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大地的名称看古人对大地的认识研究.doc
3页从大地的名称看古人对大地的认识研究=“news_bd”> 一、引言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大,方言众多,对于同一事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其称呼也有一定的差异因而一物多名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给我们阅读古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称也反映出人们的不同认识,对事物异名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人对事物的认识通过广泛地收集资料,本文发现古代大地名称众多,前人对于大地的异名现象已有相关记载,如清代厉荃在《事物异名录》中的地部收录了20个大地名称;现代学者孙书安在《中国博物别名大辞典》地部中收录了55个大地名称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古代类书和辞书,共收集了近60个大地名称,并试图对这些名称从颜色、面积大小、形状、方位、功能五个角度进行分类,从而探讨古人对于地的不同认识,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二、大地异名的分类研究 1.地的颜色 人类对大地的认识最初来源于感官人们在地面上,只能看到广阔的黄土,认为地是黄色或金色;在高空中,天地则似蓝非蓝,一片混沌 黄金青等几个颜色词经常充当大地的名称语素含语素黄的名称如:黄庭黄舆黄地祇等含语素金的如:金轮金地等。
含语素青的名称如:青戊等黄是地最常用的颜色《说文黄部》:黄,地之色也《易坤》: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唐柳宗元《天说》: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在古人的五行学说中,土对应的是黄色,而古人认为地是由土元素组成,故一直以来都把地的颜色视为黄色,因而以黄的语素来给地命名清洪昇《长生殿觅魂》:镇黄庭,通紫极 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人崇尚黄色,人的肤色、农作物黍稷以及土的颜色都是黄色,还有炎黄文化,黄帝等等玄色是冷色,黄色是暖色,地黄也是赞叹温暖的大地有长养和哺育万物的作用 金是古人对大地的美称《说文金部》:五色金也黄为之长南朝张正见《从永阳王游虎丘山》诗:瑞草生金地,天花照石梁北周王褒《日出东南隅行》:银缕明光带,金地织成襦从以金为语素命名的大地的名称中,可看出古人对地的赞赏 青的本义是蓝色《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古人以语素青给大地命名,反映了古人对大地颜色的另一种认识《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色正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广雅》:苍,青也古人认为,因天与人的距离太远而产生天是蓝色的错觉,因此大鹏从天上看大地也是这种颜色。
《周髀算经日高图》凡甲乙之方黄色,戊之方青色 唐李籍音义:上天名青丙,下地名青戊 2.地的面积 大巨等表示面积的形容词可充当大地名称的语素含语素大的有:大方大母大阴大块大矩大地等含语素巨的有:巨块等《说文大部》:大,天大人亦大焉《小尔雅》:巨,大也《庄子》中,弟子问:人与天地相比,谁大谁小,谁贵谁贱?庄子道:人成形于天地,受气于阴阳,立于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一般,实在太渺小了,又凭什么自尊自大?计四海之位于天地之间,不似蚁穴之在大漠中乎?计中国之在海里,不似小米粒之在大仓库中吗?天地万物无数,人不过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相比,不似毫毛之在马体乎?《文选张华<答何劭>诗之二》:洪钧陶万类,大块禀群生可见,古人认为天地巨大、广阔无比,远超世间万物因而用大巨给地命名九可作为大地的名称语素如:九壤九土九寰九地等宋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数字九为最大的个位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余皆变化其体因而,以九命名,极言地之广大 厚可作为大地的名称语素如:厚地厚坤厚厚厚载等《说文㫗部》:厚,从厂,表示与山石有关,本义指地壳厚,与薄相对。
唐李翱《侯处士墓志》:其首章曰:‘穹穹与厚厚兮,乌愤予而不摅rsquo; 3.地的形状 方在特定的语境中可指称地,《淮南子本经训》:戴圆履方,抱表怀绳部分含方的语素可指大地,如:大方方州方局方仪方地方祇方载方舆等方能指称地主要是由于盖天说的出现: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如《周髀算经》: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淮南子精神训》: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唐陈子昂《堂弟孜墓志铭》:大圆苍苍,大方茫茫矩可指大地,《吕氏春秋序意》:爰有大圆在上,大矩在下 高诱注:圆,天也矩,方,地也因而古人以方矩为指代大地名称的语素,蕴含了古人认为大地是方形的思想大地的部分名称含有语素轮,如佛教称大地为金轮或地轮轮本义是车轮,轮子,后指圆形的东西风轮、水轮、金轮,地轮为大地四轮,称之为轮,乃取其形横圆、其体坚密之义自古以来,人们看见苍天笼罩着大地,产生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说而春秋时的曾参曾提出疑问: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因此,后来盖天说又认为天不与地相接,而像圆顶凉亭那样由八根柱子支撑着诗人屈原曾问道: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周髀算经》中提出天象盖笠、地法复盘的新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相盖,二者都是圆拱形,中间相距八万里,日月星辰随天盖旋转。
因而古人以象其圆形的轮为语素为地命名 4.地的方位 下在特定的语境中可指地,部分含下的语素也可指大地,如:下土下矩等《说文》:下,底也天在高空故称上,地在低处故称下《书尧典》: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论语述而》:祷尔于上下神祇《楚辞问天》: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王逸注:言天地未分,溷沌无垠,谁考定而知之也陆倕《石阙铭》:色法上圆,制模下矩唐李善注:上圆,天也;下矩,地也古人认为天高地卑,并以下称大地,并不是把大地理解为卑下《易传系辞上》有崇效天,卑法地,意思是君子居于高位则能效法天,居于下位则能效法地君子效法天地之道,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会坚守自己的道德,并因此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尊严 三、结语 自古以来,人类就从未停止过对地的探索古人对地的命名,折射出他们对地的颜色、面积、形状、方位、功能以及地与阴阳八卦的关系等多角度的认识这些认识反映了古人长期以来探索大地的历程,为我们认知古人的思维提供了一条途径同时,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能反映社会面貌的,词汇的变化和发展也可有效地反映出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通过对地的大量异名的分析对比,我们可以从词汇的层面探讨语言文化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