些症状的改善程度 二十五、结合本案例,对询问效果评估的时间和方法如何把握? 1.对询问效果评估的时间: (1)在起先1次或几次询问后进行评估; (2)在询问结束前评估; (3)在询问后追踪复查时评估 2.对询问效果评估的方法: (1)比照询问前后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评估; (2)依据该求助者自我报告进行评估; (3)依据该求助者家人、挚友、同事的报告进行评估; (4)依据该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的变更程度进行评估; (5)依据询问师对该求助者各方面的视察进行评估 二十六、本案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