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价值转形模型的探讨.pdf
13页1 马克思主义价值转形模型的探讨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理论的数理表达 (一)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的原表述 (二)马克思狭义静态价值转形模型 (三)马克思广义静态价值转形模型 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转形模型新探讨 (一)价值转形模型前提假设再考虑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转形的新模型 四、结束语 一、引言 马克思的抽象分析方法贯穿于整个《资本论》的全卷,在领略他生动形象的叙述方式的同时,不得不被他严密的逻辑、完整的结构、科学的论证所折服可以说整个《资本论》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史,围绕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从一般到特殊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建立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考察了剩余价值再生产和流通过程,通过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流通和交换规律;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考察了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通过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平均利润率规律、资本主义分配规律及资本主义一般发展规律 生产价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马克思的整个经济学体系都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生产价格理论也不例外。
马克思在论述了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后,进一步论证了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论证了剩余价值向利润、利润向平均利润的转化的问题,这就是价值转形问题,也叫价值转化问题并且论证了价值始终是生产价格的基础,从而创立了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生产价格理论, 顺利地解决了价值规律和生产价格规律之间的矛盾 但是,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出版后,一些西方经济学者开始质疑马克思经济理论最初的这些学者,如庞巴维克认为, 《资本论》第一卷的价值理论和第三卷的生产价格理论是直接矛盾的,从而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之后,经济学者通过数学的论证又提出了价值转形问题中的“两个不变性方程” 、逆转形等问题,开启了价值转形问题的大讨论 博特凯维茨(1906,1907)第一个从数学和逻辑的角度对转形问题给予详细论证的学者,其解法形成了后来所谓的“古典解法” 他主要是运用线性模型对转形问题做了处理,得出两个不变性方程无法同时成立的结论斯威齐(1942)在《资本主义发展论》一书中对博特凯维茨的解法作了很高的评价和分析, 自此开启了转形问题的大讨论 温特尼茨 (1948)2 对博特凯维茨的解法进行了改进, 依然运用线性模型, 但在模型中加入了价值总和等于生产价格总和作为条件, 从而导出了价值和生产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 但是从他的解法中不能得出总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
多布(1955)批判了博特凯维茨、斯威齐和温特尼茨的主张他认为, 生产价格能否从价值关系中引导出来是马克思理论逻辑能否成立的关键 投入和产出都存在转形问题, 在这点上与博特凯维茨一样, 但是多布没有给出具体的解法 米克 (1956,1977) 于 1956 和 1977 年分别提出了两种解法, 这两种解法均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且都继承了博特凯维茨传统 他将剩余价值总和等于利润总和作为解决转形问题的前提条件之一,并且认为商品价值和劳动力商品价值之间的比率,不管它是用生产价格,还是用价值表示,都保持不变但是他没有对总价值和总生产价格相等作证明米克在后一种解法中彻底倒向斯拉法体系,明确提出:对转形问题的研究,应放弃劳动价值论赛顿(1957)将三部门经济扩大到 N 部门,并且建立了一个平均利润率的一般模型,将前人的解法都作为特殊条件在他的模型中得到说明 另外, 赛顿认为这个一般模型不能解决马克思的不变性方程问题,而应建立特殊模型来解决 萨缪尔森(1957,1970,1971)认为劳动价值论是“复杂的迂路”的“逆转形”理论,并且论述了价值体系与价格体系是互不相容的,从而否定劳动价值论鲍莫尔、利伯曼、森岛通夫、赛顿、谢赫等人对萨缪尔森的“逆转形”等理论提出了质疑和驳斥,并提出自己新的解法。
斯蒂德曼(1977)认为应该用一种物量关系来代替马克思的价值关系,可以用一定的工资水平和技术条件所决定的数量关系来导出生产价格,因此价值是一个不必要的环节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很多学者继续对转形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或对转形理论进行“新解释“,或坚决捍卫马克思的转形理论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迪梅尼尔、沃尔夫、莫利斯、弗里曼等他们建立了 DFL 模型、WRC 模型等,TTS 学派提出的“单一机制”和“暂时机制”等处理转形问题的方法 在国内,胡代光是最早开始关注和研究转形问题的经济学专家,随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深入, 国内很多学者对转形问题做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这些学者包括张理智、杨玉生、白暴力、丁堡骏、王志国、张忠任、朱奎、岳宏志、吕昌会等这里就不对他们展开具体的讨论了, 其中个别学者的观点将会在下文中展开讨论 他们都对马克思的转形问题做了自己的分析, 为发展马克思经济理论特别是价值转形理论作了一定的贡献 但是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学者,都没有跳出转形问题一百多年以来的争论所形成的固定框架和模式本文尝试着从另外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价值转形问题作一探讨 二、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理论的数理表达 (一)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理论原表述 1、理论表述 马克思关于价值转形问题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等。
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部门之间3 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差异, 会出现各个部门之间的利润率不同, 在竞争的作用下,各个部门资本的流动,会使得利润率趋于一致,形成平均利润率此时各部门不再以价值、而以生产价格出售商品 马克思通过举了五个部门的例子来说明了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以及商品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 表 1 马克思狭义静态价值转形数例表 资本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 产品价值利润率平均利润率 生产价格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偏离Ⅰ80c+20v 100% 20 120 20% 22% 122 22 2 Ⅱ70c+30v 100% 30 130 30% 22% 122 22 -8 Ⅲ60c+40v 100% 40 140 40% 22% 122 22 -18 Ⅳ85c+15v 100% 15 115 15% 22% 122 22 7 Ⅵ95c+5v 100% 5 105 5% 22% 122 22 17 注:整理自《资本论》第三卷,第 174 页,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当然,马克思还考虑了由于资本周转速度的差异而引起利润率不同的价值转形问题实质上和上表的情况是一致的,这里就不再表述,假定固定资本一次性耗费。
从表 1 中,可以得出以下两点关于价值转形的重要结论: (1) “总计一致二命题”成立 “虽然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在出售自己的商品时收回了生产这些商品时所用掉的资本价值, 但是他们不是得到了本部门生产这些商品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从而利润, 而只是得到了社会总资本在所有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宗剩余价值或总利润均衡分配时归于总资本的每个相应部分的剩余价值从而利润 ”1用公式表达即为:()iiiircvr Cπ= ⋅+= ⋅,/iirmC=∑∑可见,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即iiirCmπΠ == ⋅=∑∑∑,这是其一 其二,虽然各个部门的实际生产的商品价值和出售的生产价格不一定相等(只有具备和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一致的部门,价值和生产价格相等) ,但“如果把社会当作一切生产部门的总体来看,社会本身所生产的商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等于它们的价值的总和”2用公式表示即为:()iiiipcvm=++∑∑可见,平均利润率形成后,生产价格总和等于价值总和 (2)价值规律依然成立马克思认为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前资本主义和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商品是围绕以价值为中心的价格出售的;进入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 “商品不只是当作商品来交换,而是当作资本的产品来交换”3此时,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 177 页,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 179 页,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 196 页,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4 商品围绕以生产价格为中心的价格进行出售但是,不管从历史还是逻辑的角度来看,价值先于生产价格而且,从全社会来看,由于生产价格总和等于价值总和,所以生产价格的出现并不违反价值规律,生产价格以价值为基础,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只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原先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现在是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从表 1 的数例中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的价值转形中,生产过程的投入品是以价值表示的但是资本家是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的,所以计算利润率的时候,成本价格应该以购买生产资料所花费的生产价格计算马克思当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 “这个论点好像和下述事实相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生产资料的要素通常要在市场上购买, 因此, 它们的价格包含一个已经实现的利润, 这样, 一个产业部门的生产价格,连同其中包含的利润在一起,会加入另一个产业的成本价格,就是说,一个产业部门的利润会加入另一个产业的成本价格 ”4但是,同时马克思也指出: “必须记住成本价格这个修改了的意义,因此,必须记住,如果在一个特殊生产部门把商品的成本价格看作和生产该商品时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相等,那就总可能有误差。
对我们现在的研究来说,这一点没有进一步考察的必要 ”5可见,马克思没有具体考察生产投入品以生产价格表示的转形问题而且马克思还认为, 从整个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来看, 商品生产价格中包含的偏离价值的情况会相互抵消 学术界关于价值转形问题争论的焦点也正是这个马克思没有去进一步考察的问题 2、前提假设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是资本主义发展到自由竞争的阶段的产物 在不同部门由于利润率的不同,引起资本的转入和转出,从而形成平均利润率可见,这里有一个首要的前提条件:自由充分的竞争包括两个方面,资本自由流动和劳动力自由流动关于资本自由流动,要求“社会内部有已有完全的贸易自由,消除了自然垄断以外的一切垄断;……其次, 信用制度的发展已经把大量分散的可供支配的社会资本在各个资本家面前集中起来; 最后,不同的生产部门都受资本家支配 ”6而关于劳动力自由流动,要求废除妨碍劳动力流动的法律,劳动者能很快适应不同部门,对职业没有偏好,并且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 第二个前提条件是各部门的状态不变这些不变的状态包括: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 资本周转速度等 各部门状态的不变表明转形过程没有考虑技术进步、 劳动生产力变化、劳动者技能等条件的变化、资本流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各部门的状态不变,也可以说这是一种静态分析从前面的讨论中,在生产资料以价值表示的价值转形中, 只考察从价值体系到生产价格体系的转化瞬间完成的结果, 或者可以这样说, 只是考察了转形完成后的价值体系和生产价格体系之间的关系, 而没有考虑中间的动态过程所以说这是一种静态分析对于生产资料以生产价格表示的价值转形,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依然没有考虑中间的动态过程与前面惟一不同的地方是,后者是两个转化过程瞬4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 179 页,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5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 184-185 页,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6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 218 页,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5 间完成, 一个是从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 一个是生产资料以生产价格表示的生产价格体系向新的生产价格系统转化 所以也是一种静态过程 我们把前一种转形称为狭义静态价值转形,后一种称为广义静态价值转形 最后, 其它的前提条件包括部门间的剩余价值率相等、 资本有机构成不同以及各部门资本周转速度相同等 以上三个前提条件马克思分析价值转形理论所用到的。












